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于中原,古代的“天中”,兵家必争之地。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壮丽画卷里,数不尽的传说与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古代时的河南各地,都出现过哪些成语吧?你还知道哪些呢?

1. 郑州---暗箭伤人

家乡变化大的成语有哪些(河南各地的成语)(1)

暗箭伤人是一则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迩言》。

暗箭伤人拼音是àn jiàn shāng rén,该成语意思是指暗中射箭杀伤别人,即放冷箭伤害人。比喻暗中进行伤人的行为或诡计。该成语的结构为主谓式;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宋·刘炎《迩言》卷六:“暗箭中人,其深次骨,人之怨之,亦必次骨,以其掩人所不备也。”

后由此总结出成语“暗箭伤人”。

2. 开封---围魏救赵

家乡变化大的成语有哪些(河南各地的成语)(2)

围魏救赵(拼音:wéi wèi jiù zhào)是一则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在句中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

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后人由此延伸出成语“围魏救赵”。

3. 许昌---空前绝后

家乡变化大的成语有哪些(河南各地的成语)(3)

空前绝后是一则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宋·赵佶《宣和画谱》。

空前绝后的意思是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该成语构词方式是联合式;在句中作定语。

宋·赵佶《宣和画谱》:“顾冠于前,张绝于后,而道子乃兼有之。”

4. 洛阳---定鼎中原

家乡变化大的成语有哪些(河南各地的成语)(4)

问鼎中原,汉语成语,拼音是wèn dǐng zhōng yuán,意思是比喻企图夺取天下。出自《左传》。

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

5. 焦作---休养生息

家乡变化大的成语有哪些(河南各地的成语)(5)

休养生息,汉语成语,拼音xiū yǎng shēng xī,意思是指在大动乱、大变革之后所采取的减轻人民负担,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的措施。出自唐·韩愈《平淮西碑》。

唐·韩愈《平淮西碑》:“高宗中睿,休养生息。

6. 鹤壁---朝歌夜弦

家乡变化大的成语有哪些(河南各地的成语)(6)

朝歌夜弦,汉语成语,拼音是 zhāo gē yè xián,意思是形容整天沉迷于歌舞,逸乐无度。出自《阿房宫赋》。

唐·杜牧《阿房宫赋》:“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7. 安阳---精忠报国

家乡变化大的成语有哪些(河南各地的成语)(7)

精忠报国是一则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唐·李延寿《北史·颜之仪传》。

“精忠报国”的意思是指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该成语构词方式是联合式;在句中作谓语、定语。

唐·李延寿《北史·颜之仪传》:“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

8. 周口---东山再起

家乡变化大的成语有哪些(河南各地的成语)(8)

东山再起,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唐·房玄龄等《晋书·谢安传》。

这则成语意思是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其结构为偏正式,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

“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唐·房玄龄等《晋书·谢安传》)

后人据此提炼出“东山再起”这个成语。

9. 驻马店---君子之交淡如水

家乡变化大的成语有哪些(河南各地的成语)(9)

君子之交淡如水(拼音:jūnzǐ zhī jiāo dàn rú shuǐ)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庄子·山木》。

“君子之交淡如水”意为君子交往,平淡如水,不为名利,不尚虚华(交:交情)。该成语在句中多作状语、分句;含褒义。也说“君子之交淡若水”。

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

10. 南阳---三顾茅庐

家乡变化大的成语有哪些(河南各地的成语)(10)

三顾茅庐(拼音:sān gù máolú)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相关典故最早见于诸葛亮《出师表》。

“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拜访诸葛亮的故事。刘备曾三次访聘诸葛亮,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顾:拜访。茅庐:草房)。后人用“三顾茅庐”来比喻诚心实意地一再邀请。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多含褒义。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这段话后来概括为成语“三顾茅庐”

11. 三门峡---中流砥柱

家乡变化大的成语有哪些(河南各地的成语)(11)

中流砥柱(拼音:zhōng liú dǐ zhù)是一则来源于传说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见于《晏子春秋·内篇谏下》。

“中流砥柱”原指立于黄河之中的砥柱山(中流:河流中央。砥柱:砥柱山,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后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该成语在句中多作宾语,也作主语、定语,有时可作谓语;含褒义。

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晏子春秋·内篇谏下》)

“砥柱之中流”后来演变为成语“中流砥柱”。成语“砥柱中流”也出自于此。

12. 信阳---亡羊补牢

家乡变化大的成语有哪些(河南各地的成语)(12)

亡羊补牢是一个成语,出自《战国策·楚策四》。

该成语的意思是指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继续受损失;在句子中一般作主语、谓语、宾语。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四》)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亡羊补牢”。

13. 商丘---守株待兔

家乡变化大的成语有哪些(河南各地的成语)(13)

守株待兔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最早出自《韩非子·五蠹》。

该成语一般比喻死守经验,不知变通。亦用以讽刺妄想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在句子中一般用作宾语、定语,多含贬义。也作“守株伺兔”。

《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守株待兔”。

14. 濮阳---坐怀不乱

家乡变化大的成语有哪些(河南各地的成语)(14)

坐怀不乱是一则成语,最早出自汉代毛亨创作的《毛诗故训传》。

坐怀不乱意指男女相处时,即使是女子坐在怀中,男人都不会有非礼的行为。后用来比喻男子在与女子相处时作风正派。

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

15. -济源---愚公移山

家乡变化大的成语有哪些(河南各地的成语)(15)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的一篇寓言小品文。这则故事的发源地,通常被称之为愚公故里的河南济源。 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全文叙次井然,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对话生动,毕肖声口,符合个性的对白极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6. 平顶山---夸父逐日

家乡变化大的成语有哪些(河南各地的成语)(16)

夸父逐日是一则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逐日”的意思是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该成语构词方式是主谓式;在句中作定语。

《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夸父逐日”。

17. 新乡市---毛遂自荐

家乡变化大的成语有哪些(河南各地的成语)(17)

毛遂自荐(拼音:máo suì zì jià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毛遂自荐指毛遂自我推荐跟随平原君前往楚国游说。后比喻自告奋勇或自己推荐自己担负重任做事情。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毛遂自荐”。

18. 漯河---说文解字

家乡变化大的成语有哪些(河南各地的成语)(18)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