20世纪50年代,美国陆军的新一代重型坦克T43(M103)刚刚研制定型,美国陆军兵器局便迅速决定开展下一代重型坦克的研发工作。由底特律兵工厂和克莱斯勒公司共同参与研发下一代重型坦克——T110。
《坦克世界》中的M系三杰——T110E3、T110E4、T110E5
1952年,底特律兵器局召开了一次听证会,坦克设计人员与装甲兵们齐聚一堂,对下一代重型坦克提出以下要求:分别设计采用120mmT123E1以及155mmT7火炮的方案,车体总重为50吨,搭载4名成员。然而1954年6月人们一致决定放弃不够实用的155mm火炮,转而采用新型T210型105mm火炮,军方决定分别设计装备105mm火炮的TS-2、TS-5和装备120mm火炮的TS-6以及TS-31。经过一段时间的论证,TS-31方案脱颖而出,成为后续研发的基础。然而,无炮塔的TS-31根本不像一款正经的重型坦克,而是像它在二战期间设计的前辈——T-28突击坦克。从一开始,美国人的研究方向便出现了偏差。
最终通过论证的“重型坦克”——TS-31
在这之后,克莱斯勒公司便奉命在TS-31的基础上研制新一代坦克——这便是T110。然而,由底特律兵工厂送来的图纸初稿存在很大问题:靠右布置的车长塔使得坦克难以通过标准隧道运输,而且缩小了车长的工作空间,限制了其在战斗中的效率。此外,底特律兵工厂的设计人员不顾驾驶员的安危,将油箱布置在驾驶员右侧,显然当仅仅只有127mm的车体正面被敌军击穿后,驾驶员将会陷入可怕的火焰地狱中。
底特律兵工厂方案,可谓浑身槽点
基于以上设计缺陷,克莱斯勒迅速着手改进该方案, T110E3就此问世。设计人员首先将车长塔移至车体中央,从而确保其能顺利通过隧道。而后,克莱斯克公司将驾驶员布置在战斗室中,提升了驾驶员的战场生存能力,同时将战斗室由后置改为中置,改善了其地形适应能力。然而,为了方便动力包的维修更换,E3型的动力包采用铰接结构安放在车体后部的轨道上,这一结构反而会导致动力系统工作环境不稳,从而引起车辆震动,严重影响动力系统的使用寿命。
T110E4效果图
因而,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克莱斯勒决定将发动机以及传动系统以更为传统的方式布置,以拉长车体为代价解决上述问题。安装在战斗室中的T123E1主炮拥有左右各15度的射界以及10度俯角,20度仰角,对于一款突击坦克而言还算不错。然而,为了平衡车体重心,研究人员不得不为其安上一个巨大且厚重的炮盾(厚228.6mm,重达两吨)。车体首上及战斗室正面均采用127mm厚,倾角60度的装甲,改进后的方案命名为T110E4。需要注意的是,T110E3以及T110E4均是无炮塔突击坦克。
T110E4的内部结构视图
然而,作为M103的继任者,仅仅只有狭窄射界的重型突击坦克显然无法满足要求。因而为了缩短研发周期以及降低成本,克莱斯勒公司沿用了大量M103的现有尺寸参数,通过采用新式炮塔造型从而在车重限制为50吨的前提下尽量提高防护效果。由于传统炮塔的空间限制,装填手转而使用一部辅助装弹机来减轻自己的工作强度。此外军方以及研究人员期望T110E5可以运用更多先进设备来提升火控性能。最终,更加符合重型坦克形象的T110E5方案获得批准,甚至一度准备在底特律兵工厂开始制造。
T110E5三视图
然而,正如新式火药武器的问世逐步淘汰了具装骑兵一样,不可阻挡的技术革命彻底堵上了重型坦克的发展道路。像T110以及277工程这样的重骑兵,注定无法拖慢主战坦克的问世,也就无法逆转自己终将被打入冷宫的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