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新知识#开头先附上《战国策.秦策》中对商鞅之死的描写,以便和《史书》比较。
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深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其中的意思是:卫鞅从魏国逃亡到了秦国,秦孝公任用他为丞相,把商於之地封给了他,所以人们都称呼他为“商君”。商君治理秦国,法度严明,公正无私。惩罚,不害怕强大的贵族势力;奖赏,没有因为关系亲近的人而徇私,太子赢驷犯了禁令,依法处治,但是因为太子身为未来国君,不适合动用刺面这种刑罚,只能暂时流放反省。于是让赢驷的老师公孙贾代替刺脸,赢驷的大伯兼太傅被割去了鼻子(这两种刑罚侮辱性极大,商鞅和赢驷以及赢虔、公孙贾结下了大仇,为自己以后的死挖好了坑),满一年以后,路上没人去捡别人遗失的东西,百姓不乱取非分的财物,国家实力大大增强,诸侯们开始畏惧秦国。但是刑罚太过严酷,缺少仁恩,只是用权利强行压服人而已。秦孝公在商君实施新法十八年后,一病卧床不起,打算传位给商君,商君感激但是推辞表示不能接受。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继位,执政不久,商君就请求告老还乡。有人游说惠王说:“大臣的权力太重会危及国家,左右近臣太亲近会危及自身。现在秦国连妇女小孩都说新法是商君的新法,并不说是大王的新法。这样,商鞅反客为主,而大王反而变成他的臣下了。况且商君本来就是大王的仇人,希望大王想办法对付他吧。”商鞅想返回魏国,秦人不许他出境,说:“商君的法令很严厉,我们害怕被连坐。”因此不能出境,他走投无路,只好返回。秦惠文王用车裂的极刑处死了商鞅,而秦国人却表示并不同情。
而司马迁的《史记•商君列传》却变成了这样: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赵良见商君。商君曰:“鞅之得见也,从孟兰皋,今鞅请得交,可乎?”赵良曰:“仆弗敢愿也。孔丘有言曰:‘推贤而戴者进,聚不肖而王者退。’仆不肖,故不敢受命。仆闻之曰:‘非其位而居之曰贪位,非其名而有之曰贪名。’仆听君之义,则恐仆贪位贪名也。故不敢闻命。”商君曰:“子不说吾治秦与?”赵良曰:“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彊。虞舜有言曰:‘自卑也尚矣。’君不若道虞舜之道,无为问仆矣。”商君曰:“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大筑冀阙,营如鲁卫矣。子观我治秦也,孰与五羖大夫贤?”赵良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以亡。君若不非武王乎,则仆请终日正言而无诛,可乎?”商君曰:“语有之矣,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夫子果肯终日正言,鞅之药也。鞅将事子,子又何辞焉!”赵良曰:“夫五羖大夫,荆之鄙人也。闻秦缪公之贤而愿望见,行而无资,自粥於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缪公知之,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相秦六七年,而东伐郑,三置晋国之君,一救荆国之祸。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由余闻之,款关请见。五羖大夫之相秦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於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功名藏於府库,德行施於后世。五羖大夫死,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此五羖大夫之德也。今君之见秦王也,因嬖人景监以为主,非所以为名也。相秦不以百姓为事,而大筑冀阙,非所以为功也。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骏刑,是积怨畜祸也。教之化民也深於命,民之效上也捷於令。今君又左建外易,非所以为教也。君又南面而称寡人,日绳秦之贵公子。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何不遄死。’以诗观之,非所以为寿也。公子虔杜门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杀祝懽而黥公孙贾。诗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此数事者,非所以得人也。