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盛世之况,与此同时当一个朝代经历过繁荣后往往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走向下坡,不是自取灭亡就是被外族侵略。

比如说北宋。

北宋算得上是我国历史上屈辱程度比较高的一个朝代,没有进入繁盛之时就迎来了强大的敌人。在1127年发生的“靖康之变”就是北宋走向衰败的标志。这一事件可谓是彻底改变了北宋的命运,也改变了另一个人的命运。这个人就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

王安石晚年七绝(王安石晚年的一首冷门绝句)(1)

“靖康之耻”后留给王安石的时间也只有41年。

当时的宋朝没有了连年征战的时间锻炼,而是注重文学的发展,忽略了自己的国防力量,这就给了西夏与金人可乘之机。

作为宰相的王安石,意识到如果这样下去,迟早会有灭顶之灾。于是力排众议,请求变法。变法中,他坚持推动北宋军队的发展,积极变革各项制度,使国库日益充盈,军队实力逐渐增强。

但是变法这样的高风险动作,并不适合所有人,也不会满足所有人的利益,有时候还会触及很多人原有的利益,比如王安石的这次变法便得罪了很多权贵,后果可想而知,变法失败,王安石本人页被贬他地。

王安石晚年七绝(王安石晚年的一首冷门绝句)(2)

变法的失败与仕途的挫折给王安石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尤其对他内心那股热烈的爱国情怀。但是,正所谓:家国不幸诗家幸!也正是由于王安石的这种特别的人生经历,让他在诗词创作中有了非凡的见地与视野高度,使他的散文与诗词有着足以自成一家的风格:

学杜得其瘦硬

尤其到了晚年是,王安石的诗风变得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世称“王荆公体”

他的那首唯美绝伦的千古名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依然回荡在历史的天空中,让我们在唯美的意境中品读着他的人生轨迹。

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的这首诗就是王安石晚年的一首比较冷门的绝句,这首诗作于被贬江宁期间,由于受到了变法失败的深刻影响,使得他晚年时期的作品更加突显他自己对于人生的态度以及自己的思考。

王安石晚年七绝(王安石晚年的一首冷门绝句)(3)

《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这首绝句写的是杏花,虽然诗文很短只有四句,但是细品之下却有着一番特殊的风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开头两句的本意:春天刚到那漫山遍野的杏花已经争相开放了,看起来美丽极了,山下的一池的春水围绕着杏花,璨璨流动着,却带不走杏花的倒影。看来它们还在竞相争夺着这春天,不忍将它轻易放过。

王安石在本诗的开头就用一种简单的语言书写了春天是杏花多姿多彩的模样,虽然杏花是白色的,但是在那一池春水的映衬下,仿佛变得多姿多彩起来,这两句读起来令人眼前一亮,犹如置身于一片杏花林中,让人感觉身上没有了初春的寒意,有的只是那周身温暖的感觉。从这样简单的两句诗中就能感受到王安石在运用语言时的功底之深,没有华丽的辞藻便能够将春景描写得如此的细腻与唯美。

本质上,这句话其实是王安石自己在谪居林下,一种淡然自得的心态中存有的一丝对于生活审美的追求。

王安石晚年七绝(王安石晚年的一首冷门绝句)(4)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相对来说,本诗的后两句知名度更高一些。

因为两句除了写景之外还多了王安石对于人生的一些思考,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本意:杏花开放的如此美丽,即使现在一阵风吹过将杏花吹落满地也无妨,那种杏花漫天飞舞的情景岂不是更加美妙吗?即使现在落下来的杏花日后成为了一抔春泥,她们也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品格,为土壤带去了养分,为空气带去清香。

很明显,在这句诗中王安石以杏花自比。这句话中,他在告诫自己人生在世,总要经历,经历过就知道,什么事情都会过去的,永远保持一颗平常心才是生活的关键与智慧。

这首绝句即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

末句中的亮点体现在两个字的运用上:“纵”、“绝”,两个字相互呼应,欲扬先抑。用现在人的话来说:只要喜欢,怎样都是美的!

纵观王安石的这首绝句,表面上是在赞扬杏花在春天的争艳与其飘落大地后的不忘初心,其实是在用杏花作比喻,表达这自己的坚定立场与人生态度。整首诗在他那绝美的文笔下,都变得不一般,绝对值得大家细细品读

王安石晚年七绝(王安石晚年的一首冷门绝句)(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