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美术家及代表作品赏析(观念中的水墨)(1)

现代美术家及代表作品赏析(观念中的水墨)(2)

祝 铮 鸣

ZHU ZHENG MING

1979 年 10 月生于浙江,先后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附中、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现居北京。个展:2018 年,空行——祝铮鸣个展,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4 年,“印度拂尘”——祝铮鸣作品展,艺凯旋艺术空间,北京。

现代美术家及代表作品赏析(观念中的水墨)(3)

◎祝铮鸣 绿荼 90cm × 72cm 绢本设色 2016

[编者按]

祝铮鸣的绘画,似乎属于某种生命修行的一部分。在年轻的艺术家中,她是难得的将精神、观念、技法和情感完美融合的范例,这源于她天生的直觉和审美禀赋。多年来,她几乎是在一个非常狭窄的母题下不断创造出精彩的作品,日益深入精微,意境愈发蕴藉隽永。绮丽的色彩,微妙的线条,却不让人产生取悦柔媚之感,清丽静穆而又活色生香。修行的崇高感与对生命肉身的活泼感受悖论般融合,而将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和谐统一,恰恰是优秀艺术家的才华所在。祝铮鸣画中人的表情空寂而悲悯,对于这个充满执着狂热的世俗世界,俨然是一种有距离的拒绝。

[关键词]

脫俗 修行 信仰

面孔 動物 南亞

2013年

艺术·修行(节选)

——祝铮鸣的水墨之路

文 _ 尹菲

2001 年,祝铮鸣从中央美院国画系毕业,令人好奇的是她选择了进入壁画系攻读硕士。其实早在本科期间,她就曾经选修过壁画系曹力先生的构成课,并因此受益匪浅。曹力先生的教学使她的创作思维变得非常活跃,她也开始对西方绘画理念产生兴趣。我们能从她的作品中明显感觉到她对壁画的喜爱,以及她所受到壁画的影响。“印象最深的是在西斯廷仰望米开朗琪罗的天顶画,惊叹于米开朗琪罗的伟大,在敦煌看壁画也会对中国老祖先的杰作崇拜得五体投地。我想现在的画家很难再有那样的高度了。”祝铮鸣如是说。

在青年艺术家中,祝铮鸣的作品风格应该是比较早熟,而且相对稳定的。水墨的当代性在于自身语言的延续性创新以及能够对当下人类社会做出艺术干涉。祝铮鸣的作品在传统工笔绘画的精细之上,人物形象的处理给人一种“修行”的感觉,这或许是受到壁画中宗教人物形象的影响,当然也可能和她的成长经历有关。据祝铮鸣自己介绍,她童年时经常在杭州的灵隐寺、虎跑等处游玩,经常能看见下山的尼姑,她们清新脱俗的形象一直留在她的脑海里。她小时候也经常听到一些有关济公和弘一法师的故事,并且非常喜欢弘一法师的那首《送别》。后来她在泰国的游历又强化了她对僧侣的印象。“修行”是人类作为一种生命体有别于其他生灵的一种由外向内的精神体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验,人人都有自己的“修行” ,或许画面中这种“修行”的状态正是祝铮鸣对人类这种近乎宗教式的精神状态的一种想象与描绘。

现代美术家及代表作品赏析(观念中的水墨)(4)

◎祝铮鸣 刹那 70cm x 90cm 绢本设色 2020

2004 年,祝铮鸣完成了自己在壁画系的学习,她的作品《般若波罗蜜》获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优秀毕业作品奖,《曼荼罗》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永久收藏。此后一年,从 2005 年 5 月份开始,祝铮鸣游历了泰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梵蒂冈诸国。她是一个喜欢游历的人,古往今来,游历往往是诗人、画家创作灵感的源泉,祝铮鸣的游历不仅仅是丰富自己的见识,更是在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浸润、激活自己。

孔子说:“三十而立”。在接近三十岁的 2008 年,祝铮鸣创作了对自己而言非常重要的作品“百年孤独”系列。从创作第一幅《百年孤独》至今,她画了很多年,一直在画,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有了感觉就画”。她起初创作的是“蛇”系列,后被苏州本色美术馆收藏,然后大家所常见的就是她的“蝴蝶”系列。祝铮鸣的作品图像写实,但呈现模糊叙事的观念化处理,因此在具体的阅读逻辑上难免跳脱、不确定。也有观者将祝铮鸣的这种跳脱的画面逻辑和西方超现实主义的荒诞性作比较,而在祝铮鸣看来这不仅仅是西方现代艺术理念的简单借用:“早些年我很喜欢西方的超现实绘画,也曾模仿着画过。后来回到中国传统绘画,发现最高层次的超现实还是在东方。在来自客观世界的艺术形象上作高度的艺术加工,尚意和抒发性灵是历代中国画大师的自觉。”2011 年她的作品“百年孤独”系列在第四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中获得了最高奖项。

