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个行为相近,但是意义相反的成语:盲人摸象,以及窥一斑而知全豹。
我们描述一个系统生态的时候,往往也陷入这样的纠结之中:用户总数,搭载设备总数,典型场景,典型应用,能够去客观概述一个生态吗?
当这个生态叫鸿蒙,诞生不过三四载,并且与以往生态系统有着代际差异的时候,我们很容易陷入盲人摸象的境地,把鸿蒙看成是一个手机系统,或者智能家居系统,甚至是一个缝合产品。
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前提是,我们心中有豹的概念;盲人摸象则是由于盲人不知道什么是大象。
我们不妨,先窥一斑,再知全豹。
「进入 21 世纪,最伟大的企业是有生态的企业。」
余承东在去年华为开发者大会(HDC)上提出的观点,有点类似于《大腕》里的那句经典台词,「21 世纪,人才最贵」,都朗朗上口,但也都有相当的道理。
而进入第四年的鸿蒙,似乎也有了第四个加速度,搭载 HarmonyOS 的华为设备达到 3.2 亿,智联产品超过 2.5 亿,鸿蒙开发者超过 200 万,原子化服务达到了 5 万个,自研代码也达到了 2000 万行。
如此看来,鸿蒙生态,硕果累累?
同样是 180 斤,有人可能体脂率突破 30%,走几步就气喘吁吁;但也有人体脂率不过 15%,身材健美力能扛鼎。
观察鸿蒙,还需要另外的纬度。
回到今年的 HDC 上,华为已经开始着手,与开发者一起构建基于鸿蒙生态的鸿蒙世界(A Harmony World)。
按照一年一个加速度的鸿蒙来说,或许明年或者后年的某个时候,余承东也会直言道,鸿蒙世界成了。
鸿蒙生态,我们看到的不过是冰山一角我们总会说人类历史悠长,历经三朝五代唐宋元明清,也经历着几次工业革命,从刀耕火种到如今的信息化社会。但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对我们来说仍旧是个未解之谜。
科技企业们所谓的「生态」亦然,本身就足够复杂与深奥,很难直观的展示给消费者们。
每年都举行一届的 HDC,以及会上都会公布鸿蒙新技术、新动态、新方向,但在消费者这里,感知最深的其实是手里的华为手机、华为智慧屏到底升级到了什么版本,有了哪些变化。
但在一步步构建鸿蒙生态的华为和鸿蒙开发者们的眼里,大版本的更新,以及新功能带来的创新体验,这些都像是浮在水面上的冰山。
而在这之下,在每一个版本号的背后,都凝聚了华为和鸿蒙开发者们巨大的努力。我们看到的鸿蒙生态不过只是「冰山一角」罢了。
造成如此的印象,一方面其实跟苹果、Google 打造生态的路径相关,另一方面也跟鸿蒙先进的理念有关。
苹果、Google、微软这些硅谷明星企业,他们成立最初始的目标就是为了抢夺市场,有的从消费电子行业入手,有的从企业客户入手,有的则从软件服务入手,几乎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我们所熟知的苹果,就是从每一款颠覆性的产品逐步打开市场,iPod、iPhone,再到后来的 Mac、iPad 等等。
当用户数量级达到一定层级之后,再通过软件上的协同、互联留住他们。
原本苹果的 WWDC 多是围绕新系统和开发者论坛,近几年苹果把许多硬件也挪到了 WWDC 的首日,引起了相当多的关注,甚至抢了开发者大会的风头。
从某一层面来说,这也很符合苹果对自己生态建设的布局,硬件引领,后续再穿针引线。
如此构建的难点在于如何「穿针」,通信协议、芯片等硬件层面,和系统协同等等都需要考虑,近几年苹果对跨平台新功能的「跳票」也变得频繁起来,直到 Arm 芯片的大一统,生态互联也才有了点成效。
反观鸿蒙,你可以说它有超前的设计理念,也可以说它诞生时就考虑到了万物互联。不需要穿针引线,直接可以部署到不同设备当中。
▲ HarmonyOS 超级终端功能
这也是去年鸿蒙提出「超级终端数字底座」概念的由来。它的软件系统并非被硬件设备牵着鼻子走,而更多的是面向「应用场景」,以用户场景为重心来调用硬件设备。
HarmonyOS 可以出现在手机中,也可以出现在智慧屏,甚至也是新能源汽车当中的鸿蒙座舱。HarmonyOS 可以出现在任何智能硬件里,无需额外的穿针引线,鸿蒙本身就是生态的基石。
相对于那些传统的系统和生态来说,鸿蒙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
华为也将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的基础代码捐献给开放原子基金会,形成了 OpenHarmony 开源项目。发展至今,OpenHarmony 已经成为 Gitee 平台(开源中国基于 Git 的代码托管和协作开发平台,目前拥有超过 800 万的开发者)上代码和社区最活跃的项目。
