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苏联解体后,作为全球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以在全球扶植“民主”政权、铲除“邪恶”力量为己任,加强对全球事务的干预,为实现目标还不惜诉诸武力。但是,美国的干预并非总能奏效,在非洲某国的军事行动便以惨败告终,不仅狼狈地撤出军队,而且此后多年一直对它恐惧有加,不敢再派兵入境。这个令美国感到恐惧的国家,便是索马里。

在美洲跟美国有仇的国家(令美国蒙羞的非洲国家)(1)

索马里行政区划图

索马里号称“非洲之角”,位于非洲最东部的索马里半岛上,北临亚丁湾,东、南濒印度洋,西接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西北邻吉布提,国土面积约63.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518万,首都为摩加迪沙。索马里是个多民族混杂的国家,其中萨马莱族系约占总人口的80%以上,全国99%的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官方语言为索马里语和阿拉伯语,通用英语。

索马里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早在公元前17世纪以前,境内便建立过以生产香料著称的国家-邦特。自7世纪起,阿拉伯人逐渐移居此地,并建立起若干个苏丹国,13世纪时还曾建立过封建制帝国。1840年,索马里被意、英、法3国瓜分,其中英属索马里、意属索马里均在1960年赢得独立,随即合并组建索马里共和国,而法属索马里则迟至1977年才独立,并改国名为吉布提。

在美洲跟美国有仇的国家(令美国蒙羞的非洲国家)(2)

索马里分裂形势图

1969年,国民军司令西亚德通过政变上台后,实行全面依附苏联的政策,并在国内施行独裁统治,使得先前矛盾重重的部族、派系和地区冲突,变得更加激烈,并由此引发大规模的内战。1991年1月,西亚德政权垮台,但索马里并未迎来和平,反而陷入大规模的军阀混战当中,并导致索马里兰、邦特兰、索马里西南三地宣布脱离中央政府而独立,使得目前的索马里呈现“四国鼎立”的局面

从1986年至今,索马里内战已持续30多年时间,导致至少50万人丧生,受伤及流离失所者难以计数,而国民经济也由此全面崩溃。伴随着时局的长期动荡,“基地”组织的分支-“青年党”在索马里境内逐渐做大做强,频频在国内外制造暴恐活动,与日渐猖獗的海盗组织(常年在亚丁湾一带作案)一起,成为令全球头疼的两大国际公害。

在美洲跟美国有仇的国家(令美国蒙羞的非洲国家)(3)

被抓获的索马里海盗

为解决索马里愈发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索马里维和部队,曾在1993年进驻索马里。然而,维和部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频频遭受当地叛乱武装的袭击,尤其以大军阀艾迪德为甚。1993年10月,美国在摩加迪沙发动军事行动,目的是捉拿艾迪德。然而在抓捕行动中,美军却遭到成千上万艾迪德支持者的围攻,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经此一战,美国两架“黑鹰”战机被击落,18名士兵战死、84人受伤、1人被俘。事后,匪徒们拖着美军阵亡士兵的尸体游街示众,这画面在美国被反复播放,令亿万美国民众无比震惊、悲愤。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克林顿政府被迫同艾迪德举行谈判,并在次年3月撤出全部美军此后多年,美国一直视索马里如蛇蝎,无论它乱成什么样,都不敢再主动介入

在美洲跟美国有仇的国家(令美国蒙羞的非洲国家)(4)

《黑鹰坠落》剧照

时至今日,索马里依旧是个饱受战乱和分裂之苦、极端贫穷落后的畜牧业国家,不仅资源匮乏、经济结构单一,而且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原始,以至于许多地区的民众至今仍过着逐水草而居、靠天吃饭的部落制生活。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索马里2018年的人均GDP仅有499美元(约合3493元人民币,仅相当于中国的1/30),人均日收入仅有9.6元,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经济发展困难导致民生维艰,而动荡不安的时局又为社会治安带来难题,从而严重影响到民众的幸福感。截至目前,索马里的贫困率超过80%,文盲率高达76%,婴儿死亡率高达47.3‰(全球第2),产妇死亡率高达96.6‰(全球第2),人均预期寿命仅有55.4岁,数据令人触目惊心。

在美洲跟美国有仇的国家(令美国蒙羞的非洲国家)(5)

索马里难民

在无力独自解决生存难题的情况下,向外国或国际组织寻求援助,便成为索马里政府的“不二之选”。在众多的援助国中,美国的援助额始终高居首位,而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等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大量的外援固然有利于帮助索马里度过难关,但不可能在实质上消除它贫穷落后的根源,要想实现本国经济的发展,关键还得靠自己。

在美洲跟美国有仇的国家(令美国蒙羞的非洲国家)(6)

战乱后的摩加迪沙街头

正是认识到这一点,索马里政府在致力于国内和解、争取统一的同时,近年来制定首个国家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渔、畜牧业,并致力于建立健全金融、税收和审计体系,使得经济发展略有起色。然而,由于索马里的局势依旧混乱、经济基础非常薄弱、科技水平极其落后,要想彻底摆脱贫穷、走向小康,还有相当漫长一段路要走。

参考书目:《列国志:索马里/吉布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