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颍文化习俗生活方式 历史咱临颍人的节日习俗(1)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 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奋力开启新时代临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 扫黑除恶 利国利民 举报黑恶 人人有责

一年有四季,季季有节日。岁时节日民俗是所有民俗民风中最常见、最热闹的一种,临颍的人们借助于岁时节日,追忆似水流年,感悟人生百态,享受生活乐趣,激励生活热情。

年,是四季的通称,我们所说的过年专指一年的开头,也就是农历正月上半月。古书记载,古时改朝换代,王者易姓,新王朝就要“改正朔,易服色”,也就是把每年开头的月份次序改一下,官员品服和吏民衣着的样式色泽、车马和祭牲的颜色都要改变一下,与旧朝不同。改正的第一个月叫正月,《尔雅》日:“正,长也。一年的第一个月为十二个月之长,故称为正月。”正月读成“征月”是从秦始皇开始的,秦始皇名政,政与正同音,为避讳将正月读成征月。以正月为首,其他十一个月的次序以此推论。夏代历法的正月和现在农历正月一样。商代以农历十二月为正月,周代以十一月为正月,秦代汉初把十月作为正月。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根据史学家司马迁的建议,采用太初历,才恢复了夏代排列法,以孟春正月为岁首之月,这样一直到清代末年。所以现在的农历叫阴历,也叫夏历。

农历正月过年节,历史悠久,是全国性的,有“普天同庆”之说。民国成立后,以阳历元月一日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各机关、学校都要放假一、二日,但民间百姓仍习惯过传统阴历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有些报纸开始把阴历年称为“春节”,时间上从年内腊月十五日到过年正月十六。腊月下半月是春节前准备阶段,这一阶段“年集”开始,集市上年货买卖生意兴旺,如香纸鞭炮,门神灶爷、猪肉、牛羊肉摆满街市,凡是过年的干果蔬菜一应俱全。到腊月二十四以后,人们开始准备过年的食品,杀猪、宰羊、磨豆腐、蒸馒头、蒸菜包、蒸豆包、做枣花等,准备的这些东西人们至少吃能到元宵节。充盈的食物不仅仅是为了吃的需要,这些东西更多地象征了人们期盼新的一年能有个好收成。

临颍文化习俗生活方式 历史咱临颍人的节日习俗(2)

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夜”,这天晚上家家户户要“祭灶”。多数人家将灶爷在厨房里敬着,到二十三傍晚,家中年老的长者把旧灶画撕下来,在院子里点燃焚烧后,先送老灶爷上天,再在灶台处帖张新灶画,给灶爷、灶奶奶换身新衣裳。过去灶画是地保挨家送的,后来地保取消,年画由各家自己买,人们买了灶画一查,上面人物若是单数,预兆新年增加人口。灶画两旁贴有绿纸对联,上面一般写者:“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横披是:“一家之主”;也有写“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其它不及备载。祭灶时由家长(必须是男的,有“男不愿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抱一只红公鸡(送给老灶爷当马),跪在灶爷位前,上香、点蜡烛,灯火辉煌,还放鞭炮。鸡子面前放一反着的鏊子,上有五谷杂粮,杆草棒儿,希望来年五谷丰登。祭灶的家长用三杯酒倒鸡子头上,鸡子受到刺激,扑楞头,越扑楞的厉害,认为是灶爷领的好,主吉祥,大家欢喜。烧了黄表,同时主祭人祷告:“灶爷上天好话多说,保佑全家四季平安,人旺财旺”等等。还有特殊祭品是锅盔灶糖(成块的饴糖),让灶爷吃了,粘住他的嘴,免得他上了天见了玉皇大帝说闲话。

腊月二十三干儿走干大(干爹)的很多。有些小孩生来娇弱多病,家长怕孩子长不成人,认给朋友家做干儿,希图孩子能健康成长。家长一般爱找姓刘姓成的人家、或子女多的认做“干大”。到二十三那天下午,由长辈引着小孩,抱只红公鸡,提着灶糖、锅盔,香表等,去“干大”家祭灶。“干娘”给干儿用铜钱串挂锁子带脖上,意思是锁住了,生命得到保证了。以后孩子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这样走“干大”,并且有的小孩生日也到干大家过,一直持续到十二岁才不走“干大”。

