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民间故事,聊人生百态。

话说,明朝的时候,有个姓黄的木匠,三十多岁老婆病死了,留下了三个儿子。

黄木匠又当爹又当妈,每日辛辛苦苦忙着干活赚钱,把三个儿子抚养成人,各自娶了媳妇,建立了各自的小家庭。

老木匠终于可以松口气,可一想到自己过得冷冷清清,有话没处说,冷暖没人问。忍不住有了续弦娶媳妇的想法。

这一天,老木匠把三个儿子叫来,拐弯抹角暗示,想让儿子们同意他再娶个女人。

老祖宗忠告宁娶寡妇(老木匠说媒寡妇再出嫁)(1)

“您母亲已经去世十多年了,我这每天过得冷冷清清,被窝更是凉冰冰的,这可怎么办呀?”

三个儿子没听出弦外之音,父亲想念母亲,但人死不能复生,这可如何是好。

大儿子想了想说:“这事好办,咱们兄弟三人给你这屋里盖个暖炕,每天备足柴火,把火烧得旺旺的,屋子里保证暖烘烘的。”

其他两个儿子连声附和:“对,这是个好办法。”

就这样,三个儿子一起出力气,几天的工夫就垒了个暖炕。

老祖宗忠告宁娶寡妇(老木匠说媒寡妇再出嫁)(2)

老木匠气得直咂嘴,可又不好明说,只好冷着脸接下儿子们的孝敬。

转眼又到了春节。几个儿媳妇商量着买点什么年货,过个热热闹闹的大年。

老木匠把儿媳妇喊在一起,想趁此提一提续弦的事。

“你婆母去世十多年了,以往家里过年,都由她负责,如今少了她,家里什么都没有,晚上睡觉都不方便。”

三个儿媳误会了老木匠的意思,以为缺些生活用品。结果大儿媳给老木匠做了一床被子,二媳妇送了一条厚毛毯,三儿媳干脆买了一个暖水壶。

老木匠看着三个儿媳送来的东西直摇头,有心说出真实想法,可脸皮薄,话到了嘴边又咽了下去,只好长叹一声,默然不语。

老祖宗忠告宁娶寡妇(老木匠说媒寡妇再出嫁)(3)

考虑再三,老木匠实在忍不住,把儿子们叫来,开门见山说出了自己想续弦娶媳妇的事。

三个儿子一听,先是一愣,然而个个摇头,老爹已经快六十岁了,也算是半截身体埋了黄土,如果再娶一个媳妇,将来还是要靠兄弟三人养老。

赡养父母是天经地义,可给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养老,还倒贴棺材,这算什么事呢?

三个媳妇心里更是不满意,心里暗骂老木匠人老心不老,一把岁数居然还想娶媳妇,连累一大家人成为笑话。

大家个个不同意老木匠娶媳妇,理由是:亲娘好养,伺候难伺候。真要娶一个外人进门,必定家无宁日,老少不安。

老祖宗忠告宁娶寡妇(老木匠说媒寡妇再出嫁)(4)

老木匠越听越生气,大家越反对,他越是想续弦,结果和儿子、儿媳吵翻了脸,干脆分家,搬出去住。

这天,老木匠出去做活,给一个五十岁的寡妇修窗户,一边干活一边唠家常。

寡妇的男人死得早,她一个人抚养儿子,结果儿子有了本事,远走高飞到了大城市,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象征性回来看看。

两人同病相怜,越谈越投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老木匠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这样吧,我给你找个人家吧。这个人,不论年龄、个头、脾气都和我一样,而且还有一门手艺,生活过得不错。你嫁给他保险后半辈子享福不受罪,有吃有喝快快活活。”

老祖宗忠告宁娶寡妇(老木匠说媒寡妇再出嫁)(5)

功夫不负有心人,老木匠这么一说,寡妇真有些动心,琢磨了几天,决定改嫁。

老木匠忙里忙外张罗,把家里拾掇得喜气洋洋,选了个良辰吉日,赶一辆马车把寡妇接到家里。

刚一下马车,老木匠就扯着嗓子大喊:“新婚夫妇拜天地!”

寡妇左右张望,身边除了老木匠,没有其突然,心里还在疑惑:新郎官去哪了。

寡妇努努嘴,盯着老木匠问:“人呢?”

老木匠哈哈一笑,指了指自己说道:“这不就站在这吗!”

说着,老木匠拉着寡妇的手,当场拜了天地,而后入了新房,成为和和美美的两口子。

老祖宗忠告宁娶寡妇(老木匠说媒寡妇再出嫁)(6)

就这样,老木匠在外给人干活赚钱,老伴在家操持家务,两人有说有笑,白天说话有人应,晚上睡觉暖和和。

都说半路夫妻难齐心,可儿女难比夫妻情。老木匠两口情深意浓,感情比不少原配夫妻还深厚,两口都活到了八十多岁,过了三十多年的美满夫妻生活,正如那句老话:只羡鸳鸯不羡仙,不知羡煞多少旁人呀!

故事讲完了,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明白一个道理。老人不容易,一样需要人陪伴,作为子女要多多体谅,多多关心才是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