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今日10时38分
我们迎来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
夏天的第五个节气——
小暑
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
今年夏天
四川可以说是热得超带感!
尤其最近这一周
最高气温突破40℃!
6日(小暑前一天)成都地区气温
热得发紫!
咱就是说
比周杰伦更红的是四川高温预警吧
四川各级气象台共发布74条高温预警信号
其中14条高温红色预警信号
盛夏开启
你准备好迎接酷暑了吗?
暑,热也
小暑为小热
意味着开始进入伏天
天气渐渐变得闷热潮湿
但还不到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所谓“热在三伏”
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
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
2022三伏日历
▼
“夏至三庚便数伏”
三伏在小暑和大暑节气之间
2022年三伏天有40天
①初伏:7月16日至7月25日,10天
②中伏:7月26日至8月14日,20天
③末伏:8月15日至8月24日,10天
小暑三候
古人将小暑分为三候
一候温风至
二候蟋蟀居宇
三候鹰始鸷
“一候温风至”,是指小暑日后,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
“二候蟋蟀居宇”,是指小暑后五日,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
“三候鹰始鸷”,是指小暑后十日,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节气民俗
01晒伏
小暑有晒伏的习俗,民谚有云:“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红绿”就是指各种漂亮的服装。小暑是一年中阳光最好的日子,这时将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晒出来,沐浴在阳光下,接受阳光的洗礼,可以去湿、防霉,还能驱虫防蛀。
02食新
小暑时节,还有“食新”的习俗,人们会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煮成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祈愿五谷丰登。
03吃饺子
小暑后,头伏将至。头伏有吃饺子的习俗,因为天气炎热,人们容易吃不下东西,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悠悠夏日长,小扇引微凉
小暑后,逐渐进入暑伏天,人体湿热内蕴,上热下寒,二便易失调,饮食冰镇生冷容易出现腹痛泄泻,养生需温养脾胃,清暑利湿。
推荐食疗
俗话讲夏季“鱼蟹食伤,正用紫苏”,茎叶色紫,服用后又能使人腹中舒服,华佗称它为“紫舒”,后人又称之为紫苏。《名医别录》讲紫苏“主下气,除寒中”。在《梦华录》中,“紫苏”也多次出镜。
01苏叶煎蛋
紫苏作为夏季常用的经典本草,具有解表散寒、温中和胃、行气宽中、安胎及解鱼蟹毒等多种功效;也是常见的药食同源的蔬菜。
原材料:紫苏叶,鸡蛋一个,花椒面、葱花少许。
做法:1、新鲜苏叶清洗干净,然后摞好,切碎叶;
2、紫苏叶、鸡蛋、花椒面、葱花、少量盐,搅拌好;
3、放锅里煎熟(食用加入适量植物油煎熟;外敷肚脐可不用植物油)。
02乌梅三皮汤
冬瓜皮味甘淡,性质和平,药食同源,入膳用于夏季预防保健,即能解暑热,又健脾开胃,并适用于治疗暑湿内伤所致的心烦燥渴,小便短赤,或高热昏迷等证。
大腹皮是槟榔的果皮,产于我国广东广西等湿热之地,辛温无毒,具有祛湿健脾、止霍乱腹泻、消食利水的功效。
乌梅三皮汤中,乌梅生津补肝搭配三种解暑利湿食材,消暑生津祛湿健脾,共达食育解暑之效。
盛夏,湿热当道,人体肝郁湿热,体内津液耗伤颇感不适,可补肝解暑祛湿。
原材料:乌梅20克,加入冬瓜皮100克、西瓜皮50克、大腹皮10克。
做法:将原材料同煮,待凉后加入冰糖适量代茶饮,是庚子年暑夏理想的保健饮品。
小暑养生
01穴位按摩推荐——太渊穴
定位:腕横纹的桡侧,大拇指竖起时,有大筋竖起,筋内侧凹陷处。
主治:预防咳嗽、胸闷逆气、呕吐、气喘、咯血、多痰。
小暑时节可以多按压太渊穴养生:按揉太渊穴可调理久咳不愈,预防呼吸系统的症状,如咳嗽、气喘、痰多等。也可调理习惯性流鼻血、口干等症状。轻轻按摩太渊穴至感觉酸胀,可以保养肺脏。
小暑三忌
01多动
在气候炎热的小暑,运动宜缓不宜剧烈,避免运动量过大、时间过长,更不能挥汗如雨。可选择晨练,打太极拳、做八段锦操等运动。
【此前科普→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太极拳,中医健身功法来咯(附视频和图解)】
02生冷
暑湿时节,还要格外注意肠道传染病,注意饮食卫生,尽量不吃寒凉生冷的食物。饮食不宜贪多,适量即可,尤其是晚餐,千万不可夜宵冷饮一起下肚。
03日晒
夏季中午气温最高,阳气最盛,建议大家午间不要在烈日下长时间活动。
综合自中国新闻网、健康中国、人民日报、四川气象、四川日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