过了腊月二十三,准备过年的活动排有日程。旧时民谣曰:“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块肉;二十七,杀小鸡;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灌壶酒;三十包扁食。”基本如此,也有灵活性。每年春节前都要打扫院落街道,干干净净过新年,一直相沿成习地保持下来。腊月二十八百姓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门画,过去春联都是写的是封建色彩浓厚的联语,或吉利话。

过年也不是完全快活事,民谣:“腊八祭灶,年下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婆要衣裳,老头打饥慌”。逼年节到,债主逼债,药铺杂货店一到腊月专派徒弟下乡讨帐,因此穷人怕过年,称为年关。

一到年三十除夕,要帐的就不要了。一般都要烧香放炮接神,包饺子,吃团圆饭,守岁。饺子是素馅(民谣:要得富,吃顿素)、元宝形,名为猫耳朵,在饺子里包一铜钱,谁吃住了谁有福。这时,“爆竹声中辞旧岁,梅花香里迎新春,”年节气氛越来越浓厚了。

临颍文化习俗生活方式 历史咱临颍人的节日习俗(3)

正月初一五更,鞭炮连天响,一直响到天明,堂屋里红烛高烧,给神前烧香表磕头,给祖先牌位烧纸拜年。神多的很,院子里敬天爷牌位,上写“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讲究的还用一领新席钉在墙上,牌位贴在中间,再用两颗青竹杆名为“神竹”,竖在两边,竹枝上插红枣。牌位前用升子装麦子糊上黄表作为香炉插香。一般都敬财神(在堂屋),灶爷(在厨房),马王(在牲口屋),土地爷(在大门楼),门神(大门上)等等。农村的小庙香火最盛,家家都要去烧香磕头,有人说,过去中国是多神教,这话是有根据的。

春节里,男女老少都要换上新衣服、新帽子、新鞋袜,上街游玩。农村初一早上,青年小伙子要挨门挨户拜年,给人家的祖先牌位,不管有人无人磕了头就走。见了长辈也要拜年。城里人在街上,新年首次见面,互相拱手,互相祝福说,新年过得好。商店闭市,除夕夜里,或初一早上,互送贺年片。

当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的,到新年必须给子孙儿女们分压岁钱,少者三、五角,多者一、两元,从前是三百、二百钱不等。到走亲时亲友们要互相给孩子们压岁钱。

从年三十开始,妇女们休息五天,不做裁剪的针线活,把剪子压到床席下,不过“破五”不准动剪子,虽然是迷信禁忌,但用意是让妇女们好好休息几天,加上神意就执行得认真了。的确妇女们从大年初一到初五,除了包饺子做饭走亲戚,也真的休息了几天。

到初二妇女要走娘家,特别是新婚夫妇,必须到岳父家去拜节。这几年新婚夫妇到岳家去拿的礼物----肉、糖果、干果、比旧时还要丰盛。初三是新夫妇去外祖家去探望。初四也是一般人走亲戚。

正月初五叫“破五”,意思是大休时间过去了。春节期间家里扫的灰尘不准往外拆,到了“破五”这天才可以把垃圾清理出去。农民也开始干活,往地里送粪。有些杂货铺,药铺也开始营业,叫小开市。过了元宵节布行、花行、杂货行、大商号则择吉日大开市。而旧社会私塾一直到正月二十日才开学。

正月初六娘家请出门的闺女回娘家,名为归宁,俗名“圆饭”。正月初七日是火神爷生日,中午吃蒜面条,给火神爷过生日。

正月初八是玉皇大帝生日。正月初十日是石头生日,同样中午要吃蒜面,虽然给神过生日,得到实惠的却是人们。

元宵节要算是一年最热闹的节日。据传,很早以前,地面上凶恶禽兽,成群结队,伤害人畜,糟踏庄稼,人们组织起来追打,一次打死一只天鹅,惹下了滔天大祸,原来打死了天宫守门的神鹅,玉帝大怒,要正月十五火烧人间,为神鹅报仇。

临颍文化习俗生活方式 历史咱临颍人的节日习俗(4)

