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以前,阎锡山是在山西割据一方的“土皇帝”、“山西王”。他出生于山西五台山下一个商人家庭,自小聪明,读书有过目不忘之能。

后来,阎锡山考进了清军武备学堂,又因为学习成绩好,被公派留学日本。在日本,阎锡山结识了孙中山等人,加入了同盟会,与蔡锷、唐继尧等人一起参加了辛亥革命。

山西失守后阎锡山去哪儿了(昔日山西王阎锡山)(1)

阎锡山自辛亥革命后,当上了山西省都督。历经护法战争、中原大战、抗日战争,他一直都是山西省实际上的掌权者。蒋介石对他讲话,都得礼让三分。

传说,阎锡山在山西老家的大宅子,是他请人从1917年修到1937年,花了二十年的时间修建的。这间豪宅从外面看像一个森严的城堡,里面就不知道有多么富丽堂皇了。

但是谁也想不到,1949年阎锡山带着两箱黄金逃去了台湾,最后跑到台北郊区一个没水、没电的荒山坡上,一住就是十年。1960年,阎锡山穷病交加,死在了那里。

一代赫赫有名的“山西王”,为什么会落到这步田地呢?有人说,阎锡山是逃到台湾之后,被蒋介石“夺了权”。但是事实上,从他离开山西太原之日起,他就已经没有实权了。

又有人说,阎锡山的几个儿女,当时都在外国,他本来也想离开台湾的,但是蒋介石不让他走。但是真实的情况是,逃到台湾是阎锡山自己的选择。

山西失守后阎锡山去哪儿了(昔日山西王阎锡山)(2)

阎锡山是自告奋勇,为了在蒋介石、李宗仁之间斡旋、调停,主动去的。阎锡山是一个很“奇怪”的人,他既是辛亥革命的元老和推动者,同时又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投机分子。

但是与此同时,阎锡山也有着自己的人生理想,他的理想就是儒家提倡的“天下大同”。除此以外,阎锡山在儒学的指导下,自己形成了一套思想体系。

在阎锡山执政山西的三十八年间,当全国各省经济因列强入侵、战争破坏出现大倒退时,他却在山西搞起了自己的“新经济”,让当地百姓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改善。

这样看起来,阎锡山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军阀。要想知道阎锡山是什么样的人,最后他的结局为什么是死在荒郊野外,我们还是得从头讲起。

在前文中我们曾经提到,阎锡山从小就开始读书。到了14岁的时候,他已经把儒家的经史子集都读得差不多了,大概已经到了一个可以去参加乡试的水平。

当时阎锡山的父亲,把他弄到自家经营的商号实习。大约过了一年多的样子,他和父亲因为生意失败,逃回了老家。

山西失守后阎锡山去哪儿了(昔日山西王阎锡山)(3)

前面我们说阎锡山的家族经商,但是大家不要以为他家非常有钱。其实从他的祖父往上数六代,全部都是煤矿、放羊的赤贫阶级。直到曾祖父的时候,才通过经商积累了一点钱。

当年跟阎锡山打过交道的人,都说他是一个喜怒无常的人,脾气很怪。于是就有人分析,他的脾气为什么很怪呢?

有人说,因为阎锡山的亲生母亲在他5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他的父亲找了一个富有的陈氏家族,娶了陈家女儿当续弦。

因为陈氏女儿只有十八岁,她嫁过来的时候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不养前妻生的儿子。所以阎锡山的父亲只好把他送到祖父那里去,一直养到了16岁。

后来陈氏没有生育,阎锡山的父亲才把阎锡山接回到家里。阎锡山小的时候因为顽皮,不讨家长喜欢,所以尽管读书很好,但是少年时代也吃了不少苦头。

十七、八岁经商失败以后,阎锡山和父亲为了躲债离开了家乡。后来,他考进了清军的武备学校,得到了留学日本的机会。

山西失守后阎锡山去哪儿了(昔日山西王阎锡山)(4)

回国以后,阎锡想组织军人参加起义,于是偷了后母陈氏的金手镯去变卖。后母明明知道是他做的,最后也一笑置之。

这些细节都反映出,阎锡山后来和继母相处的关系,表面上还是很融洽的。事实上,有可能他最初的发家,是得到了继母陈氏家族的经济支持。

辛亥革命成功以后,阎锡山当上了山西督军,才反过来帮助阎氏家族成了当地首富。前面我们讲了这么多关于阎锡山的背景,事实上是想说明,他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封建家庭里面。

阎锡山从小熟读中国的经史子集,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因此尽管在幼年时与继母有一些隔阂,但是最后还是能够与之和平相处一生,并得到后母的资助。

