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莱阳本姓孙,漂洋过海来挖参。路上丢了亲兄弟,沿着古河往上寻。

这首打油诗的作者,是山东莱阳人孙良,他也被称为山东人东北“放山”(也叫“走山”)的鼻祖。

孙良,原是给地主扛活的长工,有一天他听说长白山有种名叫“棒槌”的植物,价值非常高,堪比黄金。孙良听了之后来了兴致,便与一个叫张禄的同乡,千里迢迢远赴长白山去挖人参。

山东人为什么要闯关东呢(山东人当初闯关东)(1)

俩人辛辛苦苦干了3年,挖了不少人参,商定再分头干3天,然后就打点行装,带上收成回山东老家。

谁知,张禄一去,再也未归。孙良急得直跺脚,便出去到处寻找,可是找了7天7夜也没找到。

这时候,身边的干粮也吃光了,孙良又累又饿,昏倒在蝲蛄河旁边。不知过了多久,孙良苏醒过来,捧了几口河水喝了。

接着他看见水底有只蝲蛄,便抓来活嚼生吞了。这一来他顿觉身上有了点力气,随即抓起一块尖石,在一块大石头上刻下了那首打油诗。

研究近代、现代史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叱咤风云的东北将领,祖籍都是山东。

别的不说,东北抗联将领有一半以上都是山东人。电视剧《闯关东》里面的主角朱开山,原型叫祁致中,老家就是山东的。

山东人为什么要闯关东呢(山东人当初闯关东)(2)

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也是山东牟平人。这些山东人,都是闯关东到的东北。

闯关东称得上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自发的、长期连绵的人口迁移活动。

从清朝到民国,一波又一波的山东人拖家带口到东北去,在那里安家落户,这就是闯关东的来历。

古语说“树挪死,人挪活”,似乎只有迁徙才能提高生活质量,发家致富。不过在我们的记忆中,背井离乡也是个凄惨的词语,往往跟灾荒联系在一起。

山东人为什么要闯关东呢(山东人当初闯关东)(3)

从传统的角度看,中华民族可以说是一个农耕民族。农耕民族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固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老婆孩子热炕头,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无论是政府强制的迁徙,还是百姓自发的,一般都不是大家主动的选择,而是一种求生的本能尝试。

古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要拖家带口到一个陌生的世界去努力和拼搏,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在我国历史上,有四次著名的人口大迁徙行动,分别是湖广填四川、走西口、下南洋和闯关东,其中当属闯关东规模最大、迁徙人口最多,对后世的影响最大。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当年山东人离开家乡,寻找幸福,他们为何不去繁华、富裕且气候温暖的南方,而是直奔贫穷落后,却又天寒地冻的东北?

闯关东,闯关东,哪里是“关东”?

山东人为什么要闯关东呢(山东人当初闯关东)(4)

“关东”一词,在古代以专指函谷关以东;而到了明清,关东的范围则是特指山海关以东的大片区域,其中也包含了内蒙古东部。具体包括黑吉辽三省和内蒙的东五盟市。

关东和中原地区的最大区别,除了地域辽阔、人口稀少,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寒冷。

鲁迅先生曾经引用过一个俗语:“燕山雪花大如席”,这也从一个侧面让大家领略到东北的冷。

燕山在京津冀的北边,是古代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天然分界线,与关东接连,但关东的纬度更高,其寒冷程度燕山也得承让三分。

高纬度和邻近冷空气发源地的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让关东地区的气候非常寒冷,一年大多数时间东北大地都被冰雪覆盖。

山东人为什么要闯关东呢(山东人当初闯关东)(5)

东北的降雪常常达到几十厘米,大雪没过膝盖在中原地区是奇观,在东北地区则是家常便饭。

东北气候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冷空气持续时间特别长,春季与秋季并无明显界限,基本上夏季过完不知不觉就快到了漫长的冬季。

东北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地广人稀,历史学家袁闾琨的《奴尔干都司及其卫所研究》一书指出,明朝洪武年间,东北卫所人口有115万,根据明代全国人口增长推断,1616年之前辽东的汉族人口不会少于400万。

但是到了道光年间,东北人口只有区区79万。

山东人为什么要闯关东呢(山东人当初闯关东)(6)

