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绝大部分的人,在买车以前都一定会通过各种途径,去查看意向车型的各种参数,而发动机的排量以及马力,往往就是大家最为在意的地方。
然而,有的朋友在买车以后却惊讶地发现,自己这台标称马力两百多匹的车,居然跑不过那些标称马力只有180匹甚至150匹的车,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比如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凯迪拉克的CT5与宝马3系——前者标称237马力,后者标称184马力,CT5的扭矩甚至还要比宝马3系高出50牛·米,但是这两款车无论是0-100km/h加速,还是中段加速的成绩都相差无几。
这真的是因为像坊间传闻的一样,有的品牌喜欢“虚标马力”,而有的品牌马力则是更“实在”,甚至存在“反向虚标”的情况吗?
“标称马力”有国家标准根据国标GB/T18411-2001规定,所有在中国境内销售的新车,都必须带有一个写着车身基本参数的铭牌,如发动机号、发动机排量、车架号、生产日期、发动机功率等信息,都必须印在这个铭牌之上。
而根据规定,铭牌上标注的发动机功率,必须为“发动机最大净功率”。
发动机净功率,指的是发动机在连接上进气管道、发电机、水泵、空调、电子助力、排气管、三元催化等一系列的部件以后,在模拟装车的情况下,通过测算发动机曲轴端马力得出来的数据。
另外,根据国标GB/T18297-2001规定,这个测试必须严格要求必须在使用量产的机油以及市面上的标准燃料情况下进行,同时厂家得出数据以后,还必须交由第三方实验室在相同条件下再次测量,以获得一致的数据。
所以对于车企而言,铭牌上标注的“发动机最大净功率”,是很难通过作弊途径而达到“虚标”目的的。
但是,发动机除了“最大净功率”的概念以外,还存在“额定功率”这个数据,额定功率指的是发动机在仅装有维持运转的必需部件时,在全负荷的状态下得出来的功率数值。
因为减去了一系列周边部件带来的损耗,因此额定功率的数值,一般都会比最大净功率高出不少,因此,有的厂家也会选择用额定功率数值作为宣传时的发动机功率。
比如上面提到的宝马3系,比较“严谨”的德国人,在宣传宝马325时,采用的是发动机最大净功率的数值,所以铭牌上标注了135kW / 184马力),在宣传时他们也对外称自己的车拥有135kW / 184马力。
而凯迪拉克CT5这边,则是耍了个“小聪明”。虽然在所有对外的宣传口径之中,他们都宣称CT5的最大功率为174kW / 237马力,但是实际上CT5的铭牌上标注的最大净功率仅为169kW / 229马力,很明显凯迪拉克是采用了更好看的额定功率作为宣传时的数据。
考虑到两款车在变速箱效率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此消彼长之下,这两台马力相差超过50匹的车,最终呈现出来的动力相差无几,也就不难理解了。
国产车最爱“耍小聪明”?虽然说,无论是净功率还是额定功率,采用哪个数据宣传,完全是品牌方的自由,但是好奇心还是驱使我点开车型库,对不同的品牌进行了一次粗略的统计,看看哪些品牌最喜欢在宣传发动机数据时耍小聪明。
而根据粗略观察的结果,在主流合资品牌中,大众、本田、丰田、雪铁龙、马自达等,宣称的功率都与车身铭牌保持一致,但是美系的福特、别克以及日系的日产,宣称功率都比铭牌标注的功率要大。
而在豪华品牌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凯迪拉克以外,其它主流豪华品牌的宣传功率都与铭牌标注的一致。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福特与日产的数据与铭牌不一致,但是他们各自的豪华品牌林肯与英菲尼迪却并没有这种情况。
但是,当我把目光放到自主品牌上时,情况就有些不一样了。
我查看了长安、红旗、长城、比亚迪、奇瑞、广汽、上汽等多家车企,发现他们的宣称功率都要高于铭牌标注的功率,由于车型与品牌众多,我也就不一一截图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看一下。
但也不是所有的自主品牌都有这样的习惯,比如吉利以及它旗下的豪华品牌领克,在宣传时采用的就是铭牌上标注的最大净功率。
理性看待参数这篇文章,意并不在于说要“批判”哪些品牌,更不是指明哪家更厚道、哪家不老实,毕竟发动机马力这种东西,在宣传时肯定是越大越好的,而国家也确实没有规定说车企不能用额定功率来作为宣传口径。
只不过,虽然现在我们已经快步进入了汽车社会,但是仍有大量的消费者对于汽车的理解仍停留在参数上,“看参数表、配置表买车”在普通消费者之中绝对不是少数。
但是有时候,参数未必就能代表一切,你以为不会骗人的数字,其实里面也有着大学问。更何况,无论是最大净功率亦或是额定功率,其最终都还是要经过变速箱、传动轴、轮毂、轮胎再传递到地面之上,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轮上马力/轮上功率,而这里面的水分,或者说能够“做文章”的地方,要远比一个简单的发动机数据要多得多。
所以我们也一直奉劝各位消费者,理性看待所谓的参数。
毕竟车子终究还是要开起来的,与那些只能供你在酒桌上吹牛的“大马力”、“大扭矩”数据相比,主观上的驾驶感受才是衡量一台车是否好车的最佳标准。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连看似“最客观”、且最容易感知得到的马力数据上,厂家都能通过各种手段来“哄消费者”,那么在那些几乎完全无法感知的地方,比如发动机热效率上,他们又有多大的可操作空间呢?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