现代美术家及代表作品赏析(观念中的水墨)(5)

◎祝铮鸣 赤神 188cm x 110cm 绢本设色 2019

祝铮鸣热爱传统文化,喜欢瓷器,尤其是越窑和汝窑的瓷器,她被那种温润有致所吸引,在祝铮鸣作品中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她喜欢在人物面部布下瓷器的那种开片的效果,在《百年孤独》《自在》等多幅作品中这种碎纹均有存在。这也许也和她所看到的意大利中世纪的人像有关,画面上人的脸部都是碎碎的。此外,祝铮鸣创作了一系列人物和动物并置的作品,例如《赤隐》《灵犀》等,正如祝铮鸣自己谈到的:“人和动物都是有灵性的,是天地间的精神载体,‘他们’和‘它们’符合了我要表达的绘画主题。我画里的人和动物没有太多的动作起伏和表情,但是他们有‘悲喜’,这恰恰是我绘画中的感性所在。”

现代美术家及代表作品赏析(观念中的水墨)(6)

◎祝铮鸣 赤咒 60cm x 114.5cm 绢本设色 2016

2014年

祝铮鸣:一张画就是艺术家蜕下来的一层皮(节选)

库艺术 = 库:我想从一幅你的早期作品《中国石头》说起,它是一幅人物群像作品,但在这幅本该是很学院的标准工笔作品中,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某些你后来作品的端倪,一个美丽少女单膝跪地,身旁一块太湖石,石头上一条蛇伸出头来……透露出某种“拜物”的倾向与对动物的兴趣。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画面?

祝铮鸣 = 祝:当时研究生刚毕业,正好去意大利看了一些中世纪的绘画,挺想画一点大场面的东西。之前在央美受到的训练还是以写生为主,在写生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但也开始意识到要寻找个人化的语言,想表达一些自己精神向往的东西。东方文化当中的园林,动植物像梅兰竹菊、蛇、蝴蝶、鹿都是我喜欢的东西,也能够表现一种我所向往的与现在不同的精神状态。

我在画面中设置了一些游离于现实之外的虚幻情节。画面中间的人物是我自己,旁边画的是身边的一些朋友。中间的少女还拿了本书,书打开是马格里特的一幅画。那段时间我受马格里特的影响还挺大的。现在更回归中国传统,更喜欢看一些八大、齐白石等人的画。

现代美术家及代表作品赏析(观念中的水墨)(7)

◎祝铮鸣 空行 89cm x 157cm 绢本设色 2018

库:你画中很多的形象,包括他们那种装扮,感觉也有一些东南亚的感觉。他们的一些动作好像也包含了一种宗教的意味。

祝:这是我想要的。虽然我本人没有皈依某一种宗教,但是我还是觉得人是应该有一些信仰的。我觉得这也是中国当代社会的一个缺失,就是人都没有这种精神上的追求了,有可能是在物质追逐上投入的精力太多。我觉得还是应该回归,中国本身有儒、释、道的传统,即使你什么信仰都没有,但是要相信自己的理想是崇高的,要向往一个比较高尚的生活状态。我希望给观众传递的是这样一种信息,就是要回归内心,回归自己本身。

库:你画中的动物,基本上都是有攻击性的,或者说是一些不容易被操控的动物,猿,蛇,蝴蝶,等等,这跟画面里面人物温和的表情形成很鲜明的对比。

祝:对,我自己也在想,与其说画里面的人是我自己,不如说画面里的动物更像我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像我画的蛇、蝴蝶、鹿还有豹子,这些动物都是我很喜欢的,我喜欢它们眼神里能够透露出一种精气神。人活在这个社会上,有时会有一种伪装,变得很麻木,但是内心其实是有话要说的。这些内心的个人想法,我会通过画面当中处于次要位置的动物来体现,可能这个动物恰恰才是我精神的投放之所。

现代美术家及代表作品赏析(观念中的水墨)(8)

◎祝铮鸣 灵机 197.5cm x 128cm 绢本设色 2018

库:你现在作品中“肖像”的意义也逐渐削弱掉,面孔的身份、性别好像都已经不重要了,人物、动物与服饰间不同的组合方式所传达出来的微妙氛围,才是你最看重的。是这样吗?

