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战役不仅是粟裕大将的封神一战,同样也是整个解放战争中打得最漂亮、最勇猛也最出人意料的一场战役。
其用兵之险、谋略之奇、下手之狠,可以说是粟裕指挥风格的集中展现。
孟良崮战役的大致过程,用一句“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
在孟良崮战役前,虽然中共的部队与国民党已经有过大规模的交战,但整体的态势仍然是敌强我弱。
在这个前提下,各大部队的主要作战风格,仍然是通过运动战调动敌人,然后看准敌人的破绽或瞄准孤立之敌将其歼灭。
孟良崮战役的历史背景,是国民党方面通过情报分析,已经大致确定了华野总部的位置,想通过对华野的集中打击对华野予以歼灭。
对此,我们可以看一下孟良崮地区的大致地形图。
由于沂蒙山区的山地较多,因此大部队转战比较依赖公路交通线。在地图上,红线所标的即孟良崮地区的主要公路,国民党部队的兵力部署即围绕此展开。
严格来讲,这个排兵布阵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一来,国民党部队的规模本来就大,且机动力不足,较为依赖公路;
二来,此次国民党出动的11师、74师、83师以及7军,均是其精锐部队,战斗力较高,无论哪只部队遭到围攻都不至于迅速溃败;
第三,各部队之间可以相互照应,抵御华野的攻击。
而在这个布局上,74师可以说是最安全的队伍之一。
之所以这样说,
一是因为74师的实力最强,
二是其74师位于队伍的中间,前后都有照应,
三是74师的左右两侧均是山地,并不利于大部队穿插包围。
按照华野的作战习惯,正常情况下11师或7军会成为首要作战目标,因为他们处于头和尾,最容易被分割包围。
其次,65师这样战斗力相对较弱的部队,也可以进行打击。而打74师,最大的风险来自于一旦开始攻击,周围的部队必然进行救援。
在过去,八路军、解放军进行围点打援的时候,一般所围的部队战斗力都一般,这样不至于让包围圈里的部队快速突围。
而这次,被围的是整编74师,这是一个在抗日时期就屡立奇功的部队,整个部队人强马壮、武器充足,一旦围不住接下来的后果不堪设想。
事实上,华野一开始的作战意图也是打第7军。
但粟裕从后来收集到的情报中,分析出了国民党方面的作战意图,即以74军为中军主力,其他部队从两翼进攻来与华野主力决战的计划。
于是,粟裕随即调整了作战计划,决心与74军硬碰硬,吃掉这个最强的中心。
尽管整编74师的确实力很强,但在当时的战场环境下也有一些弱点。
第一,整编74师与其他部队的间隙较大,有穿插包围的可能;
第二,张灵甫个人比较骄横,与其他部队将领多有不合,其他部队的救援可能不积极;
第三,整编74师虽然兵强马壮,但孟良崮地区多以山地为主,并不利于重武器的展开,整编74师的优势被削弱了一部分。
但即便如此,有3万多人整编74师也依然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在粟裕的调遣下,华野各部队按照预定计划到达了包围、阻援等任务的位置。
与此同时,一只奇兵也开始出动,这支部队就是王必成率领的华野六纵。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华野六纵是直接从74师背后的大山里直插74师的后背,一举断掉了74师的退路,由此对74师的合围正式完成。
能调遣十几万大军在敌人的阵线之间进行穿插分割,并且包围的还是敌人最精锐的部队,这样的指挥能力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而对于此时的华野来说,最危险的地方是,在华野包围了74师的同时,外围部队也开始了对74师的救援。
这等于说,华野包围了74师,但国民党部队也包围了华野。
如果华野不能歼灭74师,那这对于华野来说就是一场结结实实的败仗。
当然,最后的结果是华野吃掉了74师,取得了孟良崮战役的胜利。
但回顾整个孟良崮战役的过程,孟良崮战役的价值不在于说消灭了多少国民党军队,而在于以什么方式消灭了国民党部队。
孟良崮这种猛虎掏心式的打法,突出的就是“猛”和“险”,这既需要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决心,同时也需要对战役进行“微操”的能力。
在后来中央发布的军事家名录中,对粟裕的介绍中有一句“尤擅指挥大兵团作战”,这在其他将领的介绍中是没有的。
由此也足见粟裕的稀缺。
74师的覆灭,让国民党上下大为惊恐,自此之后国民党每次战役中出动的兵力规模再度升级。
而对于华野来说,74师覆灭之后,国民党部队抱团更加紧密,歼敌机会越来越少,由此也导致华野后来大半年的作战连连失利。
直到后来中央调整部署,华野和中野开始协同的时候,情况才慢慢好转。
在74师覆灭后,毛泽东曾说,歼灭74师有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我。能让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都意外的一场战役,在历史教材上强调一下,当然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