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了周迅、赵雅芝、惠英红三大影后主演的剧《不完美的她》中,看到了这样虐心的一幕:

为了和妈妈穆静有更多独处的时光的小莲生,不愿意回家,牵着妈妈的手来到了一个废弃很久的游乐场。

可是妈妈不喜欢这个地方,为了哄妈妈开心,莲生用自己平日里攒下的零花钱,给妈妈买了她最喜欢的零食,还送给妈妈自己亲手用海螺做的手链。

可是妈妈还是冷冰冰地对她说:“回家吧莲生”。

当莲生和妈妈商量,今天她们可不可以晚一点再回去时,妈妈却直接塞了50元钱给莲生,留下孤独的她,然后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看着妈妈背影的莲生,失望到了极点,伤心地哭了起来。可是,她的哭泣却和常人不一样,完全没有任何声音,仿佛自动开启了静音模式。

孩子你有多努力就有多与众不同(孩子努力讨好你的样子)(1)

她不想自己的哭声,使得妈妈回头,引起妈妈难过。

莲生知道,此时的妈妈更想要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快乐,自己该成全她,所以要克制自己对母爱渴求的欲望。

失去爸爸,又几乎失去妈妈的小莲生,不仅要学会独自面对与妈妈同居男友相处的恐惧和各种折磨,还要尽力地克制自己,逼迫自己成熟起来,小心翼翼地去讨好大人们

她那些与自己年龄完全不相符的懂事和成熟,看着真让人心疼。

孩子乖巧懂事,是每一位父母的愿望,但孩子明明在一个活泼童真的年龄太过于“懂事’,咱们需要知道懂事的孩子在“成熟”的外壳下,往往裹着一颗脆弱的心。

没有天生懂事的孩子,只有觉得自己不被爱而努力讨好的孩子。

孩子你有多努力就有多与众不同(孩子努力讨好你的样子)(2)

01

印象深刻的是原生家庭那节直播课后有位蜜粉给我留言:

她说,从小为了得到父母对自己的肯定和认可,她拼命努力地学习,拿到重点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她非常兴奋,以为父母会和自己一样开心,会为自己感到骄傲。结果,父母看了一眼通知书,什么都没说,就出门打麻将了。

大学时,她勤工俭学,将赚来的钱买了礼物给父母,以为这样就能讨父母的欢心,结果发现父母不仅不高兴,还对她买的礼物各种挑三拣四,吹毛求疵。

毕业后,她找了一份很不错的工作,月薪6千元,每个月拿到工资时,她只留下租房、吃饭的2千元,剩下的全部寄回家。她觉这下父母总该对自己满意了吧,没想到打电话回家,她的父母说那个邻居谁谁的儿子月薪一万,他们要在市里卖房子了,问她什么时候能给父母买房,接着又数落她年龄大了,

如果不抓紧时间找对象,就没人要了,还说有一份工作有什么用,女孩子还是要赶紧嫁人比较好。挂了电话之后,过往的种种在她脑海中像一幕幕电影那样放映着,她痛苦万分,躺在床上痛哭流涕,以至于一整天都下不了床。

她一直活在“要讨好父母,让父母对自己满意,让父母肯定自己”的咒诅里或者恶性循环里,以至于她一直都快乐不起来。

为什么她的父母总是总是对她不满意呢?

因为这样的父母内在非常的匮乏, 他们也没有得到过自己父母的认可和称赞,他们也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自我,他们的一生没有真正为自己活过,也没有活出过自己。

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她的父母也有这样的父母:永远觉得他们不够好,永远挑剔、批评、打击他们。他们没有得到过父母的肯定和赞扬,所以,他们没法给孩子自己缺乏的东西。

02

讨好大人的孩子,内心世界是怎样的?

