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新闻对话嘉宾:全球化中国智库特邀研究员王一鸣博士

美国枪击事件罪魁祸首是枪支吗(控枪就是一个笑话)(1)

美国枪击事件罪魁祸首是枪支吗(控枪就是一个笑话)(2)

德州罗布小学枪击案中遇难的19名儿童,因为AR-15步枪造成的巨大伤害,遗体需要广泛的修复,其中的大多数只有经过DNA检测或是依靠遗体上的绿色运动鞋才能识别身份。(美媒画面截图)

【核心提要】

最近,美国连续发生屠杀式的袭击案,10天之内出现了两名18岁的枪手:一个是在超市里边直播杀人,一个是去小学大开杀戒。血腥场面令人触目惊心!

实际上,不只是校园,在美国平均每天就有321人中枪。最新的数据是,从今年的元旦到6月2号,美国已经发生了233起4人以上伤亡的大规模枪击案,比上一年翻倍。美国的枪击案为什么越来越多?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19个孩子的死,都无法让美国人回头。全美上下再次陷入到控枪的争论中,美国最大的步枪协会不仅照样开嘉年华聚会,前总统特朗普还在现场大喊:“要给老师们配上更多的枪!”这些美国人为什么如此执着于拥枪?美国控枪问题是不是无解了?

实际上,美国控枪也关乎很多中国留学生和家庭的选择。如果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孩子们还要不要去美国留学?

为此,直新闻采访了全球化中国智库特邀研究员王一鸣博士,他以在美国的切身经历和观察,揭开枪击案下的美国种种真相:

1、美国校园枪击案为什么这么多?

枪击案频发是美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造成的。首先,美国三亿国民四亿枪,枪支已经泛滥成灾。特别是,校园和教堂等地方,不准带枪或者很少人带枪,而杀手却往往捡软柿子捏,导致枪击案频发。

2、美国警察在校园枪击案中为什么迟迟不行动?

美国警察没有保护民众的义务,这是美国最高法院的判定。所以美国警察最擅长做什么?就是收拾残局。警察不会阻止犯罪发生,而是在旁边等着犯罪发生完了,再收拾残局,来做法律上的定性。换句话说,如果美国人自身和家庭安全受到威胁,只能用枪自卫。所以,在美国买枪和买菜一样容易,中枪概率可能比车祸概率还要高,这就是美国普通人面临的安全困境。美国有一个俚语叫“fire or die”,就是你开枪还是死亡?这也是枪支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

3、一个18岁毫无经验的枪手,为什么就能造成如此巨大的伤亡?

德州等地奇葩的法律规定:年满十八岁的美国人,不能买酒喝,但是可以买步枪。十天内两个18岁的凶手,拿的都是AR-15式步枪,这是美国最流行的一种突击步枪,算是半自动的武器,每分钟可以射出45发子弹,这次打死了21名师生,理论上AR-15只需半分钟就够了。据统计,AR-15在美国的保有量至少有一千万支。因为这种枪支很容易合法地买到。在美国,卖枪的店比超市还要多,是麦当劳快餐店的4倍。

4、控枪在美国为什么就是一个笑话?

美国的拥枪传统,受到两百多年前的宪法修正案的保护,还有不少人把拥枪看成是美国人最大的“自由”,非常有自豪感。在这样一个整体的环境下,想改变拥枪现状,不只是要从制度上、从法律上改变,还要从骨子里边、从精神层面上把它纠过来。从美国现实来看,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5、多数美国人要求控枪, 为什么实现不了?美国的民主机制、纠错机制失灵了吗?

美国的“纠错机制”,只在历史上发生过作用。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两党产生重大分裂,到现在完全是“否决政治”,不管说的有没有道理,只要是对方提出来的东西,全部要否决。所以,美国现在国会两党分裂的状况,是不可能对任何争议性的条款进行修正的。美国人都得被迫接受这样一个悲惨的现实,没有人能够改变。

6、中美关系会不会越来越差?

美国政治有一个吊诡的传统,每当内政乱作一团,外交就出来带节奏,内部解决不了的尖锐矛盾,就炒作别的国家。比方说炒作中国的所谓“新疆问题”、“香港问题”。再比如,美国国内最大的问题是通货膨胀、民不聊生,他们把这个锅也推给中国。同时,美国人强烈的不安全感和枪支文化,使得美国更倾向于用武力解决外交问题,所以中美要警惕战争危机。

7、孩子们还要不要去美国留学?

