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由司马光独立编写的吗(资治通鉴是部史书么)(1)

《资治通鉴》残稿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完全没有读过的人很少,因为不少篇目教科书中有选。但是,认真研读过《资治通鉴》的人也不多,不是吃这碗饭,这么做没有太大的必要。

《资治通鉴》是部“史书”么?可以认为是,也可以认为不是。对非历史专业的人来说,“史书”重在记叙历史事实,记述为主,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治通鉴》就不能算作“史书”。

资治通鉴是由司马光独立编写的吗(资治通鉴是部史书么)(2)

《资治通鉴》刻本

那么《资治通鉴》是什么性质的书呢?史著,或者称史论,关键在其“议论”。

“资治通鉴”这四个字,用得特别讲究:资,帮助的意思;治,治理的意思;通,从古到今;鉴,本指镜子,引申为借鉴、教训。《资治通鉴》的编写,目的是为执政者提供帮助,提供经验。至于史实是不是这样,这不是《资治通鉴》编撰目的,关键是要把某种道理讲明白,“历史事实”是用来证明书中道理的。

资治通鉴是由司马光独立编写的吗(资治通鉴是部史书么)(3)

三家分晋

《资治通鉴》的开篇即非常讲究。我们知道,司马迁的《史记》是从“五帝”开始的,这么做很好理解:以当时的客观条件,最多只能追溯到这里,再早的历史当然有,但没办法搞清楚,这就是司马迁的“实事求是”。

资治通鉴是由司马光独立编写的吗(资治通鉴是部史书么)(4)

《资治通鉴》刻本

《资治通鉴》的开篇则不然,司马光是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前403)开始的。这样起笔,有什么意义呢?这一年,发生了魏赵韩“三家分晋”。晋国公室有什么错,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包括使用武力。但是,晋国公室是归周天子管的,作为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没有权力将晋国给分了。更要命的是,周威烈王居然没有制止,还封为魏斯、赵籍、韩虔诸侯。

资治通鉴是由司马光独立编写的吗(资治通鉴是部史书么)(5)

三家分晋

这是一件坏“规矩”的事,根本制度被破坏,最高权威受到挑战,天下的安危肯定要出大问题。司马光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资治通鉴是由司马光独立编写的吗(资治通鉴是部史书么)(6)

《资治通鉴》残稿

《资治通鉴》除了这种“选择性”地截取史料,有时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甚至直接删改。

司马光是位了不起的人物,《资治通鉴》中的删改,有时只动一个字,一般人根本看不出来。不妨看这处删改:

资治通鉴是由司马光独立编写的吗(资治通鉴是部史书么)(7)

后宫

北齐后主高纬,是很昏庸的一个皇帝。皇帝昏庸,国家就要灭亡。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司马光显示了极大的智慧。

《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一《陈纪五》:“(壬子),齐主游南苑,从官赐死者六十人。”

北齐武平四年(570),齐后主高纬巡幸南苑,一下处死了60多名官员。这样的皇帝,不亡国简直天理不容!

资治通鉴是由司马光独立编写的吗(资治通鉴是部史书么)(8)

宫殿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的这段文字,通常都被认为是历史事实。那么,司马光这么写有什么依据呢?像是从《北齐书》《北史》中“抄”来的,但又不是“照本宣科”。高纬巡幸南苑的事,《北齐书》《北史》中都有记载,只是与《资治通鉴》有细微的差别。

《北齐书·后主本纪》《北史·齐本纪》:“壬子,(后主)幸南苑,从官暍死者六十人。”

《资治通鉴》言“从官赐死者六十人”,《北齐书》《北史》言“从官暍死者六十人”,都是8个字,但有一字之差:前者是“赐”,后者是“暍”。

《资治通鉴》成书于后,《北齐书》《北史》成书于前,《北齐书》《北史》肯定是对的。

资治通鉴是由司马光独立编写的吗(资治通鉴是部史书么)(9)

后宫

司马光为什么要改这一个字呢?因为司马光要让坏人坏到底,证明坏人没有好下场。

《北齐书》《北史》中的“暍”,是中暑的意思。跟在高纬后面的那60个人,是被太阳晒死的。古代官员年龄大、身体差的不少,被太阳晒死是一种“意外”事故。

《资治通鉴》中的“赐”,即赐死。也就是说,高纬将这60个人给杀了,是一种“故意”行为。

资治通鉴是由司马光独立编写的吗(资治通鉴是部史书么)(10)

后宫

“暍”改成“赐”,一字之差,60人死亡事件也就由“意外”变成了“故意”,司马光的目的也就达到,尽管这不是事件真相,更谈不上历史事实。

司马光这一改,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注意,以为历史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这不是司马光眼睛发花看错,而是他的高明之处。上幼儿园时就知道砸缸,司马光是个高智商的人,千万不要与司马光比智商!

资治通鉴是由司马光独立编写的吗(资治通鉴是部史书么)(11)

西方宫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