祝:是的,我对自己每一张画都有自己的理解。一定要调整到我想要的气息释放出来了才会停止,否则我就会一直画,直到它能够达到那个效果。所以每一张画其实都挺费劲的,每一张画都是想把原来的东西推翻然后再画成这样的。

我从不接受藏家的预订,特别受不了把画当作一个产品。我觉得画画就是这样,不疯魔不成活,你一定要沁入自己的情感与心力。我觉得艺术家就跟我们家养的蜥蜴一样,它每月蜕一次皮,一张画其实就是艺术家蜕下来的一层皮,然后艺术家越变越强大。艺术家完全出于自己内心,或者自己身体的一种状态,才是最好的。

(发表于《库艺术》第 40 期专题“魂兮归来”)

现代美术家及代表作品赏析(观念中的水墨)(9)

◎祝铮鸣 灵隐 85cm x 106cm 绢本设色 2019

2018年

文本的肉身(节选)

——祝铮鸣的人物画

文 _ 徐累

祝铮鸣作品中的人物有某种共性,那便是“离相”。“离相境都寂,忘言理更精”(唐·崔元翰),所描绘的对象,最大限度消解了人物的社会属性,尤其是性别特征:她或他,要么净发,要么裸身,表情木讷,沉静无碍,一副灭了人欲的样子。于佛家和道家来说,这都是“负”的方法。“负的方法,试图消灭区别,告诉我们它的对象不是什么。如果不终于负的方法,就不能达到哲学的最后顶点(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剥离了欲望,简化了姿态,像永恒一样,引我们超越俗虑与尘想,这结论,便是形象的瘦身。而真理的原型一定是瘦身的,即便还没有到“空”的地步,也有了接近生命本质的意思。

当然,生命本身和绘画一样,不会是了无生趣的。作为感知的外化性面膜,祝铮鸣在形象表 面上节制地施以“肌理”,例如突兀地在脸上烙下窑变的“开片”,身体上刺上文字和植物图样?这些都是“正”的加法,足以弥补“负”的寡淡,用“十玄门”的说法,就是“同时具足相应门”“秘密隐显俱成门”,皮相骨体,相辅相成。具体而精微的外饰,描绘出画家古老而新颖的欲望征兆,暴露出念想上的秘密,以《文心雕龙》“外文绮交,内义脉注”的赞语,似乎也恰如其分。

现代美术家及代表作品赏析(观念中的水墨)(10)

◎祝铮鸣 灵隐 87cm x 95cm 绢本设色 2015

这些靠直觉引导的符号皈依,表达了世界作用在祝铮鸣心印方面的痕迹,它们不过是一些碎屑的符号,一些片断的警句,同样不是什么哲学系统的叙述。不过,当我们将祝铮鸣的作品串联在一起的时候,她选择的所有意象,形成了颇有同义关系的证据链,这是祝铮鸣的艺术最有意思的部分。也许她天生具有一种悟性,靠自己的直觉,排演出一个个心念的结痂,反复印证下来,看起来是准确的,也是相对可信的。如果没有更多现实经历和经验作为旁证,只能臆测这都是她的前世遗产了,比如祝铮鸣总说“中了印度的魔”,其实压根儿她就没有去过那个国度,但热情一直在燃烧,仿佛是某种潜意识的乡愁。

若以印度的传统思想来验证,祝铮鸣的作品确实有一些神奇的暗合。与人物相伴的那些动物,大象、猴子、豹、鹿、蛇,充满灵性,均与印度有关,也与我们熟悉的佛教故事有关。在某种意义上,她、他、它,并没有角色的主次之分,没有自然界的伦理之分,所有生灵是平等的。平等的原因,在于“轮回”,无论变成什么,都是超度的过程,你就是它,它就是我。与佛教同理,中国本土的道教也有仿佛,在祝铮鸣的画面中,停在面孔上的蝴蝶,衣冠中的仙鹤,身体下的神龟,用道家的说法,同样具有“蜕”和“度”的能力:或者一期一会,或者由此地引往彼方?在《百年孤独之四十二》中,祝铮鸣在人物脖子上真真切切纹上一个“彼”字,颇说明她的托事显法。

现代美术家及代表作品赏析(观念中的水墨)(11)

◎祝铮鸣 须臾 94cm x 74cm 绢本设色 2018

2018年

走过就好

—观祝铮鸣的新展新作

文_于海元

祝铮鸣的绘画是缓慢的艺术,在她的笔下,时间停止流动,万物静默。屏息凝神地注视,无念,无言。

如果曾经有人觉得祝铮鸣的画作或者工笔画这种类型本身过于装饰性的话,那么,祝铮鸣的新作则会带给你一种宗教性的体验,它们已经从技术层面走入精神领域,它们的魅力不再依赖于制作的精美和技巧的娴熟(虽然祝铮鸣从不缺少这些),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所散发出的让人安静,让人收声,甚至是让人仰视的静穆的美感。