这应该是很多孩子、家长面临的一个艰难选题。如果送到美国,每天都会担心泛滥的疫情和糟糕的治安状况。比如,2021年连续发生两起中国留学生遭枪击死亡的芝加哥,当地警察局长公开表示,当地黑帮控制的地盘,比警察控制的还多。

美国枪击事件罪魁祸首是枪支吗(控枪就是一个笑话)(3)

美国德州罗布小学枪击案现场,获救的孩子惊魂未定。

【访谈实录】

‍1、19名儿童被屠杀三天后 美国最大拥枪团体举办嘉年华 特朗普现场“反对控枪”

直新闻万霞:这么多人惨死,特别是19名儿童被屠杀,都没有让美国下决心来控枪,按常理就很难理解。按照一般的思维,必须得控枪了,但是为什么还是有将近一半的美国人反对控枪?

王一鸣博士:回想起我以前因工作原因频繁去美国出差的经历,每一次飞机落地后,因为我们去的地方,相对都比较危险,所以其实我对于自己的人身安全,也是蛮担心的。

美国的“枪支文化”在近半个世纪来非常泛滥,所以有人讲,它既是枪支交易的一个“天堂”,当然也是枪杀泛滥的一个“地狱”。有一些数据,要给大家说一说。比方说美国总人口在3.3亿,但是枪支保有量有4亿支,也就是说,人手一支还有余。美国的人口数占世界总人口数的4%,但是枪支占到全球的40%,基本上占到全球一半的枪支市场。

近年来美国的枪击案爆发数量,不是每年增长一点点,而是每年翻倍式地往上涨。2021年的枪击案数量,比2020年增加了一倍,今年比过去五年又增加了一倍。

假如你生长在这个国度,是真的很担心,因为买枪和买菜一样容易,中枪的概率可能比车祸的概率还要高,所以你每天面对自己的安全困境。

他们有一个俚语叫“fire or die”,就是你开枪还是死亡?就是说,惨剧你是没有办法去避免的,这是美国的政治文化造成的。

具体我们说到这次案发的德克萨斯州,这个州是共和党的大本营,其实是美国枪支管控最松的州,而且也是近年来枪支增量最快的州。你会发现,就很离谱,这次德州乌瓦尔德枪击案发生三天后,美国的一个最大的利益协会——全国步枪协会,就在休斯顿举办了一个盛大的年会。休斯顿和乌瓦尔德的距离是300英里。因为休斯顿是我去得最多的地方,我很熟,三百英里的距离,开车很近。所以你会看到,当地的人没有把枪击案这些血淋淋的人命当回事,该怎么办还怎么办。

直新闻万霞:步枪协会还在办他们的嘉年华?

王一鸣博士:对,而且还“特别的大方”,大量的共和党议员都参加,包括前总统特朗普本人都在现场大放厥词,还要支持拥枪、反对管控。所以这就是美国现在非常糟糕的政治文化,在这样一种文化下生存,每个人都面临着安全困境。

美国枪击事件罪魁祸首是枪支吗(控枪就是一个笑话)(4)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现身全国步枪协会在休斯顿的年会,现场发言反对控枪。

2、这就是18岁枪手能杀死21个人的关键!美国德州法律规定:18岁禁酒不禁枪

直新闻万霞:实际上,随着这个案子逐渐推进,很多细节也被曝光出来。枪击案的杀手叫拉莫斯,他随机闯进了一间教室,把教室门一关锁上了门,就在教室里扫射。这也是所有的死亡都集中在一个教室的原因。为什么一个18岁的毫无经验的枪手,就能给一个学校造成这么大的损失,学校为什么如此不安全?

