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腊肉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还吸收和融汇了历史上聚居在陇西地区的各族人民的智慧,吸收了各族肉食烹调技术的精华。远在隋唐时期,“金钱肉”“腊口条”就是聚居在陇西地区和少数民族和部分入居的西域少数民族相互交融所产生的结晶。

陇西腊肉--民族饮食交融 陇西腊肉--民族饮食交融(1)

唐武后时,名冠江南的陇西传奇作家李朝威对饮食很讲究,他的母亲就是一位烹调技艺超群的女厨师,一种食物在她手下能做出不同的口味,被人称作“膳婆”。经她制作的“腊羊肉”色香味俱佳,曾被作为贡品进贡长安,为陇西腊羊肉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陇西腊肉--民族饮食交融 陇西腊肉--民族饮食交融(2)

宋辽夏金时代,是我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也是陇西县域形成西部民族交错融合和相互争夺的时期。辽国的契丹族、西夏的党项族、金国的女真族,都在这里有饮食文化的往来。公元907年至1125年,契丹人活跃在黄河、洮、渭流域的广大地区,主要菜肴以“猪、羊、鸡、兔”连骨肉煮熟后,备“生葱、韭、蒜、醋各一碟”蘸而食之最为常见,这与当今“腊八节”后开始宰猪啃骨头的吃法颇为相似。

陇西腊肉--民族饮食交融 陇西腊肉--民族饮食交融(3)

契丹人进入陇西后,在长期的各民族杂居生活的环境中,也将陇西腊肉的制作技艺传承了过去。金国大量的女真族进入陇右和汉族交错杂居,并在陇西设立金国巩昌都总帅府,至公元1234年金国灭亡期间,按照女真族“宴饮音乐、皆习汉风”的习俗和元朝时期准许陇右汉人吃猪肉的生活习惯,延续和发展了“陇西腊肉”这一地域性的肉食产品。明代,汉族和女真族、回族、畏兀儿(维吾尔)族等兄弟民族的饮食交流空前活跃。这可从刘伯温的《多能鄙事》一书中看出来。刘伯温不但是军事家和朱元璋的军师,而且还是一位饮食养生家,他在该书中收集了唐、宋、元以来各民族的食谱,其中肉食品类就有陇西腊肉火腿的记载。因此,陇西腊肉的形成也是各民族之间饮食交融的结晶,各民族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同样也为陇西腊肉创造了延续发展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