留学日本四年,阎锡山接受了孙中山思想的影响,善于思考的他,想要实践自己关于儒家文人的理想,这是他与蒋介石争霸中原的深层动机。

山西失守后阎锡山去哪儿了(昔日山西王阎锡山)(5)

当年参加辛亥革命的很多军阀,都和阎锡山一样。他们家里都不缺钱,之所以做这些会掉脑袋的事情,并不是简单地为了个人享福,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想要一展宏图、青史垂名。

阎锡山和蒋介石站到了一起以后,干了很多反动的事。后来太原局势不稳,阎锡山就借着国共和谈的机会,跑到南京想去给李宗仁出主意。

当时蒋介石第二次下野,李宗仁上台,但是李宗仁却是一个“光杆司令”。李宗仁一上台,国民党的行政院马上就借口南京不稳,迁去了广州。

国民党的行政院迁去广州以后,有人对阎锡山说:行政院都空了,你留在那儿干嘛呢,来广州吧!最终,阎锡山还是去了广州。

去了广州以后,阎锡山一边参加国民党行政院各种无聊无用的“老鼠会”,一边感叹面对解放军的进攻,国民党“束手无策”,只有“坐以待毙”。

山西失守后阎锡山去哪儿了(昔日山西王阎锡山)(6)

但是这个时候,阎锡山还惦记着要协调李宗仁和蒋介石之间的关系,于是他坚持把李宗仁请到了广州。结果李宗仁见到阎锡山,提出让他不要当国防部长了。

然后,李宗仁就把这个位置让给了自己的亲信白崇禧。阎锡山知道李宗仁这么干,是想增强自己的实力,好与已经抢先逃到台湾,站稳了脚跟的蒋介石斗法。

阎锡山感觉如果自己同意了,国民党就要再度“内讧火拼”,那么他心中的“大同”思想,也就无法实现了,于是他拒绝了李宗仁的想法。

1949年,阎锡山带了五十多个随从,带着两箱黄金逃到了台湾。但是去了以后他才发现,想要协调李宗仁和蒋介石二人的关系,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了。

老谋深算的阎锡山,知道自己行政院长的位置坐不稳,所以在第二年,也就是1950年,主动退下来了。阎锡山后来去了台北郊外的菁山开荒,在那里盖了五间房子,和部下一起生活。

山西失守后阎锡山去哪儿了(昔日山西王阎锡山)(7)

为了养活自己手下这几个年轻人,阎锡山还开过印刷厂,但是最后倒闭了。手下的人员也散得差不多,只剩下几个亲信。

当时阎锡山的儿女全在国外,他和随从居住的地方没水、没电、没公路。晚上点煤油灯,吃肉全靠自己养鸡鸭。唯一的一部电话,是蒋介石去探望他以后,找人装的军用电话。

阎锡山的秘书说他的生活非常有规律,每天早上都是7点就起床,然后写作,吃过午饭休息两小时后会客、然后再读书,这样坚持了十年。

有人问阎锡山不会觉得孤独吗?阎锡山却说自己很快乐,很充实。就这样过了十年,阎锡山有一次因为感冒引发心脏病,抢救不及时,就死在了这个荒郊野外。

其实阎锡山当年如果不想过苦日子的话,那么他也可以选择和儿女一样去美国。但是他有自己的想法,而且他并不害怕吃苦。

山西失守后阎锡山去哪儿了(昔日山西王阎锡山)(8)

蒋介石听说阎锡山隐居菁山,条件艰苦,曾经想把阳明山的一幢别墅送给他,结果被阎锡山拒绝了。从现在的文献资料上看来,阎锡山并不是一个追求享乐的人。

阎锡山在家乡的那所大宅,当初是袁世凯出钱给他造的。因为他是地方军阀,如果生活不奢侈,袁世凯就会怀疑他有野心。所以他一直在修大宅,修了二十年。

但是在阎锡山的心中,还有一座广厦。那就是打小扎根在他脑海里的,儒家要实现“大同天下”的理想,因为儒家文人讲究立德、立功、立言。

虽然阎锡山曾是辛亥革命的功臣之一,执政山西近四十年,他也努力实施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的民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后来也做过很多罪恶的事。

山西失守后阎锡山去哪儿了(昔日山西王阎锡山)(9)

即便是这样,在阎锡山自己看来,他还算是“立功”、“立德”了。据说某一年的春节,阎锡山曾在自己居住的地方手书了一副对联:

频年播迁异乡,最难忘三晋云山、六朝城郭;今日欢欣佳节,且来看淡江春水、横海楼船。

一代“山西王”阎锡山,在人生中的最后十年里,背井离乡,远离尘嚣,思念三晋家乡却不能回。为了化解心中的乡愁,也唯有埋头著书,最终病死于荒郊野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