王一鸣博士:按照美国的控枪法,很多州的学校是允许教师带枪的。但是我们从常理的角度来想,教师是一个文化产业的群体,对于枪支不可能很熟悉。就算进行培训,或进行装备的配备,关键时刻他都不一定知道怎么用。很多学校的教师配了枪,那么杀手就知道了,教师是教室里唯一有可能对他产生威胁的对手,所以进去之后,第一个会先把教师射杀,这样就给教师带来了更严重的伤亡威胁。

所以针对这类情况,现在美国各州的法律管控有很多争议。到底教师是不是应该配枪?作为学校这样一个相对弱势的环境群体,经常受到枪击案的威胁,到底应该怎么去管控枪支?现在很多地方没有得出明确结论。

而且你会发现,最近几起校园枪击案,从2018年有一个帕克兰高中的枪击案,然后到最近德州罗布小学的枪击案。其实你会发现,枪手都是通过了背景调查的,都是合法购枪,而且都是年轻人。

我记得有一个数据,说最近几年美国的校园枪击案,凶手年龄的中位数只有16岁,所以说这次的罗布小学枪击案犯18岁,还算是偏大的。你会发现这里面存在的问题非常多。

我也看到一个细节,这次罗布小学枪击案的枪手刚满18岁。按照德州法律,你听起来会觉得很好笑,在德州18岁不能购买啤酒,也不能购买手枪,但是他可以购买步枪。你会觉得很离谱,就是说18岁还不能喝酒,但可以买AR-15这么大的一支步枪。

这次枪击案的凶手,在18岁之前,就跟姐姐要求给他买枪,这样的话,他就可以去作案了,但是他姐姐拒绝了。所以他就等到18岁生日后不久,买了两支AR-15步枪。

你会发现,美国的枪支管控为什么存在这么多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法律制度有很多漏洞,所以钻空子非常容易,因此他们都是合法购枪。如果这样,买枪时的背景调查的意义在哪里?到底有没有实行有效的管控?这里边的问题太多了!

直新闻万霞:我看到这次袭击罗布小学的凶手拿的AR-15式步枪,可以说是美国最流行的一种突击步枪,算是半自动的武器,对吧?AR-15在美国的保有量有一千万支,所以美国很多枪击案里能够连续杀人,而且不断地装弹夹上去,是因为武器本身特别方便。真是很奇怪,一般来说,如果出于自卫的话,不就用一把手枪就可以了吗?像这种大型的步枪,为什么法律会允许18岁的人就可以拥有,这个很难理解。

美国枪击事件罪魁祸首是枪支吗(控枪就是一个笑话)(5)

德州校园枪击案中,疑似枪手发布在社交媒体上的AR-15式半自动步枪照片。

王一鸣博士:确实美国在枪支管控方面,有很多法律上的荒谬之处。就比如AR-15,的确非常易学。一个普通人没有经过正规武器装备训练,也能很快上手。首先因为它在同类型的枪里面是非常轻的,其实这是M-16的民用版。M-16(卡宾枪)大家都知道,是美国军用的非常主流的武器,可以和俄国的AK-47突击步枪相媲美。AR-15能够得到更多的推广,因为它很轻巧,现在很多女性首选的防卫枪支就是AR-15,这种枪每分钟可以射出45发子弹。

所以说这次死的21名师生,如果说是枪手在一分钟完成射杀,事实上AR-15只需半分钟就够了,确实是非常危险的一种枪。

这次乌瓦尔德的现场,我看到一些报道说,有些遗体已经被子弹打得过于凌乱,已经不能辨认,到底是谁的尸体?最后父母得用DNA检测来辨认自己的孩子。所以可以看出,AR-15这种枪支的攻击性是很强的,绝对不仅仅是为了防御。

“防御”这种说法,在美国右派共和党人的论调里,特别是美国枪支协会,经常用这个词解释,购买枪支就是为了保护自己。而且有一个民调显示,美国有七成选民都认为,买枪的首要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

我看到哈佛大学的一个统计研究,对1.4万起枪击案进行了分析,却发现出于自卫目的的不到1%,而99%是跟自卫无关的。所以说这么强火力的枪支,说它是用来自卫,实在从常理上,从我们的道义上,都说不过去。

美国枪击事件罪魁祸首是枪支吗(控枪就是一个笑话)(6)

美国德州罗布小学枪击案现场外,家长焦急等待,警察却迟迟没有行动。

3、枪手在小学大开杀戒 警察为什么到了迟迟不行动?因为美国警察的职责不是保护民众

直新闻万霞:罗布小学枪击案,据说当时警察已经进入了学校,而且知道枪手的位置,但是警察待在那里半个多小时没有任何行动,而等待的家长都心急如焚。最后还是罗布小学的一个孩子家长挺身而出,他是一位在休假的海关警察,当时正在理发,而他的妻子就是这个小学三年级的老师,给他发信息说遇到枪击案了。这个海关警察得到这个消息后,从座位上跳起来,找理发店老板借了一支枪,冲到学校,率先向枪手开出了第一枪。我们就觉得很奇怪了,进入学校之后警察迟迟不行动,怎么回事?

