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书

心灵成长作家张德芬女士说:关心孩子身心健康的著作越来越多,可是看完能让我有反观自己童年的欲望和冲动的,那就是爱丽丝.米勒。她谈论的不仅仅是虐待儿童的严重后果,更能让人反思儿童虐待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压抑现象。

童年经历对人生的影响(童年的经历对人一生都有影响)(1)

(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作者

爱丽丝.米勒,2010年辞世,享年87同岁。以关注儿童心理创伤及其对成年生活影响而闻名世界的德国心理学家。她颠覆了传统的儿童心理学观点,提醒世人注意到父母对儿童的侵犯所带来的影响,并在欧洲引起巨大共鸣。

童年经历对人生的影响(童年的经历对人一生都有影响)(2)

(爱丽丝.米勒 图片来自网络)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

席勒是18世纪非常伟大的剧作家,有很多优秀作品,但身体一直不太好。他的器官严重痉挛,40岁时又染上了重病,他的一生都在跟死神不停地战斗,甚至还有一些精神失常。

席勒三岁之前,是单独和他慈爱的母亲度过的。在母亲身边,发展了健全的性格和独特的天赋。4岁时父亲从战争中回来,接管了他的教育,禁止他爆发活泼、充满创意的行为表现。好在妈妈一直鼓励他,可以向妈妈哭诉,席勒在学校的成绩依然优异。席勒认为这都是因为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及妈妈对他的爱和相信。这些是他三年里从母亲身上获得的情感和安全感。

13岁时,父亲把他送到军校。那里的严苛,让他受到人生中巨大的痛苦。这种痛苦是一个期待自由,每天都盼望着各种新鲜生活的男孩子完全无法理解的生活,他的心理受到创伤,紧接着身体出现了问题。他患上很多病症,无法集中注意力。有时候躺在病床上数星期之久,后来他变成了全校成绩最差的学生。很多人把他成绩下滑归因于生病,没有人察觉,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他要在军校待满八年,这里的制度不合理、不人道,这些纪律让他身体和心理的能量全部耗尽。

对于他的困境,身体除了沉默和生病,还有什么其他的发声方式呢?就是身体的抗议,身体只能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不合理。可是席勒不懂,反抗不合理权威和命令的能量来源于身体里储存的早年经历,而这些经历却只有短暂的三年。还好席勒学会了写作,在写作中找到了内心的出口,如果他早早地听到身体发出的警告,一定能更加健康地活着。

童年经历对人生的影响(童年的经历对人一生都有影响)(3)

(弗里德里希.冯.席勒 图片来自网络)

心理和身体

关于原生家庭,这本书给我的震撼很大。原本以为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只是心理问题,但是看完这本书之后,才知道原生家庭带来的不仅仅是心理问题,也有对身体健康的威胁。身体进化到今天,本能地告诉我们哪些事情是不对的。如果感觉到哪些地方不舒服,要静下来倾听身体告诉我们的话,停止这种生活。因为这对我们的生活是一种摧残,我们很少听到内心深处的声音,却容易听到别人的声音,仅仅因为别人的声音是真真实实地传到耳朵里的。

书里讲了很多名人的故事: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等,这些人都是身体出现了问题,他们没有听到,紧接着精神状态出现了问题。作者研究了很多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得出结论:心理问题如果不理会一定会造成生理和身体的问题。如果生理和身体出现了问题,要想想自己的心理是否出了问题。

01 顺从父母的一切要求是孝顺吗

我的一个好朋友,只要和妈妈吵架到最严重的时候,妈妈就说:“我这么爱你,你怎么可以这么跟我说话?”吃东西时妈妈告诉他:“给我吃下去,不吃下去就是不爱我!”他的肚子开始胀气。要尊重身体第一时间的感觉,如果否认自己的感觉,直接的结果就是给身体造成伤害。

我原来以为孝顺是中国特有的概念,后来发现圣经里摩西的《十诫》中第四戒中也明确讲:你要孝敬你的父母。但是这里有一个很重要问题:并不是每个人都配当父母。也有些父母打孩子、扔孩子,各种各样的父母都有。

童年经历对人生的影响(童年的经历对人一生都有影响)(4)

(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上学要学习要考试,当父母从来没有人学习过,也没有考试过,而是直接上岗。很多孩子从小有压抑的感觉,都来源于父母。父母用自以为对的要求孩子,很多看起来是爱的并不是爱,只是满足了父母的一种需求。这时会发现很多孩子是无辜的,但孩子不知道。这种压抑的情绪通常会具体地转化成一种病态依附,但这种病态依附并不是真正的爱。

