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表示“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文言文虚词四种用法?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言文虚词四种用法(文言文虚词于用法汇总)

文言文虚词四种用法

"于”表示“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阿房宫赋》

其势弱于秦——《六国论》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于”表示引出对象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指南录后序》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滕王阁序》

“于”表示“在”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

寄蜉蝣于天地——《赤壁赋》

托遗响于悲风——《赤壁赋》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南录后序》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指南录后序》

将藏之于家——《指南录后序》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五人墓碑记》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五人墓碑记》

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五人墓碑记》

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五人墓碑记》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五人墓碑记》

以老于户牖之下——《五人墓碑记》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设九宾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

会于西河外渑池——《廉颇蔺相如列传》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樊哙覆其盾于地——《鸿门宴》

龟玉毁于椟中——《季氏将伐颛臾》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季氏将伐颛臾》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项脊轩志》

然余居于此——《项脊轩志》

鸡栖于庭——《项脊轩志》

尝居于此——《项脊轩志》

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游于江潭——《渔父》

教以慎于接物——《报任安书》

定计于鲜也——《报任安书》

幽于圜墙之中——《报任安书》

拘于羑里——《报任安书》

受械于陈——《报任安书》

囚于请室——《报任安书》

灌夫受辱于居室——《报任安书》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报任安书》

幽于粪土——《报任安书》

而文采不表于后世——《报任安书》

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报任安书》

近自托于无能之辞——《报任安书》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逍遥游》

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彼其于是,未数数然也。——《逍遥游》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兰亭集序》

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滕王阁序》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滕王阁序》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滕王阁序》

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滕王阁序》

奉晨昏于万里——《滕王阁序》

幸承恩于伟饯——《滕王阁序》

“于”表示被动

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高爵显位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圣人不凝滞于物——《渔父》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报任安书》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季氏将伐颛臾》

具于五刑——《报任安书》

“于”表示“因为”——“于是”

于是王召见——《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鸿门宴》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秋水》

“于”表示“和”

赵尝五战于秦——《六国论》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季氏将伐颛臾》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寡人之于国也》

室西连于中闺——《项脊轩志》

其制稍异于前——《项脊轩志》

“于”表示“向”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

学于余——《师说》

将请罪于君,君不许;

请罪于母,母不许;

请罪于先人之墓——《指南录后序》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五人墓碑记》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五人墓碑记》

“于”表示“到”

辇来于秦——《阿房宫赋》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寡人之于国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逍遥游》

终期于尽——《兰亭集序》

“至于”——到了……的境地

至于颠覆——《六国论》

至于今——《五人墓碑记》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秋水》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秋水》

至于成立——《陈情表》

何故至于斯——《渔父》

至于鞭箠之间——《报任安书》

下至于兹——《报任安书》

“于”表示“对于” 话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于俗不信——《报任安书》

彼于致福者,为数数然也——《逍遥游》

暂得于己——《兰亭集序》

“于”表示“对” 名词/人/方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烛之武退秦师》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陈情表》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

当其欣于所遇——《兰亭集序》

亦将有感于斯文——《兰亭集序》

齐人勿附于秦——《六国论》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鸿门宴》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鸿门宴》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于”表示“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游于是乎始——《始得西山宴游记》

日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虎兕出于柙——《季氏将伐颛臾》

从王于师——《指南录后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