清朝统治者把东北当做他们的“龙兴之地”,对东三省采取了长时间的封禁政策,原因很简单,害怕汉族百姓到那里开荒,破坏了他们的“龙脉”。

清廷这样做,还有一个不可示人的目的,那就是清廷统治百倍于己的汉人,缺乏自信,打算万一哪一天丢了江山,还可以回东北老家,继续苟延残喘。

可是到了后来清朝中后期,随着全国人口大幅度增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加上内地灾荒不断,内地人民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不顾政府的封禁政策,拖家带口到东北去垦荒。

既然封禁政策已经名存实亡,那就不如放开。

再说,放开之后也不是一点好处也没有,它不但能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还有利于增加边疆人口,巩固边境,抵挡沙俄的入侵。

在此情况下 ,清廷于咸丰十年才逐渐放开封禁。从那之后,东北人口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到清朝灭亡时,东北人口已经激增到1200万,跟清朝低谷期相比增加了十几倍。

即便如此,东北的人口跟内地相比,依旧少得可怜。

山东人为什么要闯关东呢(山东人当初闯关东)(7)

清朝末期,全国的人口平均密度是42.24人/平方公里,同时期山东的人口密度属于较高的地区,达到了每平方公里247人,东北人口密度则是在每平方公里27人。

由此可见,关东地区的特征是典型的地广人稀。东北人口稀少,耕地却很辽阔,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拥有耕地约3亿亩,占到全国耕地总量的六分之一。

而且黑土地十分优质,天然肥沃,盛产大豆、高粱和大米,其中大豆、高粱是耐旱作物,适合广泛种植。

还有一点,东北水资源丰富,东三省年降水量充沛,比山东、河南多了2倍。

在古代,华北、西北地区都出现过大旱,东北基本上没有出现过旱灾。这就保证了到东北去的人,粮食问题可以解决,不会饿肚子。

山东人为什么要闯关东呢(山东人当初闯关东)(8)

除了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农作物产量大,还有就是物产丰富。东北三宝全国知名,东北动植物资源丰富,漫山遍野都是药材,不耕地也饿不死人。

有一个原因有些出人意料,人们迁移到那里去,还因为在近代史上,东北城市化的程度走在全国前列,至少比山东、河南城市化进程要快得多。

1907年,东北已经建成有75个城市,城市人口达到180万。之所以如此,也因为在20世纪初,大量俄罗斯、欧美、日本和朝鲜移民的到来,加速了东北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跟繁荣和富裕密不可分,城市繁荣了,该地区的整体消费水平自然就高,人们的“幸福指数”相对来说就比很多地方高。

如此说来,人多地少的山东人喜欢去“闯关东”就不难理解了。

山东人为什么要闯关东呢(山东人当初闯关东)(9)

问题来了,为什么西口叫“走”,南洋叫“下”,去关东为何叫“闯”?

因为当时的山东人想要到关东去,不同于山西人走西口路途较近,也不同于闽粤人下南洋需要乘船,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突破几个障碍。

第一是路程遥远,前路茫茫。

在铁路建成前的时代,想要到达关东,胶东半岛的人会就近选择海路抵达辽东半岛,再向东北腹地行进,大部分山东人是靠着两条腿走过去,这是一场遥远的旅程,路上要经过千辛万苦。

山东大汉不怕走路,但是还有老人和孩子,就只有推着独轮车,或者干脆肩扛手提。当然,也有人赶着马车去的,民国时期星罗棋布的马车店就是那时候诞生的。但马车那样的交通工具,穷人是用不起的。所以在长达数月的旅途中,要战胜疾病,饥饿并非易事,很多闯关东的人过了山海关就走不动了,只能倒在半路。

山东人为什么要闯关东呢(山东人当初闯关东)(10)

第二点就是朝廷禁令,这是针对清朝中前期而言,后期就基本上放开了。

第三点就是沿途的土匪了,在清朝晚期,东北土匪横行,张作霖就是马匪出身,他们打家劫舍,占山为王,无恶不作,倒霉的话遇到他们,也够喝一壶了。

第四点就是需要跟东三省的原住民搞好关系。

尽管东北地广人稀,但是人多了资源平均量肯定减少,跟当地人发生矛盾在所难免。虽然东北原住民大多也是热情好客,但新来的毕竟在某种程度上是要抢夺资源,跟他们搞好关系并非易事。

山东人为什么要闯关东呢(山东人当初闯关东)(11)

第五是要能吃苦。

东北土地肥沃是不假,但是好的耕地早已是名花有主,荒地需要开垦,要流血流汗。山西人走西口是与少数民族经商做生意,闽粤人下南洋对东南亚原住民来说也有一些居高临下的意味,山东人去的往往是不见人烟的荒原,跟人倒是不怎样打照面,跟走兽猛禽倒是不少打交道,真实地应了一个“闯”字。