玉皇大帝的丫环得知人间要受火灾,一心搭救黎民百姓,偷驾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大家,人们共同想了个办法,在正月十五晚上,人人提灯,家家挂灯,燃放花炮焰火,伪造火灾,到时候,玉皇大帝派的上神到南天门上一看,人间四处起火照耀宇宙,响声震天,便向玉皇大帝回报,人间已经被火烧罢,玉皇大帝听了大喜说好,也算给神鹅报仇了。从此每年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元宵节。

民国年间,临颍城里,从正月十四到十六三个晚上,大街、商店门前悬挂宫灯,各街口搭有灯山,街上横扯着一道道彩色纸吊挂,迎风飘飘,每道衙的火神会搭有火神棚,献有猪芋花供,这个节看来是专为火神而举行的节日活动。俗言:平地敬火神,山上敬土地”。在节日里,白天吃饺子,晚上吃元宵(俗名汤圆),近儿年更为普遍,市场上卖元宵的比旧时还多,买者也不少。一到傍晚,小孩们掂着各种灯笼上街游玩,大街上万家灯火,男女老少上街观灯。大商店燃放大花,起火、拉火鞭,炮火连天,火树银花,蔚为奇现。临颍城内四街一般年头,要唱六台戏,东、西、南、北四大街各一台,大布市街、鸡鱼市街各一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县长赵一鹤好玩乐,唱了九台大戏,除原有各街六台外,又加拐角、小南街、火神庙戏园里各一台,真是热闹极了.四乡进城赶会玩狮子、龙灯、高跷、早船等故事的人山人海,把鼓楼西边当人碑胡同南口一通石碑都挤倒了。

临颍文化习俗生活方式 历史咱临颍人的节日习俗(5)

二月二龙抬头。这是我国广大村很流行的一句俗话。然而这些都不过是虚幻的假想和传说,而实际并不曾有现在我们所见的:“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麟似鲤、爪似鹰、掌似虎”的龙。可以理解,龙的身体各部都是用许多种动物的一部分拼凑成的,这就足以说明龙是虚构的。

二月二这一天,太阳不出来,不打水,取水怕撞伤龙头,就烧干锅炒着吃。本县一般人家早晨摊煎饼吃,大概也是为此。这种食品一年只吃一次。也有烙油馍或菜馍吃的。还把神前供食的枣花要在二月二把它吃光。

一般男性青少年,在年前腊月下旬一定要剃头理发过新年,大多数到二月二这一天再剃头理发。

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家家门上插柳条,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文公的功臣介子推的。这一天不动烟火,吃冷食,喝凉水。取名寒食节。日久,并不吃冷食,照常做饭吃,仅在门上插柳条以作纪念。到祖墓上扫墓添坟。次日清明节再带着供品去坟上烧纸。也有新丧烧纸房子的。近几年有在清明节到公墓上给亡人立碑的。

五月初五,名为端午节,俗称五月端午。是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投汩罗江而死的节日,也是防疫节口。门上插艾,做黄布艾虎。早上,喝雄酒黄,用雄黄酒抹小孩耳朵,手心、脚心、防蜈蚣蚰蜒钻到耳朵里。吃煮熟的鸡蛋和蒜。有些细心周密的人在这一天日头泛红时,砍削些槐、榆、杨、柳、桐等五样树枝,准备治百病。年轻妇女,头几天就用丝凋缝香囊给小孩带。老婆们有带苍术的。这些都是为了避瘟疫。还要吃粽子、糖糕,油角等食品。中午吃酒席。商号给财东、房东送大肉、保子、粽子、糖糕等节礼,赁房住的房客也同样送这些节礼给房主。名为“缀节”。出闺女儿也要给娘家送礼物,多是果子、大肉、油馍。近年来,订婚的女婿送的更多。

六月六是蚂蚁的生日,农家都要烙芝麻焦馍吃,撒点馍花让蚂蚁吃。

临颍文化习俗生活方式 历史咱临颍人的节日习俗(6)