如果不理性地孝敬父母,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最后伤害的可能是自己。童年受虐的人,往往一辈子都渴望有朝一日能获得他们曾经被拒绝给与的爱。其实这不是爱,而是一种想要的执念。也许命中注定的童年是这样的,如果一直纠结,要得到这样的爱,不及时唤起自己的理性,身体就会为这些所谓的爱付出代价。

父母总喜欢说:“你多吃点,把它吃完。”其实我们仔细思考这句话,父母想表达的可能多半是:我做这顿饭不容易,别浪费了。一旦与爱画上等号,就是说:必须吃完,不吃完就是不爱我。吃多了会对身体产生直接伤害,这是所谓的爱导致的身体代价。当然代价可能不仅仅如此,吃饭只是简单地看起来是爱的东西。我们身体中有太多这样的反抗,最常见的就是我们的感觉,很多感觉都被我们禁止了,比如年轻时家长不准早恋,很难过开始哭,这就是身体在发声。

童年经历对人生的影响(童年的经历对人一生都有影响)(5)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一个人的感觉是家人想让他感觉到的感觉,并且不断地避免真实感觉,最终会病倒,除非把这笔账留给下一代偿还,将自身不被承认的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每当我们压抑自己的强烈情绪,并企图忽视身体的记忆,这时抑郁特有的疲倦感就会悄然来临。作者提出疑问: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相信药物的力量,也不让存在身体里的感知引导自己?

我经常会说:你是自己最好的医生。医生告诉你要吃的药,可以选择不吃,你对自己的了解一定比医生更多。要听自己的声音,身体知道我们需要什么,拒绝什么,承受不了什么,对什么会有过敏反应等等。但是大多数人宁可吃药、吸毒、喝酒,也不愿意听内心深处的想法。这些外物只会让我们离真相的道路越来越远。

比较起来,越常被剥夺爱,或是越长时间被教养的孩子在成年之后反而越离不开父母。那些“妈宝男”,他们特别期待获得以前父母在关键时刻按需给他们的一切,过去的教养让他们习惯了不论是什么父母都会给他们提前准备好。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长大以后父母也会为自己准备好所需要的一切。身体的匮乏和空洞就一直在那里等待着被填满,长大之后发现自己是离不开父母的。

这种空洞有一种情况下会被解决。那就是当孩子长大之后学会质疑父母,才会被填满。有人说质疑父母就是不爱父母,所有的孩子一定会爱父母的,无论这个孩子有没有被虐待过。爱父母是本能,但是只有经济独立、思想独立的成年人才有办法选择和质疑。我虽然尊重你,但是我觉得你这样不对。还是有很多人像孩子一样,不能对父母提出任何质疑,认为提出质疑就是不孝顺,其实不是的。

有自主意识的年轻人学会的第一个权利,就是质疑,质疑和你亲近的人,可能是父母、亲人、朋友等等。最开始的质疑会让他们觉得震惊,但这是通往独立的第一步。当我们质疑父母的时候,父母知道孩子长大了,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了,也会为我们高兴。

童年经历对人生的影响(童年的经历对人一生都有影响)(6)

(图片来自网络)

02被扭曲的教育

很多教育被作者称为黑色教育。黑色教育的养育之道,会教养出适应良好的个体,这些个体只会信任被迫戴上的面具,他们走到哪都会戴着面具,不敢表达真实想法。他们的童年一直生活在家长的处罚和长期的恐惧中,当爸妈回来时就会充满恐惧,而长时间的恐惧会让人戴上面具。

这种教育方式的最高原则是教育你、打你,是为了你好,就算拿鞭子抽你、言语折磨你、暴力伤害你,这都对你有好处。经常看到很多父母说:“我打你是为你好。”孩子虽然感觉不对,但是会给这种虐待找合理性。爸爸打我说我不乖,是我表现不好。

圣地亚哥的研究团队在1990年针对平均年龄57岁的17000人做了调查,询问他们童年概况和疾病的记录,结果显示童年受虐者比童年未受虐者(没有因为他们的好而指责打他们的人),日后患重病的比例多了数倍。当然这里的重病还没说到心理,心理问题的就太多了。匈牙利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大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在小说《无形的命运》中提到了他还是个15岁的孩子时,进入。他试着将在集中营里遇见的残忍的事情解释为正面的。他看到很多杀人的事情,他不能理解,只有把它解释成正面的,才能够活下来。如果不这么做的话,他就无法在死亡的恐惧中幸存下来。

童年经历对人生的影响(童年的经历对人一生都有影响)(7)

(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 图片来自网络)