山东人为什么要闯关东呢(山东人当初闯关东)(12)

山东人为何依旧选择闯关东,而不是到更富饶、更温暖的南方地区,原因是多方面的。

山东地区的人选择闯关东而不去南方,原因有如下六个。

第一,文化的原因。

山东人性格豁达,顾及家庭,又能吃苦,连绵不断地闯关东后,造成了关东一带山东移民越来越多,先闯荡成功的人又带动了老家亲族前来投奔,导致东北越来越具有山东气质,文化上基本没有差异。

而南方人性格比较温和,细腻、内敛,又比较精明。山东人到了南方需要更多的跟人打交道,而不是跟土地打交道,自忖玩不转本地人,影响了去南方闯荡的决心。

山东人为什么要闯关东呢(山东人当初闯关东)(13)

第二是农耕习惯。

南方尤其是沿海,属于中国最早开放的地区,纺织厂、兵工厂、造船厂、印染厂遍地都是。在这些工厂上班,需要的是技能。南方人是靠手艺,靠工商业过活,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人,他们都有一技之长,有这种传统艺能。

山东人多半是农民,只会耕地种庄稼,到了南方会不适应,要重新学习从事工商业或者是制造业,这可是要命的节奏,对不善言辞的山东人来说,远不如种地自在。

到东北之后,山东人大多还是选择开荒种地,跟久违的土地打交道,不用培训就能“上岗”,只要有一双勤劳的手就行。

而且南方和北方气候不同,种植的农作物自然也不同,栽培技术也不同,山东人到了南方还需要重新学习种植,挑战很大。

山东人为什么要闯关东呢(山东人当初闯关东)(14)

第三,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

山东人把热切的眼光只盯在土地上,可南方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安徽和两广地区,人口密度很高,在全国排名都在前列,人均耕地排名却非常靠后,人多地少的情况不比山东本省强

如果离开山东的人选择来到南方,一贫如洗的他们看不到多少需要雇人耕种的土地,想要长期立足,土地资源短缺的地方地价就高,房价也高得离谱,往哪去工作能攒够这笔“巨款”?

没有钱买地,没有地盖房,那就难以立足。

但是东北就不同了,那里是典型的地广人稀,很多是无主荒地,当地政府支持垦荒,只要用借来一把锄头,一些种子,就能把荒地翻出来种植庄稼,在号称插根筷子都能生长的东北黑土地上,几个月之后就能见利。

只要一年的时间,就能打下基础,家族完全可以扎根,生息繁衍。

山东人为什么要闯关东呢(山东人当初闯关东)(15)

第四是气候原因。

南方气候潮湿多雨,种地时面对的血吸虫病等各种疾病让人防不胜防,贸然前往的直接后果,很可能就是水土不服,比较难以适应。

可别小看了水土不服,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得重病,在医疗不发达的百年前来说,这对贫穷的人来说往往是致命的存在。

第五,语言关。

山东人的语言和东三省一样,都属于北方语系,沟通没有障碍。

南方各省有多种语系,有吴语、客家话、长沙话、南昌话等等,任何语系在山东人听来都如同天书,山东人到了南方跟到国外差不多,连正常交流都无法进行,又如何生存呢?

还有很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政策倾斜。

清朝中后期,为了巩固边防,发展农业,朝廷对关内人民移民东三省持支持、鼓励的态度。即便是到了民国乃至建国后,东北大量重工业工厂都需要优质的外来人工,山东人撑起了这份需求。

山东人为什么要闯关东呢(山东人当初闯关东)(16)

山东人选择闯关东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选择,并非一时兴起。

清朝末期,很多山东人到了东北,在那里扎下了根,带来了巨大的示范效应。但正像下南洋,走西口和今天的出国淘金热一样,虽然走的是同样的路,但是真正成功的人寥寥无几。

当年的山东人珍视土地如同自己的生命,无论走到哪里,都梦想着过上有地农民的生活,放眼全国,只有东北辽阔的黑土地才能满足他们的渴望,所以才吸引着一代代山东人络绎不绝地前来闯关东。

他们有的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有的成为产业工人,有的人后代又离开东北回到了山东老家,不管怎么说,闯关东确实解决了千千万万山东人当年的生存问题,这片黑土地的记忆也将根植于他们的血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