王一鸣博士:我在美国跟社区警察交往深有体会,你会发现,警察真的非常难沟通。特别是对一些弱势群体,比方说华人群体,比方说女性群体,警察会置之不理,根本不理你的报警。就算报警成功,他们的出警时间也非常长。

而且警察最擅长做的是什么?就是收拾残局。警察不阻止犯罪发生,而是在旁边等着犯罪发生完了,再收拾残局,来做法律上的定性。

直新闻万霞:这在我们看来很荒谬,我们会认为警察的职责和义务就是保卫辖区范围内的公民人身安全,当人们面临威胁的时候,警察必须第一时间去保卫他们。但美国警察为什么不这样做?

王一鸣博士:其实这里有一个小的历史原因很关键,就是美国警察的职责是如何界定的?80年代后,有两起重要的司法判例,对这个影响很大。在两个最重要的枪杀案判定过程中,美国最高法院对警察的职责作出了调整,法院明确从法律的角度规定,警察的义务,是确保犯罪分子犯罪之后能够被绳之以法,而不是在犯罪的同时,来干预非法犯罪的行为本身。

这个判定太可怕了,在我们看来不可相信,但这就是美国社会的现实。这个判定出来之后,美国社会大为震撼。所有的美国公民都意识到,原来警察的义务,不是保卫我们的,这不是他的责任范围。当灾难降临的时候,政府和警察我们无法信任,那怎么办?只能买枪,通过自己来保卫自己,枪支是我最可信的朋友。

这就是为什么从法律和制度上,美国社会现在枪支泛滥成灾的根源。就是它的制度出现漏洞,美国在鼓励人民去自己保卫自己,鼓励你去购买枪支。

这几年美国女性买枪支的数量,特别是华人社区,个人买枪支的数量,是增量最快的。因为大家发现,自己很弱势,经常被持枪分子袭击,而当地的社区又没办法保护自己。特别是一些地方不是有钱的富人小区,或是相对环境差一点的非核心城区,警力部署是很差的,所以不保护自己不行。

直新闻万霞:博士刚才说到的法律漏洞,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就是2005年,美国最高法院有一个判例。当时是一个凶杀案,一位妈妈五次报警,其中四次是打电话,还有一次是亲自跑到警察局去报警,但是警察都不理她,无动于衷。结果她的三个孩子都被亲生父亲杀害了。

之后,这位妈妈就起诉警察局,起诉的结果是什么?美国最高法院以八票赞成和一票否决,判定警察无罪,就是说在法律上警察是免责的。所以警察要维护的是法律,但不维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举个例子:如果在美国你家被抢劫了,你报警,那么抓住罪犯可能是美国警察的义务,但在抢劫的过程当中,如果因为警察来慢了,或者警察的执法不专业,或者劫匪开枪,你被杀了……不管是哪种情况,就算是当事人被杀了,警察都是没有任何责任的。所以为什么很多华人,在美国无法禁枪、在警察不保护自己的情况下,只能被迫选择拥枪。

最近我还看一个新闻更发人深省,美国现在做什么培训你知道吗?华人社区在大量做什么培训?那就是如何使用枪械和躲避枪击。孩子们专门利用假期,去跟伊拉克战场上退役的突击队士兵,专门学习如何匍匐前进,比方说,像德州小学发生枪击案,凶手已经进来扫射,该怎么躲?教官就会就告诉你,必须匍匐在地,一只手在前面,再如何爬到有遮蔽物的地方。

教官非常淡定地跟学员孩子们讲,在美国,成年以后要掌握两个技能,或者说不等成年就要掌握两个技能:第一是开车,第二是开枪。

我们中国的小孩在上兴趣班,但美国的小孩在学的居然还要包括如何开枪,这让我觉得美国的小孩真有点让人同情。

王一鸣博士: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些孩子在很小的年纪,身体里面就充满了对于外部环境的不安全感,加上他们的父辈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今天明明已经是全球第一强国,在经济军事上处于强势地位,但骨子里的不安全感仍然非常大,因为他们从小就没有在周边的环境中,寻找到安全感。

直新闻万霞:确实是这样,从人情上、从常理上来说,一个国家连儿童都不保护了,这还是文明国家吗?真的令人匪夷所思。但这在美国都发生了,确实这就是目前美国的国情。

美国枪击事件罪魁祸首是枪支吗(控枪就是一个笑话)(7)

当地时间6月2日,美国总统拜登在白宫发表有关控枪的演讲。

4、拜登搞控枪法案有用吗?两任总统遭枪击身亡都没能改变!“拥枪自由”是美国的法律和文化?