这跟家庭是一样的,一个孩子经常被虐被打,在潜意识里一定会把它解释成对的。为了求生,他必须保持这种态度。比方爸爸打了他可能是爸爸喝多了,爸爸喝多是因为自己没有提醒爸爸不喝酒。但凡要活下来就要给这些不能理解的事情找理由。这些孩子为了重新诠释他们的感知,需要从他人一致认定是明显的犯罪行为中看到所谓的善行,这是多么恐怖的事情,但孩子没有选择。

好消息是,随着我们慢慢长大,我们会理解童年时被伤害的经历。如果刻意不回想、不接受童年的事情,身体一定会遇到麻烦。一旦成年人愿意认清自己的真相,身体会被理解,会被尊重,会被保护。

宝拉

这个故事是关于过敏症的患者宝拉。在她小时候,叔叔来访,当着其他家族成员的面,无理地摸她的胸。她的爸爸妈妈根本不关心她,也不出手保护宝拉。宝拉跟父母说叔叔摸自己,父母回答说:“你不该允许他这么做”。父母完全没有站在她这一边,还把责任推到她的身上。后来叔叔得了癌症,宝拉不想去看他,她觉得叔叔摸她不对,她生气。

宝拉的心理治疗师说:“你以后可能会懊恼自己的这种排斥,而且他已经得重病了,在这个特殊时期你还是看一看他吧,对你没什么坏处。”宝拉拜访了叔叔,但她压抑了真实存在的生气的感觉。拜访之后不久叔叔死了,这段回忆产生了变化。她竟然感觉到很难再恨他了,她感觉到对已故叔叔的爱。她的心理治疗师非常满意:“你现在认同自己了,同时也治疗了自己的恨意,也治疗了自己的过敏症。”

但问题来了,她突然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哮喘,呼吸困难,医学上无法解决。她觉得已经原谅叔叔了,不再怀恨于心了,为什么还会得哮喘呢?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她发现根本不是爱叔叔,只是逼着自己爱。当她放弃对叔叔的“爱”,她的气喘消失了。她想通了,她是一个普通人,叔叔造成的伤害让她讨厌叔叔和她想念叔叔是两件事。她意识到那不是爱的时候,她的气消了。

童年经历对人生的影响(童年的经历对人一生都有影响)(8)

(图片来自网络)

看完这个故事非常有感触,身体是有表达方式的,通过身体的不舒服了解身体说的话,以及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当一个人决定面对痛苦的过去以及接受某种情感的时候,人可能就走出来了,否则就会恶性循环,把这种痛苦又放到下一代,让下一代继续痛苦。这种童年模式必然会被受害者复制,用在他们的伴侣和孩子身上。毫无疑问,一个年轻时被父母长期抛弃的人一定会抛弃自己的孩子,并且用在公共场合,甚至政治领域。

希特勒和萨达姆

独裁者如希特勒、拿破仑,躲在洞里的萨达姆都是这样,他们内心深处是藐视任何人的。他们在孩童时期没有受到任何尊重,希望用强大的权力迫使别人尊重自己。是什么驱使他们滥用权利,导致他们完全在无感之中开始权倾朝野?其实就是他们的身体,他们的身体清楚地知道,他们的无力感在童年时期被锁到潜意识和细胞里,他们想把这种无力感隐藏起来,让别人看见他们的权利。这些独裁者非常害怕童年的现实,不愿意面对,只能在现实生活中搭建更大的权力,宁愿毁掉整个民族,几百万人死去,也不愿面对过去的真相。

萨达姆1937年4月28日出生在靠近提克里特的农民家庭,家中拮据,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萨达姆的生父在他出生之前去世了,继父是一个牧民,经常用侮辱性的词语羞辱萨达姆,毫不留情地打他,用残忍的方式折磨他,剥削他的劳动力。不让他上学,让他早上起来干活,半夜起床看牧群,一直干到10岁。一个孩子1-10岁正是发展独特世界观和对生命评价的好时光,他会有愿望,期待着愿望实现的那一天。萨达姆小时候的愿望和普通人不太一样:我一定要凌驾于他人之上,要有无限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夺回曾经失去的尊严。

童年经历对人生的影响(童年的经历对人一生都有影响)(9)

(萨达姆 图片来自网络)

希特勒儿童时父亲对他各种虐待,长大之后无意识地效仿自己的父亲,忠于自己的父亲。独裁者都会否认存在童年遭受的痛苦,试图用妄自尊大忘记痛苦。男孩子第一个偶像一般都是父亲。如果父亲是个坏人,独裁者。这时最简单的方式是切割,不要学父亲,可以学别人,会发现这个世界很大。

童年经历对人生的影响(童年的经历对人一生都有影响)(10)

