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

他用一生来纪念那份友谊 他用一生来纪念那份友谊(1)

文 / 初酿

唐天宝三年,杜甫因姑母病故,匆匆回到洛阳,没想到却遇到了被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李白是杜甫多年来崇拜的偶像,他的潇洒,他的浪漫,都让杜甫为之向往。而杜甫的温文儒雅、奉儒守节又让李白心生敬佩。于是,33岁的“诗圣”和44岁的“诗仙”就这样一见倾心,成了抵足而眠的挚友。

杜甫与李白自梁园巧遇后,就结伴在梁、宋一带游玩。畅饮纵游、射猎访古,他们一面纵情山水,一面诗词唱和。之间虽有短暂的分别,但不久就又重逢了。

天宝四年秋,杜甫拜访北海太守李邕后到达兖州,李白在紫极宫领受北海高天师道篆后也到了兖州。于是,他们再次一起踏上去东蒙山访问道士董炼师和元逸人的旅途,之后又相约一同去拜访隐士范居士。

他们俩白日里携手同行,醉后共被同眠。让人很难想象,一个洒脱不羁,一个儒雅守节,性格天差地别的两个人,却相处得那么的和谐自然。

都说爱情是无法解释的,友情同样是无章可循,没有谁对谁错,没有谁好谁坏,只要我欣赏你,就足够了。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唐·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杜甫用诗记录了他与李白拜访范居士的经过。

秋寒里的杵声,堆积的层云,两个悠然的诗人,一个清雅的小童,一切都让人神清气爽,是红尘中没有的清新恬淡。这就是李白杜甫一生中最悠然的岁月,抛却凡尘俗世,忘记朝堂龌龊,只有他们结伴而行,看云卷云舒,日升月落。

他用一生来纪念那份友谊 他用一生来纪念那份友谊(2)

同是在这个秋天,李白和杜甫分别了。尘俗未了的杜甫决定再去长安,寻求出仕报国之路,而李白则再游江东,为梦而行,这次伟大的相遇也到此结束了。

临别时,杜甫怀着万分不舍的心情写下了一首七绝: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唐·杜甫《赠李白》

诗中是杜甫一贯的沉郁有致,也彰显了李白的傲岸疏狂。痛饮狂歌,飞扬跋扈,看似张扬,却透露出一丝失意和落寞,这是杜甫对李白怀才不遇的惋惜。

当然,李白也同样有诗: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唐·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的诗中没有送别诗常见的缠绵哀伤,而是持酒相送,饮得酣畅淋漓。人生如飞蓬,在风雨中漂泊,何必在意那么多,不如痛痛快快的一醉方休。这就是李白,永远充满了激情,充满了希望。

闻一多先生曾记录了他们的相遇:“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这次相遇,就是日与月的相逢,璀璨了诗词历史的长河,也璀璨了杜甫的心,从此,李白就成了他一生的牵挂。

他用一生来纪念那份友谊 他用一生来纪念那份友谊(3)

回到长安的杜甫并没有忘记李白,而是将那份思念幻化成文字,融化在了笔尖。

天宝五年的一个冬日,长安城一片萧瑟,飞雪寒冰,苍云蔽日。杜甫独自坐在书斋里,凛冽的北风从窗子的缝隙中吹入,他不由得裹了裹身上的衣服。如此寒冬,不知道李白是否过得还好。没有音讯的日子,他只好翻出李白曾经的诗稿,在字里行间一遍遍温习着他们曾经的快乐。

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

更寻嘉树传,不忘角弓诗。

短褐风霜入,还丹日月迟。

未因乘兴去,空有鹿门期。

——唐·杜甫《冬日忆李白》

冬日很快就过去了,风渐渐有了暖意,花木也悄悄繁盛了起来,可是李白依然没有只言片语传来,杜甫也依然怀念如初。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唐·杜甫《春日忆李白》

冬去春来,杜甫将对李白的思念融入一行行诗句,诉说着对友人的倾慕,也诉说着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

他用一生来纪念那份友谊 他用一生来纪念那份友谊(4)

安史之乱后,杜甫辗转多地。因对污浊时政的失望,他于乾元二年放弃了华州司宫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就在这时,他听闻李白因参与永王李璘幕府之故,被流放夜郎。杜甫怜惜友人已近花甲之年,遭此大难,不由得日夜牵念。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唐·杜甫《梦李白二首》

还好,未过多久,杜甫就又听闻,因天下大旱,朝廷宣布大赦,李白终于重获自由。杜甫心中不由得燃起再见老友的渴望,他们已经整整十五年没有见面了。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唐·杜甫《不见》

杜甫将诗名定为“不见”,其实是他内心最最渴望的相见。可终究他们今生无缘再见,第二年,李白病重离世。这首诗也就成了杜甫写给李白的最后一首诗,也为他对李白的思念画上了句号。

李白,让杜甫真正理解了世上尽然有如此契合的灵魂,让他不惜耗尽一生来思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