直新闻万霞:刚才我们讲到了很多法律制度的漏洞,此外,是不是拥枪本身在他们的文化里,在他们的传统里,就有这种因素。据说很多美国人都很自豪,他们有大量的枪,有拥枪的自由,美国的宪法修正案也保护拥枪的权利。这是不是跟他们历史传统有很大的关联?是不是有它的特殊的国情呢?

王一鸣博士:美国宪法1791年通过的第二修正案,当时明确说美国保护两个权利,一个是民兵队伍要有拥枪权,因为民兵队伍要保卫国家;另外一个就是说,民众也要有拥枪权,因为民众有一天都会成为民兵,所以必须得先把枪练好,才能自动地成为民兵。

但这已经过去两个世纪了,当年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和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当年一共39名议员签了这个第二修正案,但他们当时都不知道,现在AR-15半自动步枪一分钟之内就可以解决掉39名议员。

直新闻万霞:1791年那个年代,可能就是普通的猎枪。

王一鸣博士:所以如果当年这个可以成为第二修正案,现在应该也该有新的修正案来更新。但是美国现在的国会两党分裂的状况,是不可能对于任何争议性的条款进行修正的。所以现在大家都被迫接受这样一个悲痛的现实,被迫接受这样一个悲惨的世界,但是没有人能够改变。

很多人不仅是不想改变,而且就像刚才万老师讲的,反而引以为豪,特别普遍。

在共和党的理念范畴里面,有枪是一个我护卫自身的绝对价值的体现。我去休斯顿出差,比如奥克拉荷马这些城市,特别是德州周边有大片的农场,我去过小布什的农场,人们邀请我们去参加打猎,但是我们肯定是都不敢去碰枪支。但是在美国,人们会觉得非常自豪,向你展示他有多少枪,向你展示他的猎人小屋,向你展示他的战利品。

直新闻万霞:是因为他们会去打猎吗?

王一鸣博士:对的,他们固定的季度都会去打猎的,美国的枪之本源,根植于他的精神,特别是右派的精神世界。

所以在这样一个整体的文化下,你会发现,想改变拥枪现状,还真的不是从制度上、从法律上就能改变,而是要从骨子里边、从精神层面上把它纠过来。在美国现在看来,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一个任务。

直新闻万霞:其实拜登也提出了一些方案,比如最近刚刚提出一个修法议案,把控枪年龄从18岁提高到21岁。希望让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呢?

王一鸣博士:拜登这一次在这两起枪杀案过程中的表态,最近这两周广受美国媒体抨击,说他太软弱了,非常非常的没骨气。

他竞选之前是曾经承诺,要来禁止攻击性武器,而且提出了一个基于自愿原则的枪支回购计划。但是执政以后,民主党阵营就没再提过枪支的事,直到这一次两起枪击案的出现。

拜登的态度是真诚的,但是没有用,因为最终没有讲出有内容的东西,或是提出有具体的措施,不过是搞了一些政治作秀。整个民主党现在看起来声势浩大,天天抨击共和党不作为,但是拥枪事实还是没有任何变化。

不只是说调整宪法修正案完全不可能,现在即便是做一些微小的修订,或是一些改进性的措施都做不到,因为现在民主党方面已经提了很多措施,比方说有一些“红旗法案”,就是当发现某人可能有图谋不轨的迹象,就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举报,然后警察就可以把枪没收。

比方说,还有一些背景调查,对每个购枪人进行非常彻底的系统调查和类型调查,这些其实听起来还是合理的,但是即便是这些微小的改进,仍然在很多州都推不动,更别提在美国联邦层面,这就没有办法形成立法。

所以现在整个美国处在两党分裂的状态,对控枪问题无法做出任何有意义的修正。

这次政治作秀现在做了两周,很可能再过一周左右,两党会提出一个基本研讨框架,你会发现没有实质性的东西,然后再过一个月大家就不提了,然后民众热情也下降了。那么原来多大的控枪支持比例,最后还是没有一点变化,这就是美国。早就不是几起枪击案了,而是半个世纪以来,都是这个状态。

直新闻万霞:是的,我看到的,从1938年开始,美国就一直在搞控枪的修法,最后每一次都失败了。肯尼迪、林肯都是在枪击案中死的,其实他们的动力应该是很大的,但是修法却一直修不成,背后有很多政治利益和政治博弈在里边。你通过在美国的观察来看,各个州的宽松度是不是也不一样?对于枪支管理,哪些城市会相对安全一点?

