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鹤鸣几个版本 诗经鹤鸣(1)

洛阳宝龙广场夜色,距离“鹤鸣于九皋”大约三十公里

很久以前,美丽富饶的伊洛河流域,伊水旁九皋山顶,有一个器宇轩昂的人,长袖飘飘,目光跳过龙门山,远望王城,高声的吟唱着: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

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由此诞生。

同时诞生的还有两个地名:此山叫九皋山(亦名鸣皋山,主峰在今天的嵩县);山下村镇叫鸣皋镇(现属伊川县)。

以及数千年以后的九皋镇(原来叫九店镇,大约2017年改为九皋镇,现属嵩县),这算蹭《诗经》光的吧。

所以,读《鹤鸣》,多以九皋为多处连片的沼泽地,而洛阳人则以九皋为山名。皋者,本意指沼泽或者水边、湖泊边的高地,九皋者,则不一定是沼泽众多的意思。

说老实话,读《诗经》比较烦。一是好多字不认识,意思于今古全非。一是诗经时代的先人们,脑洞总是和现在不一样。

乐趣也在其中:字音、意的变迁,固然说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是当时的生活条件下,先人们的日常都是怎么过的?所思所想?是不是如现在,为了生计,劳碌奔波,鸭梨山大?

乐在其中,苦亦为乐。

《小雅•鹤鸣》,就很有意思。因为不同的时间里,会读出不同的意境来。

初读《小雅•鹤鸣》,想的是:

这是祥瑞之音的鹤鸣?还是郁郁不得志的“长啸”?

读到这个意思的,一定是浪遏飞舟,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年轻人。

所以,你相信老夫子们说,此乃“讽谏之诗”,对象是周宣王?还说是“招隐诗”等等的。

且不说招隐诗兴于汉晋,我们的诗经先人不会这么多情多思,况且周宣王用你来讽谏么?人家也很牛的,在大多诸侯不理不睬的东周,宣王是少有的靠武力让诸侯重新认识和尊重的周王。

那么读出的就是一个满怀家国情怀,志向满满,顶天立地要施展浑身抱负,为国为民治国平天下的形象来。

然而,结果?没有。

你“声闻于天”、“声闻于野”,名气再大,本事再大,依然也是“或在于渊”、“或在于渚”。

深潜于渊,那是潜龙,具大能力。浅游于渚,那就是一般的小鱼小虾。

然而,庙堂之上能够看到的,往往就是在渚的小鱼小虾。你具大才,可以潜深渊,可以翔宇宙,可是你依然“在野”!

这个很悲哀吧!

于是,我们的主人公,长啸后,长叹“可以为错”、“可以攻玉”!

一个无用的石头,可以做为“锉”,打磨、雕琢高贵的玉石:两块高贵的玉石不能互相作用,需要低贱的石头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最终雕琢成器。

这算是自嘲么?

你是来这个红尘世界历练“渡劫”的吧,后浪未起,前浪已碎。于是未出师,身先死的空自嗟叹。

数年后,你的《鹤鸣》就有了另一种味道:

难道这不就是一幅画么?

别管“声闻于天”背后是什么,妥妥的就是写景,有动有静,立体空间,就描写家园之美。

“他山之石”呢?九皋山下,伊水流过,鱼虾自由,蓝天白云,白鹤飞翔,小院葱茏,既有名贵的檀树,又有不知名的小灌木,落叶,加上山石,美!

所以我向别人学习,把我的家园建设的更好,哪怕是别人家很普通的石头,也可以促我砥砺前行,更好更美!

就这样简单。

你不服来战,我自不应。

宋代蒋捷写过一首《虞美人·听雨》,面对此情此景,也只有“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天道如此,奈何!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其实到了这个阶段,几经桑仓,看山又是山,便又读出了新的味道:

假作真时真亦假,真如何假如何。

先秦时候,鹤是祥瑞吉祥的别称,这种祥瑞是超脱世俗的,不沾染一点红尘烟火气。

所以你看老王家得姓老祖宗,周灵王的太子,叫太子晋,自幼即聪慧绝世,文治武略的,尤其吹起笙来,能够引来凤凰,最终升仙也是驾着白鹤。

升仙的方式很多啊,老人家就是翩翩的,选中了鹤。

所以千百年来,说到鹤,在中国人的意象里面,就是仙气满满的神仙。

所以,这个时候,读《鹤鸣》,就真的信了那个故事。商纣王的儿子武庚,是这个故事的主角。

纣王只有一个儿子,武庚。我说的都是真事,信《封神演义》的,自行绕过。

这个武庚呢,生母被那个著名的妲己给害了,一害怕,就跑了。跑到那了?

对,就是夏的旧地富饶的伊洛河流域的九皋山上,隐居修行。

有一年,不知道从哪里来了个九头鸟的怪物,九头具鸣,不对,是具叫,然后伊河滔滔的淹没了大片的良田、人家。

武庚看不下去,就和这个怪物决斗。苦斗数日不能胜之。眼看着要败了,这个九头怪鸟又要兴风作浪,情急之下,武庚拿出了高人所赐的金丹,一口吞下,瞬间,变成了一只白鹤,漂亮,庄重,神力通天,很快就消灭了九头怪鸟。

解百姓于倒悬。

武庚飞天而去。留下了“九皋鹤鸣”的传说,以及“鹤鸣于九皋”的诗歌。

怎么样?武庚比起后世李白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境界,高出多少?

所以呢?《诗经》美好,读到最后,读出了神话故事出来,倒也是趣事一桩。

讲真,在九皋山会领略到仙气。宋朝大儒程颢游九皋山后赋诗《秋月》,可以为证: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哪怕能暂时隔断红尘十里、二十里,内心有点超凡的体会,澄净一下,多好的事啊!

就到这吧。

本文首发于同名公众号“一杯茯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