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中称《春江花月夜》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并且认为它的出现在唐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洗清了唐五代以来宫体诗的余孽,为宫体诗拓展了一条具有朦胧兴象美的发展道路,在这一点上,连文章四友、初唐四杰、刘希夷都只能沦落为配角,并为其冠上"宫体诗的救赎"的称号。那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否能经得起这样高的一个评价呢?

为什么说春江花月夜孤篇冠全唐(春江花月夜凭什么)(1)

一、何为宫体诗?

说起宫体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最早产生于齐梁永明年间。宫体,因名思意,就是产生于宫体,描写宫廷生活的诗,唐五代以来,分裂割据,统治者不思进取,尤醉心于其中,所谓"上有所好,下有所效",统治者推崇,最具有代表性的统治者就是梁简文帝,在他旁边还形成了文学创作集团,那么难免集团下属文人尽自己所能讨其开心,这不就造成了宫体诗的流行吗?也许刚开始只是为了描摹宫廷生活的精致,器物的精美,歌咏所见之物,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女子开始进入宫体诗的描摹范围之内,女子精致的容貌,优美的妆容等等,无一不成为其描摹的对象,比如梁简文帝的《乌栖曲》二首:

其一

芙蓉作船丝作䋏,北斗横天月将落。

采桑渡头碍黄河,郎今欲渡畏风波。

其二

织成屏风金屈膝,朱唇玉面灯前出。

相看气息望君怜,谁能含羞不自前。

为什么说春江花月夜孤篇冠全唐(春江花月夜凭什么)(2)

其一曲折的描写一个女子在一个月亮皎洁的夜晚苦等心上人不来还千方百计为其开脱的这样一个情景;其二就写的用一系列精致的物象来凸显女子妆容的精致,接下来进一步写出女子在情热时的种种含羞表现。这两首诗可以说是宫体诗的完美代表,语句优美,描写细致,却不带有一丝真实情感。类似于这样的诗作在唐五代比比皆是,他们用别致的语言描绘女子,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女子的美,但是也只是机械的描写,不带尊重与情感。

二、宫体诗在初唐

也许有人会说,从今天的唐诗来看,那一首首气象昂逸的诗,怎么会有婉转低迷的宫体诗扯上关系?其时,唐诗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在初唐时期,虽说主张南北文风融合发展,也就是魏征所说的:"然南北好尚,互有异同: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河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舍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但是,不要忘了,唐太宗也是一个爱好文学的黄帝,在他身边也慢慢形成了一个文人团体,耳熟能详的莫过于上官仪的"上官体",在当时社会风靡,最典型的作品莫过于上官仪的《八咏应制》二首:

启重帷,重帷照文杏。翡翠藻轻花,流苏媚浮影。瑶笙燕始归,金堂露初晞。风随少女至,虹共美人归。罗荐已擘鸳鸯被,绮衣复有蒲萄带。残红艳粉映帘中,戏蝶流莺聚窗外。洛滨春雪回,巫峡暮云来。雪花飘玉辇,云光上璧台。共待新妆出,清歌送落梅。入丛台,丛台裛春露。滴沥间深红,参差散轻素。妆蝶惊复聚,黄鹂飞且顾。攀折殊未已,复值惊飞起。

送影舞衫前,飘香歌扇里。望望惜春晖,行行犹未归。暂得佳游趣,更愁花鸟稀。且学鸟声调凤管,方移花影入鸳机。

这首诗可谓是印证了《旧唐书》本传称他的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也就是专用华丽的词藻描写女子来表现其婉转的姿态,这难道不是晚唐五代诗风的延续吗?这也是宫体诗在唐初依然流行的一大标志。

三、《春江花月夜》真的是"宫体诗的救赎"吗?

初唐虽然也有不少文人不满宫体诗风,意欲跳出宫体诗的藩篱,寻求新的创作反方向,在在陈子昂高举"复古"大旗提倡诗文改革之前,可以说,文章四友,初唐四杰,他们的创作虽开始打破这个藩篱,但是他们依然属于当时体,也就是说,他们的诗作依然带有时代的特征,或多或少依然带着宫体诗的残留,直到陈子昂,他振臂一呼,诗风改革的征程开始了,这就为唐诗气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条件。在此之外,张若虚另寻途径,遵循宫体诗的旧路子,但描绘的却不是一般的宫体诗所能呈现的兴象玲珑之美,不言而喻,他的这篇作品就是《春江花月夜》,其实,《春江花月夜》这个题名并不是张若虚所创造,而是陈隋乐府旧题,早在隋代,隋炀帝杨广就有两首《春江花月夜》传世,只不过在现代相比而言,还是张若虚的更加为人所知。《春江花月夜》最初在当时并不如人人皆知,张若虚也没有因此获得多大的名气,其最早有记载还是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为收集题为《春江花月夜》的全部诗作才有所记载,由此慢慢引起文人们的注意,越来越受到文人们的重视,直到民国,闻一多先生给于其"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的最高称誉。

为什么说春江花月夜孤篇冠全唐(春江花月夜凭什么)(3)

唐诗本就是诗的国度,优秀诗人、绝佳诗篇应该数不胜数,那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到底凭借什么来成为闻一多先生口中的压倒全唐诗作的孤篇,并成为"宫体诗的救赎"呢?

"宫体诗的救赎",我理解来看,就是不脱离宫体诗的范畴,属于宫体诗,但却高于宫体诗,成功的为宫体诗寻求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那就是摆脱婉转低迷的专属情态,从而向朦胧兴象的方向发展。

《春江花月夜》一诗,题目五个字,也就是用这五个字,春、江、花、月、夜构成了全诗的主要内容,表现探寻人生的绝妙境界,更是达到了画面美、意境美、情景事理三者的交融。如果仅凭这些,我想是不能达到闻一多先生口中的"宫体诗的救赎"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整首诗所表现出来的宇宙意识,对,我想就是这种宇宙意识,才使得闻一多先生所折服,毫不吝啬的给以最高的评价,更是认为其达到了"宫体诗的救赎"这样一个高的境界。诗词里呈现出宇宙意识,最早在《诗经·大东》里就有诗句表述:"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三句来表现先民的宇宙意识,到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更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将人与宇宙结合起来,并不是单纯的描写宇宙意识,而是达到了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就如闻一多先生所说:"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这难道不是诗的最高境界吗?

闻一多先生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宫体诗的救赎",这一点,其是完全担当的起的,因为它的玲珑兴象,因为它的内容如其诗名,更因它人与宇宙和谐统一的宇宙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