王一鸣博士:民主党执政的州所在城市,生活相对会好一些。比方说前两天,就这一轮枪击案过后,第一个跳出来明确要进行更严格管控的,是纽约州,因为第一起枪击案就发生在纽约州,所以纽约州第一个明确表明了态度,但是有可能这种情况将是少有的,甚至可能是唯一出来能够表态的州。

你看共和党的州有变化吗?一点变化都没有,不仅如此,这两天你看美国右派的议员,甚至包括特朗普在这个问题上的表态,让人觉得很吊诡。特朗普说,宪法第二修正案正处于困境,枪支不能管。然后德州的参议员泰克鲁斯,说右派的目标,是要通过武装好人来阻止武装坏人。也就是说,我们让正常的人去买更多的枪,以防止那些坏人枪杀他们。

另外,除了两党的理念分歧,就是利益集团。比如全国步枪协会这样的利益集团,活动能力非常强,每年经费都超过4亿美元,而且是给两党两边同时下注,不是只给共和党面子,而是民主党那边,也去输送贿赂、经营关系。

下周你会发现,美国半数以上的议员都收过NRA(美全国步枪协会)的贿赂,如此情况议员会怎么做决策?而且他们有500万选票,有500万会员,所以选举势力非常大。

2012年,美国有一个桑迪胡克小学的一个枪击案,当时影响非常大,就是10年前,在这一轮枪击案之前影响最大的一个枪击案。那次枪击案,其实当时民主党在国会参议院占多数,当时如果说民主党愿意推动的话,当时可以形成一个非常严格的立法,但是当时所有的议员都担心,自己一方面是接受过NRA(美全国步枪协会)的捐款,另外一方面也担心,自己的政治仕途不保。

到投票的时候,民主党自己的议员都不投支持票,搞得奥巴马很没面子,最后陈词时甚至一度哽咽。所以说,这就是美国现在两党分裂的现状,再加上一定程度上利益集团的游说,控枪这个问题就是一个死议题,它不可能有变化,是非常绝望的一个事情。

美国枪击事件罪魁祸首是枪支吗(控枪就是一个笑话)(8)

连续枪击案之后,当地美国民众举行抗议示威。

5、枪支泛滥暴露的美国真相:政治分裂、民主失效、纠错失灵、国内重大问题无法解决

直新闻万霞:拜登是支持控枪的,奥巴马也是,历史上很多总统是想控枪的,包括超过一半的美国选民也是想控枪的。既然说美国是一个民主的社会,应该少数服从多数,那为什么控枪的问题,在这样的民主国家就实现不了?

王一鸣博士:现在美国最大的问题,就是高度分裂的两党政治,要想通过任何议案,需要60票才能在参议院通过议案,这意味着,民主党要从共和党那边去争取10张同意票,太难了。如果要共和党十名议员反水,这对共和党也是不可能的。

尽管现在有一些中间派的议员跟民主党相对还能沟通,这些议员在做沟通的工作,但是最后大家都知道,这只是一个秀场。政治作秀做完了,该怎么过日子还怎么过日子,该坚硬的立场依然还是坚硬的立场。

美国现在不仅是一个控枪问题,最近热炒的一些议题,包括堕胎权,包括移民问题,都一模一样。从中国人的政治伦理,我们觉得人之常情,这个事还用辩论吗?但美国两党都煞有介事地在一块大搞特搞,好像很认真地谈一些价值,但是最后一个问题都不解决,让大量的问题悬在那里。

