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理论定义 概念辨析镜中我(1)

作者 | 张张

编辑 |小花

本文为 拖鞋哥新传考研 原创作品,转载请授权

20级新传考研交流4群:782328288

在今天的内容开始前,首先要祝我们的祖国母亲生日快乐!

正如歌词写得那样“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我们为自己是中国人自豪,也为我们国家如今的繁荣富强而感到骄傲。从1949到2019,从稚嫩发展到如今世界强国之一,这就是我们亲爱的祖国啊!

好啦,给“咱妈庆七十大寿”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学习哦~快来开始我们今天的内容吧!

镜中我、主我与客我、自我互动理论这些研究社会互动的理论可能是我们刚接触传播学时碰到的最大难点(毕竟说的似乎就是同一个意思),如今早已入门传播学的你,这几个理论真的能区分吗?

理论起源与内涵

1.“镜中我”

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库利提出了著名的“镜中我”概念。“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其中,前两项只有在与别人的接触中、透过别人的态度才能够获得。库利认为,我们通过想象别人对我们的行为和外貌的感觉来理解我们自己,因为这里的自我正反映了别人的意见,所以叫作“镜中我”。

“镜中我”也叫“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 “镜中我”的主要机制。在库利的观念中,传播是“镜中我”形成过程中“唯一”的关键要素,也是个人与社会结合的一个螺丝。

2.“主我与客我”

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 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自我传播, 人类可以把自己看作在一种情景中的评价对象; 从自我了解和自我评价中,人可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反应。

根据米德的理论, 自我可分为相互关联的两方面, 一个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 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 另一个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 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关系中形成的, 又是“主我”和“客我”关系的体现。“客我”可以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 而“主我”也反过来改变“客我”, 两者在不断的互动中形成新的“自我”。

米德的“主我、客我”理论阐释了一种在传统意义的现实社会里, 个体自我、行为与环境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3.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布鲁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他认为,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

布鲁默指出,这种与自身的互动——“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来说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不过,自我互动并不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在头脑中的简单再现,而是具有独自的特点。换句话说,自我互动过程中,人脑中会出现他人的期待的印象,这些期待具有一定的意义,个人会考虑这些期待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但是,个人又不是原封不动地接受这些期待的。在人内传播的过程中,个人会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向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加工,并在此基础上重加组合。经过这个过程的他人期待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他人期待,它所形成的自我也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我,而是一个新的行为主体。

概念区分

这三者都是在探讨人与他人、社会的互动关系,在区分时我们应关注的是提出者的学术背景。

库利是一位社会学家,曾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他理论研究的重点在于探讨个人如何社会化。因此在“镜中我”这个理论,库利是从社会学角度入手,揭示人际传播(特别是首属群体)通过影响自我观念的形成,从而对人的社会化产生重要作用。也就是说——“镜中我”侧重社会互动,每个人都是对方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映照会对自我评价产生影响。

而“主我与客我”的提出者米德则是一位社会心理学家,他从心理学角度揭示了个人社会化的过程,说明主观认识的“主我”和外界评价的“客我”是如何形成“自我”的。因而米德不仅从新的角度去阐释,更提出了“自我”的概念。另外主客我理论阐释的是传播的基础,类型——人内传播侧重从社会互动得来的“客我”在人内和“主我”进行的主客互动。

而社会学家布鲁默是米德学生,提出的“自我互动”师承米德的学术观点,也同样是探讨人内传播,但自我互动侧重人在自我互动时会对他人的印象进行理解、加工、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新的行为主体。

举个栗子,小A觉得大C妆画的很好看,大C对此感到很开心,镜中我就包括小A关于大C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对待别人夸自己的情感(表示很开心),同时大C也是小A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强调彼此之间的相互映照;

主我与客我则是,大C相当一名美妆博主,在做这个决定之前她会先想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小A觉得她化妆技巧很好,人长的也漂亮,很适合当博主;但朋友小B觉得不行呀,当美妆博主还不如当美甲师;小D觉得美妆博主还是可以的,但怕她坚持不下来……所有这些都形成了他人期待的客我,对自身的判断和客我的形象不断在大C头脑中互动,最终要么她选择当要么不当;

那么自我互动则是在认识别人和外界事物的同时,还认识自己,自我是在他人的期待的印象中不断修改而成。大C会想,小B觉得不适合可能是上次给她化的欧美妆她不太喜欢,要不就改变下化妆风格,先去报个班学习美妆技能,顺便兼职美甲师。在这个过程中,大C已经不再是原来的自我,而是一个新的主体——美甲and 美妆博主。

另外,在互动理论研究中,常有人问到象征性互动理论和符号互动论的区别。事实上这两者是同一个理论,只是有不同的翻译。这个理论由米德提出,而后布鲁默等人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象征性互动理论中心问题在于研究以符号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作是一个积极的创造的过程,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镜中我”、“主我客我”以及“自我互动理论”可以归结在象征性互动理论大框架中。

互动理论定义 概念辨析镜中我(2)

最后的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知识点和理论似乎都有共通之处,或者说感觉并没有多大区别,为什么学者要提出另一个概念或者理论呢?

事实上很多理论是来自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毕竟我们新闻传播学科本身就是建立在其他学科基础之上的),对某一现象不同学者的解读往往是基于自身的学科背景。这种情况并不需要去细究两者间到底是在定义、主体、目的等一般辨析方面的区别,因为这两者可比性并不强。

比如议程设置理论其学科基础主要围绕政治传播和大众传播理论,而与之相似的框架理论起源于人类学家贝特森,后又融入了戈夫曼的社会学。这种学科基础的不同也就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前者研究大众媒介的效果,而后者则主要在于探究事物的发展状态和情况,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 并以自然环境为依托探讨新闻媒介意义的建构。

所以当我们看到这些有疑惑性的概念时,不妨从他们的学术背景出发,或许可以从中窥见一二。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不要太过于深究彼此的不同,让自己陷入死胡同。

答题班即将收官

课程时间

即日起-12月22日

上课形式

作业批改 CCTALK直播 录播

课程内容

答题班(专题 答题技巧)、模拟考、热点班总计约150课时

包括21次的精批和3次模拟考打分

赠送目标院校两年真题讲解或精批

课程价格

4000元

课程有效期

2019年拖鞋哥团队所有课程有效期均截止至

2020年4月30日

报名地址

互动理论定义 概念辨析镜中我(3)

答题班,来了!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参与报名!

1.8万字超全考研攻略

建议收藏!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快扫描下方二维码参与我们的

名词打卡吧

互动理论定义 概念辨析镜中我(4)

互动理论定义 概念辨析镜中我(5)

喜欢我们就记得点个“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