而出现在手机、平板和智能座舱里的 HarmonyOS,则是基于 OpenHarmony 开源项目的商用版本。其实也可以理解为 Android 之于 AOSP(Android 开放源代码项目)。
OpenHarmony 在承接了鸿蒙的分布式灵活部署的特点,也反哺了鸿蒙生态,并同时也在过去的一年时间内,赋能了包括消费电子在内的许多行业。
像是教育、政务、金融等等的传统领域,OpenHarmony 也在助力数字化转型。换言之,当其他生态系统还在试图寻找或建立一套跨行业、系统标准的时候,鸿蒙已经开始渗透到千行百业,并为其带来智能化升级。
于我们来说,基于 OpenHarmony 的各种终端,也会频繁的出现在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当中,而不仅存在于个人生活当中。
▲ 面向金融行业基于 OpenHarmony 的商用设备
其他的生态系统可能仅是围绕着我们独自的个体打造,让工作更方便、便捷,让生活更便利。
到了鸿蒙这里,除了服务于个人,也在共同的社会当中打造了一套生态体系网络,涵盖着教育、政务、金融等等方面。
且由于鸿蒙分布式的天然优势,个人生态与社会生态亦可以相互融合,彼此之间形成一整个更高层次的生态。
而这也更接近于对复杂「自然生态」的一个呈现,润物细无声地部署在你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当中。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鸿蒙生态的多样性和普适性,它无处不在,手机平板电脑手表汽车墨水屏等等,还有万千智能设备能够与鸿蒙联动。
继续丰富生态,还应着力于哪些方面?于华为来说,鸿蒙其实早在十几年前就在孕育之中。上线后,在短短四年时间,从最初的理论逐步落地,并快速的成长,仿佛就像是一个成熟生态应有的扩张速度。
短短几年,鸿蒙迅速铺开,彼时消费者担心的还是会不会体验不好,应用不多,功能不全等早年 Android 问世初期一系列操作系统的基本问题。
而大概是从去年 HarmonyOS 3 推出之后,大众的看法也转向了互联很方便,从 Android 转移过来变化不大,UI 更顺畅了等等。
如此迅速的转变,一方面可以说是鸿蒙布局足够成熟,另一个则是效率。
效率可以是鸿蒙对旧产品的适配速度,对新产品的开发速度,也可以是大中小开发者们的适配速度,还可以是基于 OpenHarmony 终端产品开始快速奔向各行各业。
其实在 HarmonyOS 2,也就两年前,对于华为旧产品的适配已经领先许多其他 Android 厂商,几乎涵盖了从入门到高端旗舰的全部在售产品。
而针对开发者的适配和开发效率,今年的 HDC 主要在全套开发工具和技术能力开放两方面提升。
鸿蒙开发套件确定以声明式开发体系为大方向,相对于命令式,声明式体系具有高效、极简和支持跨设备开发等优点。
华为构建了鸿蒙开发语言 ArkTS,且也解决了相应的性能与安全问题,并与百度、讯飞、WPS、京东等行业头部开发者进行了验证。
值得注意的是,ArkTS 并非是类似于苹果 Swift 是一种全新开发的编程语言,ArkTS 本质上仍然兼容 JS/TS 语言,开发者们无需重新学习,几乎没有门槛,能够很快将新开发语言运用到鸿蒙项目的开发之中。
构建 ArkTS 其实还是为了专注「效率」,它能让鸿蒙应用开发效率提升 30%,且未来 ArkTS 优化的目标依然持续提升效率。
技术能力开放,其实就是系统的底层技术,地图、搜索、音视频等底层技术可以说是许多智能设备必不可少且必需的功能。
华为几乎从零开始逐步攻克技术难点,并归纳成为开发工具,开放给开发者。
今年 7 月份大受好评的华为 Freebuds Pro 2,也是华为首款支持 Audio Vivid 空间音频的耳机。
相对于音质,空间音频也是许多科技巨头所倾注心血的领域,它也被认为是「元宇宙」的一则必不可少的技术。
像是苹果在几年前推出的「空间音频」,其实是基于杜比全景声技术做了耳机渲染和头动,严格来看并非自研。
而华为空间音频则跟杜比类似,从 Audio vivid 编码开始逐步攻克技术难题,且还融入了华为的 AI 能力,最终逐步落地。
目前来说,苹果空间音频暂时也仅限与耳机的联动上,而华为空间音频已经开始布局到更多层次的内容生态上。
手机、智慧屏都开始支持 Audio vivid,且将来鸿蒙也会将 Audio vivid 带到智能汽车当中去,且将来也不排除有着更深层次的应用场景。
