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打出,仅以一块铁片,反复加热、不断锤打来制作铁器。其难度之大,工艺为金工之绝。此技艺在国内早已式微,如今李共标坚定执锤开始“铁打出”。

老石匠传统手艺(看惯了铁匠的陈年技艺)(1)

屋漏痕,书法用语。形容雨水顺墙而下,沿着凹凸不平的墙面蜿蜒流淌,时走时停且直且曲,形成顿挫有力的痕迹。这一说法,最早出自颜真卿与怀素的对话,而以这种用笔方法得到的线条,则被古人认为是最纯粹、最纯净、最具有美感。李共标早前在杭州Solife展出的作品中,几乎每件铁器上都带有各具特色的独特肌理,若有似无,时浓时淡。

老石匠传统手艺(看惯了铁匠的陈年技艺)(2)

屋漏痕隐岁月悠

欣赏李共标的作品,有种不由自主让人安静下来的力量。风花雪月,城市喧嚣仿佛全都消失,顿时只剩虔诚的心情。这也许和他选用的材料有关,“我大都选择带有花纹上了年纪的钢板铁板,它们基本都有十多年以上的岁数并且保存很好,没有其他因素让它们腐蚀。经过雨水的冲刷,多年下来形成有聚有散的纹路肌理,有的深,有的浅,都非常好看。”将老铁板老钢板赋予新的生命,是李共标执著的事,一干就是好些年

老石匠传统手艺(看惯了铁匠的陈年技艺)(3)

并非科班出生的李共标,一路走来不算风顺。老家在河南洛阳,紧挨着的就是鼎鼎有名的龙门石窟。老家村子附近的山区盛产青石,材质紧密,是用于石雕的绝佳材质。石雕,在李共标的老家算得上是产业集群,家家户户都制作石雕,家家户户也都有雕刻石头的独门技艺。石雕这行当,李共标一干就是七、八年,只是石雕产生的粉尘太大,时间一长肺部就受不了,于是只得停下来休养。

老石匠传统手艺(看惯了铁匠的陈年技艺)(4)

李共标新作,冷铁热嵌工艺。

“恰好有朋友在杭州开画班,请我过来帮忙做泥塑小狗之类的小件,于是就过来了。”

举了七、八年凿子,忽然开始玩泥巴,李共标反倒有些不习惯。好在,手艺总有共通处,多年石雕积累的经验让李共标对“形”的把握非常到位。做顺了手,空余闲暇,朋友喝茶时也总会拉上李共标一起。一来二去,李共标开始学着品茶,对茶器也渐渐生出几分好奇。

老石匠传统手艺(看惯了铁匠的陈年技艺)(5)

江户技艺铁打出

铁器,最早源于中国。壶、钵、盆、盘各类形态都常见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现在还能在一些地区见到使用铁钵柴火焖烧米饭,炖煮汤食。只是,随着人们生活需求的扩大,渐渐开始用铸造的方式量产,手工制造这样费力又产量极低的生产方式开始淡出人们生活。但制作铁器的手艺,传到日本后,开始在日本茶道里显示重要的作用,成为日本茶道的必备品,其中尤以日本南部铁器生产最为有名,身价不菲,成为茶道玩家的收藏之好。

老石匠传统手艺(看惯了铁匠的陈年技艺)(6)

手工制壶的技艺有多种,而最考验手工的当数“铁打出”,选好铁板后,不断用炉火加热,反复捶打,靠手感眼观保持材料厚度均匀,整个过程几乎全部采用手工完成,需全神贯注,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李共标,就是选择“铁打出”这样最原始的制造方式,来呈现自己的作品。

老石匠传统手艺(看惯了铁匠的陈年技艺)(7)

手工锻造,并非有力能抡大锤就可以。经验,材料本身的特性,都是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因素。一开始,李共标只是想为爱茶的朋友做一件风炉,用来煮茶。结果也可以想见,没有经验,尺寸,外形,使用习惯,从一开始就有各种不合理,最后的结果是,风炉好看但却不具备使用性,这与共标最初的想法相悖“好看更要实用”。

老石匠传统手艺(看惯了铁匠的陈年技艺)(8)

铁和石,在材质上都硬,只不过一个软一个脆,这对抡惯了大锤凿子的李共标来说,做风炉的结果虽然不算成功,但制作过程,却引发李共标手工锻造铁器的极大兴趣。

老石匠传统手艺(看惯了铁匠的陈年技艺)(9)

厚积薄发打铁人

我们时常会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各种借口,要不就是40岁以后再开始,要不就是向油盐柴米低头妥协,把喜欢的事默默放一边。而李共标想得很简单,“喜欢就已经够了”,收益得失全然不需考虑。后来的事情,有些水到渠成也有些顺理成章。朋友有工作室要转出,李共标思来想去后接手了,此时,手打铁器已经让李共标产生了浓郁的兴趣。就为着这份喜欢,李共标开始了专门手打素釜的生涯。

老石匠传统手艺(看惯了铁匠的陈年技艺)(10)

用来收纳小件的茶箱。

有了目标,李共标就很少离开工作室。那些原本躺在野外草地、废弃工厂里,没有被腐蚀掉的铁板钢板,被李共标宝贝一样的找到,拉回工作室,悉心锻造。“还原”是李共标用得比较多的词。这些老旧的铁板钢板,在被遗忘的年月里,都被时间刻上了印记:有些有如屋漏痕一般的肌理,有些缺了角,有些原本就有层油漆……他们在李共标的手里,都被尽可能还原成了原本的模样。

老石匠传统手艺(看惯了铁匠的陈年技艺)(11)

屋漏痕有浓有淡,有聚有散。李共标将圆圈痕迹大的,扩散式展开的,做成茶盘,尽可能多地保持痕迹的肌理。而那些被雨水滴穿的孔,小小巧巧向里凹,非常漂亮,被保留成茶承的一部分,可以渗水。四方的器皿,则需要考虑几个面肌理的统一。而那些原本有一层油漆的铁板,李共标也会随缘地保留其本身留下的色彩。至于缺角的,就让它缺着吧,不必强求完美统一。

老石匠传统手艺(看惯了铁匠的陈年技艺)(12)

保留原材料缺口的圆盘。

没有专门学过设计,李共标只能用“笨办法”,先用纸做出大概的模型,观察比例,找感觉。在根据调整好的纸模型,对铁板进行切割,处理掉表面的灰尘锈迹。不同的器形,用不同的方式,有的用整张铁皮敲打;有的,用拼接或者焊接的方式组合。切割、火烧、氧化……一件器皿一般要经过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而成形的作品,设计简约,内敛低沉,铁的质感得到充分体现。在最初打铁的几年时间里,李共标做了近百件作品,每一件都凝聚了他的心思,安安静静但过目不能忘。

老石匠传统手艺(看惯了铁匠的陈年技艺)(13)

现代风炉,如古代鼎形。

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就算一件器皿花上几个月的时间,李共标仍然觉得太匆忙。“简单的事,做得更精需要更多的时间”。正是这份造物的快乐,让李共标坚持用原始的模式,传统的手艺,打造出独具魅力的现代素釜。

文|沈宓

图|李共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