(希特勒肖像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和她的母亲

作者还讲了自己童年的故事,大概是自己的恐惧跟最初的沟通需求有关。作者说:母亲不但不回作者的沟通,而且采用严厉的教养方法,把她的需求视为调皮捣蛋,并加以惩罚。小时候的作者对沟通的表达方式是哭,但他发现哭解决不了问题,她的哭泣换来的是一巴掌,得到的几乎都是虚假的答复。妈妈根本不让她表达自己的想法,她也从来不想表达真实的想法,必须藏好自己。她一出生,表达的信心就被父母弄丢了,她借由母亲的双眼评判自我和感觉,她感觉自己的需求被扼杀了。她花了48年的时间,才发现自己喜欢绘画,才慢慢地引导满足自己的需求,用绘画表达自己,她越忠于自我,就越能感受到自己的需求。身体可以很清楚地发声,当听到时,就能帮助表达出与生俱来的需求。

作者懂事之后,母亲没有道歉,她在书里写道,“我不亏欠我的父母任何感激,因为他们原本就不期待我的降临,这场婚姻是双方家长强迫他们接受的,我被两个听话的孩子在没有爱的基础下制造出来,他们背负着顺从自己父母的义务,并且将一个他们根本不想要的孩子带到这世上来,祖父母希望他们生男孩,然而他们生下一个女孩,这个女孩几十年来都试着尽她所能让他们快乐,这其实是毫无希望的尝试。不过身为一个想存活下去的孩子,我除了努力去做之外,别无选择。”

在西方有一种普遍的价值观,父母生下孩子之后,不仅不会觉得对孩子有恩,反而会觉得对孩子有愧疚感,父母会觉得我在没有通知你的前提下,竟然把你生下来,真是不好意思。中国家长总觉得自己对孩子有恩,但其实我觉得有恩和有愧都不对。父母生了孩子之后,孩子只是通过你来到了世上,你不会拥有他,他有自己的生活,你给他自由和选择的空间,同时要听他的声音。而作为孩子,也不用总是活在原生家庭的阴影中,要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那些属于自己的声音,只有这样才能摆脱那些影子,生命是自己的,与其陷入童年的悲伤中,不如想想那些值得开心的事情。

童年经历对人生的影响(童年的经历对人一生都有影响)(11)

(图片来自网络)

三岛由纪夫

最后的故事,是关于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他在1970年剖腹自杀,年享45岁。他为什么会剖腹自杀?我们先看看他的童年。三岛是家中长子,1925年出生,新婚不久的父母和祖父母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三岛一出生就被他年近50岁的祖母带到了自己的房间,在他祖母床边睡小床,三岛住在这个房间里,常年和外界隔绝,祖母让他干嘛就干嘛,祖母是他世界的一切。

三岛的祖母有严重的抑郁症,瞧不起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她想把三岛培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用她的方式爱三岛。她要求三岛是属于她的,其他人绝对不能插手。这让我想到三岛在他的自传里面写道:和祖母共享的房间很闷,味道很难闻。

4岁时三岛患上了自体中毒的重病。9岁时三岛搬进了自己的公寓,同时开始写诗,他的祖母非常支持,12岁时回到父母身边,父亲把他的手稿撕掉,不让他写。于是三岛被迫偷偷写,又是祖母支持。祖母希望把三岛当女孩养,父亲希望他成为真正的男人。祖母虽然很喜欢他支持他,但把他当女孩一样;他父亲虽然不喜欢他写作,但是把他当成真正的男人。三岛在这种矛盾状态中,一会儿找祖母,一会又讨厌祖母。祖母是逃离父亲虐待的庇护所,也是这个时期,祖母带他看戏。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门:感觉的门。

这是三岛由纪夫的人生悲惨之处,没有办法抵抗祖母把他当女孩培养的行为,但又能感受到祖母的爱。他对祖母感谢又不满,很矛盾。在这种孤寂的童年里,相比于父亲的行为,祖母又是三岛的拯救者,他完全被困在祖母的牢笼中,虽然不满,却无法逃脱。这样看来,重病早逝,甚至剖腹自杀,好像是合理的结果。

童年经历对人生的影响(童年的经历对人一生都有影响)(12)

(三岛由纪夫 图片来自网络)

这些例子可能还会继续发生我们的身上,心理再怎么解释得通,身体也一定会反抗,而身体能使用的语言就是生病。如果否认和看轻真实的感觉,不管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身体早晚都会提醒我们,我们要停下来。

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们更多的反思,希望大家都健康快乐地活着。

感谢阅读,我们下周见

童年经历对人生的影响(童年的经历对人一生都有影响)(13)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