以前福山讲过一个著名的观点就是“否决政治”,就是说,现在美国两党的政治对立分裂的状况下,不管说的有没有道理,只要对方敌人提出来的东西,全部要否决。

直新闻万霞:实际上,这种屠杀式的枪击案之后,美国也就是下个半旗,伤心地发表一个演讲,这事就过去了,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甚至包括新冠死了100万人,也就过去了。其他还有种族问题、贫富差距、社会的撕裂、枪击犯罪、政治的极端化等等。美国人的对外宣传说,美国最大的优点是民主,有一个所谓的“纠错机制”:国家一旦出现问题,就会有人说真话,就会有人来主持公道,就会回到正轨,就会解决问题……那现在为何美国国内这么严重的问题都解决不了?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王一鸣博士:美国的“纠错机制”,真的只在历史上发生过作用。不否认以前在两党比较团结的时候,在战争年代,“纠错机制”对美国制度优化还是起到过很大的作用。

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两党产生重大分裂,从互相看不顺眼,到现在完全是“否决政治”的状态,半个世纪以来“纠错机制”起到的作用越来越低。现在两党每年能通过的议案,基本上寥寥无几,通过的都是些无关通痒的内容。但凡有一点点分歧,比如说拜登的“重建美好议案”,从执政开始一直吵到现在也没有进展。

直新闻万霞: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奥巴马的“平民医疗法案”,本来是老百姓1000多万人都会受惠,中下阶层的人会得到医保,居然通过了以后,特朗普上来就推翻了,真的如同开玩笑一样。国家的深层解决问题的机制,过去让美国人引以为豪的所谓“纠错机制”,一定出了问题,很多问题解决不了,这是美国社会必须要反思的。

6、芝加哥黑帮横行 两中国留学生遭枪杀 孩子还能不能去美国留学?

直新闻万霞:现在正是高中毕业季,很多的家庭可能有规划让孩子赴美留学,在美国枪击案再次发生之后,大家特别关心的就是安全问题。2021年是让留学生家庭特别震撼的一年,因为从一月份开始连续枪击案发,这里我给大家简单回顾一下。

一月份,芝加哥大学的三十岁的博士范毅然坐在汽车停车场里等女友,他的女友在看牙医,结果遭到歹徒疯狂扫射,很无辜地坐在汽车里就被杀死了。

十一月份的时候,从芝加哥大学金融专业硕士毕业的郑少雄,在学校附近海德公园遭到抢劫,后来被枪杀。我当时听到他妈妈在葬礼上说的那番话,非常心碎。她说:“妈妈生平第一次出国,不是去旅游观光,不是去参加你的毕业典礼,更不是参加你的婚礼庆典,而是参加你的葬礼。”悲剧过去半年多了,但场景历历在目,这位妈妈说的话太令人伤心了。

我们当然理解,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问题,好像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一样,但是在“去不去美国留学”这个问题上,我们是有主动权的,对吧?王博士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王一鸣博士:您说的问题,现在应该是很多孩子、家长的一个艰难选题。送还是不送?如果送到美国,每天会担心泛滥的疫情,和糟糕的治安状况。您刚才说的芝加哥,在美国是出了名的黑帮大都会。有一次我路过芝加哥的穷人区,吓得不行,印象太深刻了。

当时看到一个芝加哥警察局局长的讲话,他说:“我无意赞美黑帮,但是你们看地图吧,他们的地盘比我们的地盘还要大”。芝加哥的警局对于黑帮泛滥的状况无可奈何。在这样一个环境下生存,孩子的人身安全让人太担心。

美国的大学我们也都知道,基本都是在城市的郊区,大学校园都很漂亮,但是包括芝加哥大学,你会发现旁边就是很危险的犯罪重灾区。

看起来孩子们去了一个“天堂般美好”的学校,开始了四年很好的学习生涯,但是一不小心走出校门,身边就可能有一个人拿枪对着你,这种感觉糟透了,在美国每天面临这样的风险确实是很大。

记得我早年去美国的时候,那时候很天真很幼稚,上了一辆公交车。后来才知道,美国人没有人坐公交车,大家都会自己开车。但我那时实在太小了,也不了解情况,上了一辆公交车。有一个黑人在我面前,摆弄他兜子里面的枪。他把手伸到裤兜里面,然后做出一些威胁的动作,非常狰狞地看着你。当时我一点都没有感觉到恐惧,是我太无知了,不知道他是在弄枪,后来我意识到之后,吓得不行。

直新闻万霞:有点带暗示威胁的意思吗?他是要打劫吗?