但祝铮鸣的艺术又是活色生香的,它们一点不拒绝色彩,也不拒绝性感:一个孤独的行者会拾起一根松枝随手摆弄;皮毛光滑,身姿优美的豹子会依偎在体态颀长的行者身上;性别模糊的身体上会突然出现一个灿然的华丽文身……这不是关于戒律,也不是关于苦难,它们是全然的接受,是无可无不可,是自然而干净的。

美,可以无关取悦,可以既满足视觉感官又不升起幻想;美,就是色彩,就是线条,就是自然;美,就是美的自身。

现代美术家及代表作品赏析(观念中的水墨)(12)

◎祝铮鸣 炎空 42cm x 90cm 绢本设色 2017

画中人有着修行者的身躯和脸庞,那样的表情,是经历过何种的大彻大悟,以致忘掉了自己的名字,只是缓缓地走着,了此一生。他们来自异域,抱有何种信仰?

展览的名字叫作《空行》,“KINI”来自藏传佛教,且不论其内在的意蕴,单单“空行”这两个字就很美,让人心中有一种感觉,像在森林中漫步,像在云雾中飘浮,却又什么也不想,哪里也不去,只是款款地来,轻轻地去,连说是伤感都觉得过于严重了。

想起王维的诗: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也有好听的名字:鹿柴。鹿柴是一个地名,有这样名字的地方肯定很美吧。祝铮鸣的画就像这诗,好像什么也没说,但就是很美,美得你想走进去,安住其间。欣然的快乐却又不起杂念。

祝铮鸣的新作中有梅花,那样一树地绽开着,难收难管,想必会有人联想到宋画的柔媚意境,但我却看到了诗意柔美中的那份生命力。生命就是要绽放啊,就是要自我展现啊,就是要绚烂之后归于寂静。刚强的战士以松柏自比,易感的诗人看花落泪。其实何必?哭一场,笑一场,该过去的总归要过去,新一番的轮回终将到来。无问悲喜,走过就好。

现代美术家及代表作品赏析(观念中的水墨)(13)

◎祝铮鸣 遊目 81cm x 59cm 绢本设色 2020

以上为本书精彩内容节选,欲了解完整内容,欢迎购买观看。

黑白·2020

后疫情时代下的个体水墨絮语

现公开征稿

2020年,农历称“庚子年”。逢庚子,必有变。2020年无疑是变动之年,大灾之年。自然环境、病毒、时事等种种灾祸危机纷至沓来,人们日夜被种种负面信息所围绕,周而复始的日常生活被压抑、焦虑、愤懑、无聊等情绪充满。艺术家也不例外。

对水墨艺术家而言,处在此种境况之下,执笔挥毫以倾吐胸中块垒,几乎成为一种本能的选择。水墨的媒介特性与文化承载也恰好提供了这样的土壤。毕竟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骚客借水墨宣纸抒怀状物,感世事之无常,吐不平之心绪,壮怀激烈渗化为铁线墨色、枯笔晕染,将时代况味、个人抱负寓于山水花草树木之中。水墨,看似出世,实远蕴入世基因。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2020年最适合于水墨表达,因它是无色的,惨淡的,浓烈的,孤独的,内省的……每个人都被迫自我隔离,不得不与个体为伴。宏大理想与远期规划化为个体絮语和日常修行。艺术离功利远了,离内心近了。或许支离,但却真实;虽属寂寥,但更为清醒。身外无为,正好操笔向纸。抒怀以求心安,闭门只作深山。铭世感怀,落落无言,状于笔墨,知者自知。

所需提交资料:

·个人生活与创作实践的手稿、笔记或文章;

·个人生活与创作照片(1-2 张);

·2020年最新作品图片(8-10 张);

·最新简历与联系方式。

投稿方式:

将以上资料发送邮箱:kuart@126.com

咨询kuyishu001

010-84786155

正式发售

观念中的水墨2009-2019

THE NEW CONCEPTS

IN CHINESE INK ART

2009-2019

现代美术家及代表作品赏析(观念中的水墨)(14)

本书看点

BOOK ASPECT

◎资深艺术媒体视角下的中国当代水墨十年发展史;

◎囊括业内一流专家学者、批评家、策展人精彩文论;

◎详尽呈现当代水墨领域最具代表性的30位艺术家个案;

◎专辟“黑白立场”板块,呈现新一代水墨艺术的多元图景;

《库艺术》“十年学术研究文献丛书”又一力作

全书共达416页,采用特种纸高清全彩印刷,具有很高的

阅读、收藏与参考价值。

立即购买本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