开发效率的提升,一方面是对于开发者创作流程的优化,另一方面也是对处于鸿蒙生态当中的消费者,能真切的感受到来自开发者天马行空的创意,感受到更便利的生态体验,且把智能数字生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如此也促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华为为鸿蒙生态提供沃土,开发者高效的劳作,而消费者则身处其中,它像极了现代成熟社会当中良性的三者关系,鸿蒙也更像是无处不在的那个自然生态。
这个离大众消费者有点远的剖面,其实展示的是,鸿蒙成长的生命力来自哪里。
如果去青海三江源地区看看,肯定难以想象,这里孕育了汹涌澎湃的长江、黄河和澜沧江。那么从涓涓细流,到大江大河,靠的是什么?一是源头有年复一年不断消融的雪水作为初始动力,然后就是奔流路上不断汇入的支流。
长江,最宽处不过几千米,但长江流域,是 180 万平方公里的广袤生态区域。
生态成不成,源源支流才是关键其实一提到鸿蒙生态开发相关,就会想到那个被下载了 300 万次,为开发者赚得 1300 万元分红的「太空人表盘」。
以小博大的奇迹,其实有点凑巧,也很难复制,但这百万级的下载量,以及上千万的分红,着实诱惑到了每一位开发者,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个人开发者看重 1300 万,但对于一些头部玩家来说,可能更看重那 300 万次的下载。毕竟对于他们来说,百万级的流量,要比千万级的分红吸引力更足。
流量流量,流动的力量。
当下,包括手机在内的系统,越来越多的卡片式交互形式,极大地提升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效率。活动卡片式的呈现方式,也是当下像是 iOS、Android 等成熟系统一个重要的人机交互方式。
在鸿蒙诞生之初,卡片式、大文件夹等交互方也是 HarmonyOS 中一个主要的特色,为了降低开发难度,华为提出了原子化服务与应用共享代码,无需重复开发。
新浪就将热搜等原子化服务与 app 共享代码,多个卡片的代码可以合成一个 app,不用再重复开发。
另外,由于鸿蒙的分布式的特点,多设备的无缝流转有着天然的优势,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个能 wow 出来的最大特色,而对于开发者同样也 wow 的出来。
一次开发适配,app 则自然有了多设备体验,能够在手表、手机、智能汽车等终端流转。当你在手机里用携程做好旅途路书,上车后无缝流转到车机当中,借助 GPS 进行景点的播报与推荐。
不止于这些行业头部玩家,支付宝同样将会加入鸿蒙生态,也会针对性开发生活服务、智能位置以及车生活卡片等全场景,可谓是 all in。如此来说,留给微信的时间似乎不多了。
鸿蒙生态的布局,不仅针对于当下开发者,也把目光看向了远方。将鸿蒙生态的触手与教育相结合,在 K12 领域,提供了一个基于 OpenHarmony 开发的编程体验箱,而到了高校,也着重支持了鸿蒙生态方向的研究项目。
并受到了教育部的首肯,相关项目已经累计支持了 95 项,覆盖了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 166 多所院校与 2 万多大学生。
总的来说,对于现在和未来的开发者,鸿蒙实则与技术创新路线有些类似,都试图创造一个完整的链条,一个是开发者的成长链条,一个是开发者在鸿蒙之中创造的完整链条。
它们都是华为在健全和完善生态过程里,逐步组建的一张网络,也是大江大河流域当中,也能润泽一方的支流。虽然鸿蒙生态不过诞生四年,但每一届 HDC 的技术、开发套件以及针对开发者的激励,都愈发的复杂,可以说,华为对于生态的建设变得小心翼翼,逐步循序渐进。
去年,余承东说「鸿蒙成了」,指的是鸿蒙不再抽象,而是取得了初步的成果,通过生态的初步建立,正顺利的进入下一个阶段。
而时隔一年,鸿蒙生态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小心翼翼的迈出了一小步,或者准确地说,应该是坚实的一步。
生态的触手伸向了更多领域,夯实根基;继续丰富生态技术底座,带来更广阔的运用场景;与更多的生态「同行者」引领着产业的发展;着眼于未来,开启培养软件人才体系。
你可以说,一年之内,鸿蒙生态依然在丰富和充沛根基的建设,但也可以说是,鸿蒙生态正不断自我完善和增加深度,为厚积薄发而准备。
做大做强是当下或者未来几年鸿蒙生态的一贯目标,这需要一个过程,难以一蹴而就,可能它的节奏不如前几年那般引人入胜,但对于着力建设一个成熟的生态来说,正面向千行百业的鸿蒙,今年仅仅是个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