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新加坡、越南、老挝等多个东南亚国家,以及拉丁美洲的巴西、秘鲁等国家,都相继暴发登革热疫情。

海关总署以及各地疾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都发出提醒,要求重点提防登革热。

幸运的是,虽然众多“邻居”中招,但我国目前对登革热防控良好。

但入秋后,还要提防

秋季的伊蚊,叮人更频繁

登革热主要通过蚊子传播。有人可能疑惑:蚊子喜热,主要在夏天出没,夏天一过,就安全了。

其实不然。恰是因为天气变凉,蚊子更偏好飞入温暖的室内,人更容易被叮咬

而且,传播登革热的主要是伊蚊(身上和足部有白纹,俗称“花蚊子”“花脚蚊”)。

这种蚊子要在秋天储备营养以产卵,于是,叮人更频繁、吸血更多。

在广东、云南、福建、浙江等南方地区,每年直到11月,都是登革热的高发期。

一个小瓶盖,都能滋生蚊子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虫媒传染病防制室主任谭小华提醒,家庭防范登革热,最关键一点是:清积水。这是防蚊灭蚊的基础。

伊蚊喜欢在小容器的清水中产卵。

不只是大家熟知的花盆、花瓶、水缸、水桶,但凡是空盒子、小土坑、塑料杯、泡沫箱、饮水器的接水槽,乃至一个小瓶盖,只要有水,伊蚊就能繁殖。

特别是雨后,阳台、天台上的瓶罐盒子都是雨水,地上也有积水,很多人无暇清理,就成了伊蚊的温床。

夏季防蚊预防登革热(入秋也要防蚊预防登革热)(1)

傍晚在院子乘凉,最易“中招”

伊蚊主要在白天出没。日出前1~2小时、日落前2~3小时,是它们最活跃的时候。

傍晚外出乘凉、散步,最好穿浅色长袖上衣和长裤,喷涂驱蚊水,尽量避免在树阴、草丛、凉亭等阴暗处逗留。

有些蚊子叮人时,会一直吸血至肚子饱胀,被人发现,一拍一个准。

而伊蚊叮人时,“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等你感到瘙痒,想打它,连影子都看不到。

但伊蚊有个特点:很“毒”。

如果你身上长出大蚊包,又痛又痒,很可能就是遇到伊蚊。

被咬后出现可疑症状,就要警惕登革热,告知医生自己的蚊虫叮咬史,便于确诊。

夏季防蚊预防登革热(入秋也要防蚊预防登革热)(2)

发烧、全身痛,是流感还是登革热

登革热和流感、新冠肺炎一样,都可表现为发热、肌肉痛。该如何辨别呢?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首席专家彭志强表示,登革热的典型症状,除了突发高热、明显疲乏,还有以下三项——

“三痛”: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

“三红征”:面、颈、胸部潮红。

皮疹:在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

相较之下,流感患者除了高热、肌肉酸痛外,常伴有咽痛、咳嗽、流涕等呼吸道感染症状,但并无皮疹。

此外,其传播速度快,易出现聚集性发病。

新冠病毒感染,则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嗅(味)觉减退等症状。

夏季防蚊预防登革热(入秋也要防蚊预防登革热)(3)

来源:《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

编辑:赖秀梅

校对:冯带喜

值班主编:赵军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