王一鸣博士:他是要打劫,是要钱,但是我真的没钱,他找错目标了,我是个穷人。我碰到这么一次,让我记忆犹新,到现在还记得。很多出国留学的学生,对生活怀有美好的憧憬,发生了这样的事情,终身都会记住。

这两年,华人学生在美国遭受枪击比例越来越高,速度上升越来越快,如果留学家庭把如此宝贵的一个孩子送出去了,一旦出了意外,确实是不可承受之重。

我觉得对于家长来讲,这两年送孩子出国可能确实是要谨慎。美国不行,是不是欧洲会好一点?或者欧洲、日本,是不是有其他的选项?因为我的留学季已经过去了,我不可能再出国留学了,但是我希望,现在出国的孩子们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前程,更安全的前程。

7、基辛格为何警告中美战争风险?美国不解决自己的问题 却想把危机转嫁给中国

直新闻万霞:最近99岁的基辛格对中美关系发出了很大的一个警告,就是说华盛顿和北京必须找到办法共存,否则将面临战争的风险。毕竟他是对中美关系非常了解的人,对于他发出战争的警告,您觉得情势到底有多严峻?

王一鸣博士:美国政治确实有一个非常吊诡的传统,每当内政乱作一团,外交就出来带节奏,内部解决不了太过尖锐的矛盾,就炒作别的国家。比方说炒作中国的所谓“新疆问题”、“香港问题”。再比如,美国国内最大的问题是通货膨胀、民不聊生,他们把这个锅也推给中国。

某种程度上,中美关系最近这一年来,一直处于下坡的区间内,中美关系成为美国内政的一个背锅品和牺牲品。其实现在中美关系这么差,很大程度上源于美国内政,国家能力上的严重缺失。

基辛格的警告有一定的分析必要性,从结构性关系来讲,现在美国把中国列为首要竞争对手,最近俄乌冲突,美国在亚洲的军事部署基本没有调整,还反复强调首要地缘威胁仍然在亚洲,这一点如果在当前都没变的话,那么未来也不会变。

第二点,从中美互动的周期来看,2016年特朗普执政以来,中美关系没有出现过以前标准意义上的蜜月期。一直是在一个低温状态、冷风状态,在一个比较差和更差的双边关系之间来回低位波动,甚至还不断挑战更低的一个谷底,特别是最近这半年以来的中美互动。

第三,从中美双方领导人的互动来看,特朗普执政首年,中美两国领导人实现了互访。现在拜登执政首年,前两天来了亚洲,但只去了韩国和日本,没有来中国。不仅没来,还搞了一个“印太经济框架”,搞了一个“四方会谈机制”。从政治上、经济上都来对中国施压,拜登政府对华关系的首年是不合格的,开了一个很差的头,也很不友善。

这就是为什么基辛格99岁高龄了,提出中美面临战争风险。战争风险可能不是近期的预判,但从长远看,应该及时刹住车,进行调试。

直新闻万霞:最近跟很多老师聊中美关系,大家比较共同的一个观点,就是认为中美关系再想恢复到过去的水平是不可能了,不走向战争就已经不错了。最近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也表态,中美关系不能再恶化下去了,必须做出正确的抉择。这样的话,美国听得进去吗?

王一鸣博士:王毅对美国释放的信号,应该说是非常诚恳、非常紧要的,遗憾的是,美国现在内政外交的失序状况,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解决的。

我们来看美国的官僚机制。即便拜登和白宫有改善的想法,你看美国国务院、国安会、五角大楼,对华态度非常不友善,白宫的行动阻力是很大的。

美国国会反华议员非常强势,中期选举马上就来了,大家你盯着我,我铆着你,这时谁会在涉华、涉俄问题上主动软化立场,谁就是政治死亡,政治自杀。指望这些议员在这个时候能推动中美关系来调整来转机,不大现实。

我觉得,中期选举结束之后,我们可以有一定的预判,有一定的预期。但就担心,美国都没有办法来搞定当前的内忧外患。通货膨胀带来的混乱,已经从美国外溢到全球,发生了质的变化。

如果美国中期选举之后,是否会出现更多的质变,回过头来再拉中国的手,一起来稳定全球经济,是否会来亡羊补牢?这个也是非常大的一个疑问。

作者丨王一鸣,全球化中国智库特邀研究员;万霞,深圳卫视直新闻主笔

编辑丨俞哲旻,深圳卫视直新闻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