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羽毛球鞋的鞋底构造,大家的传统观念肯定是中底 中底垫 能量垫 碳板(也有尼龙板) 大底,然后用胶水粘合的中底球鞋,再加一双单独的鞋垫。毋庸置疑,这种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得到了市场的验证和认可。
久而久之,可能大家就会觉得,一旦跳出了这个框架进行设计,球鞋的性能是不是就会跑偏,很多人心中都会打出一个大大的问号。胶粘中底鞋的问题除了工艺更严苛,品控要求更严苛之外,还存在脚部有空隙的等问题,这也是为啥专业球员会使用定制鞋垫甚至定制鞋款的缘故,可是并不是所有人能用得起定制鞋垫。所以,未来是不是球鞋的形式能否突破现在模式,能否更便宜更划算呢?
今天就来小聊一款跳出这个固有框架的球鞋,第一个试水的21年5月份VICTOR出品的内置中底羽毛球鞋VG1。可能是出于第一款试水型号的想法,这款鞋没有花里胡哨的外观,朴朴素素简简单单的摆在了大家面前,供大家尝试也供大家质疑。
内置中底科技
这并不是羽毛球鞋首创的科技,篮球鞋中早就有了内置中底这一说法,且内置中底的概念在很多篮球鞋的设计用已经在使用。
当时篮球鞋所主打的是360度无死角包覆,不过羽毛球鞋跟篮球鞋的侧重不同。因为步伐特点的不同,羽毛球鞋对侧向包覆和支撑会更严格。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VICTOR VG1的内置中底要比篮球鞋内置中底的侧墙更高而且更陡峭。从设计上看这个也是没有问题,重点反馈我们留给实战。
另外一方面,在羽毛球鞋中使用内置中底这样的技术,性能上跟传统球鞋相比到底有没有削弱,很多人都会持一种观望的态度,不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也就导致这款球鞋出现在球馆的概率并不大,很少会撞鞋,在我印象中,从去年发布到现在,我常去的几个球馆中见过这款球鞋的次数应该不超过10次,不像9200系列这种,一晚上都能看到好几双。
但交谈之下,穿过VG1的人反馈都比较一致,缓震佳、抗扭也不错、不用洗换鞋垫等,有的人本来是买了试试玩,没想到穿着穿着就变成了主打鞋,虽然样本数量有限,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说明内置中底应用在羽毛球鞋上还是可行的。还有就是,这双VG1是越穿越舒适,越能感觉脚感的舒服。不过不推荐扁平足或者低足弓球友,因为这双鞋足弓位置隆起的缘故,估计扁平足选手穿多了会脚酸。
让我们来看看VG1球鞋的结构
首先内置中底在鞋体内部嵌的非常紧密,要拿出来还是得费点劲,所以有些人对内置中底蹿动的担心就不需要了。
取出以后可以看到内置中底非常厚实,不易塌陷,侧墙向上延伸较高。相比传统球鞋中底,它取消了碳板(或者尼龙板),而是由中底足弓部位设计的菱形网格及加强筋结构来提供抗扭,并且取消了单独鞋垫。侧向也没有TPU,取而代之的是发泡中底的侧墙。
整体看来内置中底就相当于鞋垫 中底 中底垫 能量垫 碳板(或尼龙板) 侧向tpu 其它抗扭结构的集合体。实战反馈是内置中底球鞋不亚于传统中底的性能。
而相较于普通中底,VG1的内置中底脚感贴合更好,不会有多余的缝隙。尤其足弓位置有隆起的位置。
侧向支撑方面,传统球鞋的脚侧向是支撑在大底和鞋面中间,脚是不可能碰到中底的。而且缝隙是不可能解决的。内置中底的侧墙因为是可塑性的材料,弧度贴合脚部就可以带来很稳的支撑。
这里要谈谈定制定制鞋垫的事情
在一些特殊脚型的专业选手里定制鞋垫是必不可少的,加入定制鞋垫后也能达成类似内置中底的三足弓位置的贴合和减少缝隙。但是业余球友想要去DIY一个适合自己的定制鞋垫,费时费力,也未必能搞定。关键也挺费钱的。
总体来说
以VG1 的脚感来看,内置中底羽球鞋比传统鞋更包覆感更强,脚感越穿越舒适,这个必须要提一下,我在跟一些也入手VG1的球友讨论过一个事情就是,一开始的脚感跟传统球鞋有很大不同,所以不很适应,但是磨合几场球后,越来越感觉这双鞋的舒适点。脚感回馈也更清晰,中底上设计的防滑纹路,能够保证运动过程中脚掌与中底之间有足够的摩擦而不会前后蹿动。
在羽毛球项目上,对于新技术的使用我个人是持比较激进的观点,毕竟只有不断探索尝试,才能有所改进变化,才能带来更丰富的使用体验,希望以后能有越来越多亮眼设计出现。同样,我觉得不断有新的形态出现时,旧的科技也才会慢慢变化。毕竟苹果手机没出来前,大家谁能想到智能机可以只要用手指滑动点击就可以了。
本文转载自中羽在线LYJDOUBLE《[评测体验] 被低估的羽毛球鞋VG1,谈谈未来球鞋的方向》,以上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产品的描述及对比用词与我司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