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读后感500字左右作文,大学读后感?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读后感500字左右作文,大学读后感

读后感500字左右作文,大学读后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这是《四书》第一篇《大学》的开篇第一~四段。第一段也就是《大学》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纲目”,是这篇文章的“骨架”。古人文章写的真好,开宗明义,气势磅礴,可谓是千古名篇!《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写的一篇论文。所谓《四书》,第一篇是《大学》,第二篇是《中庸》(作者是孔子的孙子,曾子的学生子思),然后是《论语》和《孟子》,是南宋的朱熹把《礼记》中这两篇论文抽出来,和《论语》、《孟子》合在一起,总名便叫作“四书”。

开篇第一句话,直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指出大学之道,那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什么是大学?不是指现在的大学,而是指“大人”的学问。什么是“大人”呢?《易经》乾卦《文言传》是这样定义“大人”的,“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乎?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这一段不用翻译也能读懂,这里对大人的解释,是指圣人,也就是伟大的人,“内圣外王”的人,大人的学问之道,就是“明明德(发扬光明的道德),亲民(于民为亲,人民至上),止于至善(张居正说得很形象,止就是到家了,不走了住下了。而这个家是哪里呢?仁就是家,就是至善)”。紧接着,曾子重点论述了这个“止”字的内涵。一个人知道“止”太重要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得什么?“得”大人的学问,“得”大学之道。“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天下万物、万事,都是有本有末,有始有终的,要做一个伟大的人,一个高尚、智慧的人,首先得知道“止”,之后做到“清静、安心、周虑,修心、养性,培养高尚的情操”。一个人不知“止”,只知道进,不知道退,就难以做好“修身养性”。这是做人、做事的根本,而一个人能抓住根本所在,能有始有终的去修身,知道先后次序、知道轻重缓急,那么他修身的学问就接近“道”了。《大学》仅仅就这一段话,就足够你一辈子玩味无穷的思索与实践。

第二、三段曾子告诉你古之造就圣人的修炼方法,就是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知识分子的自我追求,行为准则。

第四段曾子指出,自古以来,不管是天子,还是老百姓,都是以修身为本。说了半天,让你“知之至也”、让你知道“根本”,知道什么是关键?什么是根本?曾子说了,只有一条,就是“修身”,不管是天子还是普通百姓。这就是“知”的最高境界了。怎么修身呢?诚意、正心,才能修身、齐家,做到这一点就是“贤人”,也是“内圣”,具备了这个条件,再去奉献社会,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明德”,那么你算是一个伟人了,也就是古代所说的“圣人”了,除了“内圣”,进一步到“外王”的伟大事业了。

《大学》后面的论述引经据典,旁征博引,都是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古人读“四书、五经”,一般都是先读《大学》,树立人生的伟大目标和行为准则,再读《中庸》、《论语》和《孟子》。今天分享一些我的学习体会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南怀瑾写的《原本大学微言》。如果要深入理解《大学》的精神内涵,需要你认真仔细的研读,而且要反复读,不断加深理解,并且做到知行合一去实践和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