君之出也,后车十数,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车而趋。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书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南门立木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於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养老存孤,敬父兄,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君尚将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商君弗从。)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弊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师,弗受。商君欲之他国。魏人曰:“商君,秦之贼。秦强而贼入魏,弗归,不可。”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前半段括号内的,别的史书没见过,也是难为司马迁加上一段这么大的篇幅,利用赵良来侮辱人了。其实后半段的意思和秦策差不多,就是也加上了一些东西:秦孝公去世了,秦惠文王继位,公子虔一帮人告发商鞅要谋反,秦惠王发海捕文书抓商君,商鞅逃到函谷关被拒绝入店,商鞅逃亡到魏国,魏国拒绝商君避难,商君还想再逃到其它国家,却被魏国驱逐回秦,商君只能再狼狈逃回秦国,商君进入封地后起兵造反,发兵打到了秦国东部的郑县,秦惠王发兵击败商君,在渑池杀了商鞅,秦惠王先车裂商鞅尸身,接着又灭了商君全家。
因为司马光是儒家、顽固保守派,最恨改革变法,故其毕终生之力和王安石作对。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写的商鞅差不多也是借鉴了司马迁《史记》,附和他的个人观点。这里就不想再放上去占字数了。
就分析分析司马迁这篇带着个人强烈色彩,再自己加上去《战国策》等史书所没有东西的原因和其中的种种疑点吧。
历史名人也不是没有缺点的,而且他也要受当时朝政的影响。当时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肯定也影响到了司马迁,这种环境下,作为一个儒者,司马迁要是对商鞅有好感才怪。再说司马迁这个人,身为一个史学家藏偏带私,为了给祖先洗白,竟然连战国第八雄的中山国都可以不写进史书,为人怎么样就不评价了。
再来说说《史记•商君列传》中关于商鞅造反的说法吧,说实话,可以当小说看了,毫无条理,漏洞百出。
第一、公子虔都揭发商鞅要反了,姑且不说证据是什么,史记中没记载。就当他商鞅真要反吧,他傻乎乎的跑去重兵把守的函谷关送死吗?真要反,直接去他自己的封地啊。司马迁的史记里面都说了,后来回到商於之地,起兵造反有很多人响应。商鞅那么聪明的人,突然智商堪忧。
第二第二、就当商鞅突然智商税没交,突然跑到函谷关下,结果店家不认识商鞅,又因为自己新法规定,没法验证身份的不能住店。商鞅这么个为了新法能处罚太子,割掉秦孝公哥哥鼻子的坚定者,竟然为了不能住店,开始质疑新法的弊端了,智商再次直线下降!
第三、商鞅毕竟带兵打过仗的,又熟知地理。造反要进关中,就必须越过武关雄伟要塞,又要翻过蓝田大营,过的去吗?果真要反,商鞅就应该南下,夺取一处驻兵少,易守难攻的山地当独立根据地,再寻求与六国外交才对。历史上的商鞅就是这样的大才?
第四、一个突然出现的赵良,之前和后来的史书根本没有这个人的记载。这个人的突兀出现仿佛就是表现他的睿智,一个通过别人介绍想巴结商鞅的人,见面就狂喷商鞅并否定他的功绩(会准确的预知未来,像是穿越过来的某人),洋洋洒洒、长篇大论辱骂了商鞅一通,大致的意思是:商鞅不够聪明,不能够自我克制。再喷商鞅没有德行没有名声,能够见到秦王,靠的是秦王宠臣景监的介绍。再骂商鞅是酷吏,违背伦理残害百姓不懂教化。再借用诗经古代最侮辱人的话来骂商鞅:“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何不遄死。”再编造商鞅的怕死,说商鞅没有数十车穿着盔甲拿着武器的护卫保护就不敢出门。既然怕死,就应该交出商於的封地,回家种田去。又讽刺商鞅贪恋权位,早晚完蛋!(哈哈,这是有多恨一个人啊,托关系巴结上商鞅,结果见面就是一顿狂喷,把商鞅比做畜牲中的畜牲。这是劝谏吗?这是各方面诅咒辱骂,我都看的起鸡皮疙瘩,商鞅会听不出来?)
一家之词难免偏颇,这么荒诞无稽的事情,笔者是当作故事看了,还是很有文学欣赏价值的,相比较还是《战国策.秦策》看着比较像史书纪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