七月七日,在晴朗的夏夜,人们在院中纳凉时,望着天空的银河和星星,往往给孩子们讲起《天河配》的故事。

七月十五为中原节。上坟给祖先烧纸。正值农忙,不很普遍。

七月二十九,有盂兰会,来历不明。这天,有人扎纸船,精工细作,非常美观,观者如堵。夜晚还要请和尚念经,名为“放焰口”,据说是给无有后人的鬼魂送布施,纯属迷信之举。曾见武汉,开封两地此风甚盛。临颍旧时有些年头曾在南关西家后有此举动。

八月十五仲秋节,是全国性的节日。相传,封建社会的皇帝每年都要举行祭日,祭月的活动。“朝日、夕月”,按习惯是春季二月十五早晨祭太阳,秋季八月十五晚上祭月亮。有人说:“祭日祭月不宜迟,仲春仲秋刚适时”,就是这个意思。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这种风俗才逐步传到民间,形成了一个传统活动,到了唐代因为有唐明皇(玄宗)游月宫的故事,传播开来,仲秋节愿月,吃月饼,探亲送礼、宴请等习俗更广泛地流行起来。

临颍文化习俗生活方式 历史咱临颍人的节日习俗(7)

九月九是重阳节,又是登高节。登高时戴茱萸和饮菊花酒,这个习俗从汉代开始。传说那时有个叫费长房的,神通广大,能呼风唤雨,遣神捉鬼。一天,他对他的徒弟桓景说:“九月九日您家将有天灾人祸,要作准备。”桓景问:“有无办法免除灾难?”长房答道:“有”,到那一天作一个红布袋,装些茱萸挂在胳膊上,再带些菊花酒到高山上去饮,可免这场灾难。”于是到了九月九日桓景照师傅的办法带着全家去山上过了一天,平安无事,从此“重九登高,效桓景之避灾”,而相沿成俗。

临颍地处平原,无高可登,向无此举。旧时,染坊酒馆敬葛仙,九月九这一天杀白公鸡祭之。一般人家也有杀白公鸡祭神仙的,实际是改善一次生活,解放后这个节无人过了。

十月初一是鬼节。一般都要到坟里烧纸祭祀祖先。新丧也有在这一天成主、立碑、烧纸房子的,跟清明节相同,只是不添坟。

冬至,在二十四节中是一个重要节气,又叫交九。俗言,“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这说明从冬至起白昼渐长,夜晚始短。冬至后约一个月进入三九真正到寒冷的季节了。每九天算一“九”,冬至是头九头,以次类推,一直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天气就暖和了,即所谓“九尽桃花开”。民谣;“一九二九,伸不出手。三九四九,冻死猫狗。五九六九,抬头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杨落地,十九杏花开”。这是人们从长期实践经验中总结出冬至后由寒冷到暖和的变化规律。

临颍文化习俗生活方式 历史咱临颍人的节日习俗(8)

冬至这天,一般都要吃饺子,大概是为了增加脂肪营养,抵抗严寒的意思。

腊八,是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书记载,腊字古时称为“蜡”;“腊(蜡)本祭名。”这种祭祀要在岁终的一个月内举行,所以后人就把农历的十二月叫“腊月”。据说腊祭始自神农时代,到夏商周的帝王都很重视,每到年终,总要杀鸡宰羊祭祀祖先百神,希望天地祖示保佑,取得来年丰收。

临颍文化习俗生活方式 历史咱临颍人的节日习俗(9)

每逢腊八,家家户户都要吃“腊八粥”。什么叫腊八粥?就是在腊月初八日这一天用米烧成米饭,就叫腊八粥。

这些民俗民风是临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积淀、传承和向民间渗透的最自然又最有效的表达方式,同时也是临颍人士文化世俗化的必然结果,并在其源远流长的发展中不断解读和丰富着颍川文化的经典文本。与这些民俗活动及其与之相伴的民风民情有许多明显的特点,这些特点凸现了临颍文化的特有品质及其精神内涵,同时也是颍川文化民间伦理、民间想象、民间记忆的特征性标志。

临颍文化习俗生活方式 历史咱临颍人的节日习俗(10)

长按上方二维码识别关注临颍宣传

临颍文化习俗生活方式 历史咱临颍人的节日习俗(11)

欢我们的内容就点“在看”分享给小伙伴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