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等相关的文言基础知识,理解文章大意。

2.体会庄子借助寓言,曲达旨意的写作手法。了解这则小故事的寓意。

3.领略庄子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思辨性,恰当评价庄子的说理散文及其思想。

二、学法指导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厘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

2.通过阅读文章,分小组展开讨论,探讨本文寓意。运用本文的写作手法练习写作。

3.查找庄子与《庄子》的相关资料,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知识拓展

1.作者作品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丰富,结构变化多端,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情致旷达,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给人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庄子》一书熔庄子的哲学、政治、伦理、文艺理论及思维方式于一炉,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该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

2.背景资料

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彼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正在形成;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社会关系的变化带来了人们思想的变革和活跃,各种思想派别应运而生。经济的发展又给学者辩士提供了物质保证,社会变革则为他们提供了社会实践论题。大批学者辩士议论社会状况,阐述政治理想,畅谈人生追求。惠子“五石之瓠”和庄子“不龟手之药”的辩论就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一个真实写照。

3.文题解读

“石”是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瓠(hù),葫芦。《五石之瓠》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4.知识链接

道家思想

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源于春秋末期的老子,但用“道”来概括由老子开创的这个学派是由汉初开始的。从广义上来说,它是古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体系中以“道”为核心观念,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应天道的一个流派。一般来说,老子所说的“道”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①“道”是先于天地的混成之物;②“道”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③“道”无形无象。在先秦各学派中,道家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的门徒多,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四、整体感知

(1)识记字音

五石(shí)之瓠(hù)|瓠(huò)落

呺然(xiāo)|掊(pǒu)|不龟手(jūn)

洴澼(píng pì)|絖(kuàng)|鬻(yù)

(2)通假字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龟,同“皲”,皮肤冻裂)

世世以洴澼絖为事(絖,同“纩”,丝绵絮)

(3)一词多义

五石之瓠有哪些处世观点(选择性必修上知识梳理五石之瓠)(1)

(4)词类活用

形容词的活用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形容词作名词,大的东西)

名词的活用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名词作动词,种植)

吴王使之将(名词作动词,统率部队)

(5)特殊句式

省略句

以说吴王(即“以之说吴王”)

与越人水战(即“吴军与越人水战”)

倒装句

请买其方百金[状语后置,即“请(以)百金买其方”]

判断句

则所用之异也(“……也”表判断)

2.图文导航

五石之瓠有哪些处世观点(选择性必修上知识梳理五石之瓠)(2)

3.主旨点睛

本文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五石之瓠”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五石之瓠”的独特价值。本文运用寓意深刻的故事,表现出庄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4.重点难点

重点

(1)请简要分析惠子和庄子在文中的形象特点。

庄子在文中是放旷豁达、无欲无求、顺其自然,不凝滞于物的形象;惠子则是内心受到世俗经验的束缚,拘泥于成见,因而见识不够通达的形象。

(2)惠子和庄子在对话时,各自引用了“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分别有什么用意?

惠子用“五石之瓠”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难点

本文中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人们要更善于去发现这个事物的最大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

五、阅读指导

层次解读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惠子的困惑:五石之瓠大而无用

第二部分:运用言说理:宋人——不免于洴澼絖;客——裂地而封之。(所用之异)

第三部分:得出结论:大樽浮江湖——超出常规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