曾经有句话特别流行:你这么懂事,一定是没人爱吧!说的就是乖巧懂事又听话的孩子。这样孩子看似让人羡慕,其实内心一点都不快乐。而且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的人:非常害怕与被人起冲突;非常害怕让别人不高兴;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不懂得重视自己的感受,不懂得如何合理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不是因为他们情商高或者包容懂事,而是习惯性地牺牲自己的感受和诉求,去迎合他人,即使心里已经很不高兴了,也不懂得表现出来。

讨好的孩子内在潜意识中是恐惧的,愤怒的,压抑的,委屈的。因为要讨好,他们压抑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却往往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因为每一个人都不会尊重一个跪在地上的人,认为这是你应该做的,你付出了却得不到相应的反馈和回报。

孩子你有多努力就有多与众不同(孩子努力讨好你的样子)(3)

我们这一代人,几乎都是听着这两个词长大的。Ms.懂本人,其实从小就深深的受到这两个词的束缚。那时候,我是所有人眼中的“乖孩子”,因为我“体谅父母、懂事、从不乱要东西”。

纵然现在年过30,仍然忘不了我10岁的时候,奶奶带我出去玩。

路过路边的糖果摊,奶奶指着说:“想要吗?”

我摇摇头说,“不想要。”

奶奶满意了,说:“这孩子最乖。从来不乱要东西。”

从心底来讲,小小的我,其实是想吃那色彩缤纷、酸甜可口的糖果的。

只是,“懂事”和“乖”,是那个年代对小孩子的最高赞誉。我从心里模模糊糊知道,我“乖”就会让大人高兴。

于是,敏感的我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压抑到了一边,努力做出那个“乖”的模样让自己讨人喜欢。

工作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买得起许多昂贵的东西,但我发现自己仍然习惯性地放弃享乐,好像内心深处有个声音在提醒我:自己不配、不应该得到美好的东西。

我用了很久的时间来纠正和鼓励自己,才慢慢地重新开始正视自己的渴望,学会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03

“孩子,你不需要讨好我。”

“孩子,你不需要讨好我。”这应该成为每位父母内心的声音。

假如孩子需要不停地去索求父母的爱,想去确认父母是不是爱自己,这意味着这个家“病”了。

也许是爱的流通渠道已经堵住了。

孩子觉得父母不爱自己,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可怕的事。他们会想方设法地去想办法,甚至去讨好自己的父母。

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几乎所有观影人都会为松子的遭遇唏嘘不已。到底是什么样原因,让她一直去讨好其他人,牺牲自己?即便会搭上命,也要去追逐别人给予自己的那点点爱,哪怕那只是一点点爱的微弱之光。

她所有的悲剧的起点就来自原生家庭,特别是她以为从没有爱自己只爱妹妹的父亲。

你肯定会记得松子朝父亲做鬼脸的一幕。

孩子你有多努力就有多与众不同(孩子努力讨好你的样子)(4)

因为松子的妹妹从小就体弱多病,所以,父亲将更多的关注和关怀给予了妹妹。这样让松子以为父亲并不爱自己。有一次难得的机会,父亲带松子去了游乐场,而那次她做了一次鬼脸,没想到父亲竟然朝自己笑了。

所以他就一直朝父亲做鬼脸,希望能博父亲一笑,但是后面却再也没见父亲笑。

其实他的父亲也是爱她的,只是小女儿的病让他根本开心不起来。这样就让松子产生了误会。可是没有人告诉她,父亲为何会这样。

她一直去讨好父亲,学的专业和后来选择的工作,都是为了满足父亲的心愿。一直以来,她都没有为自己考虑。而后来的人生悲惨遭遇,都跟她讨好型的人格有关。

面对孩子的未来,我们应该期待孩子变成他自己的样子,而不是变成父母期待的样子。

不需要孩子压抑自己而去满足父母,讨好父母。

其实,每个孩子都渴求得到父母“唯一的”爱。在这一点上,他们很霸道,是不允许被分享的。

如果父母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偏爱了任何一方,就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

特别是那个觉得自己没有“赢得”父母爱的孩子,反而会想方设法地去讨好父母,希望重新获得父母对自己的爱。

他们会变得特别“懂事”,或者特别“叛逆”来表现自己。

孩子你有多努力就有多与众不同(孩子努力讨好你的样子)(5)

在多子女的家庭,父母更要关注孩子的内心。那些兄弟姐妹多的家庭,最懂事的孩子,内心都很苦。他们扛着很多的压力,小心翼翼的,不想去惹事,所以宁愿委屈自己。甚至连哭都不敢大声,只能压抑着声音哭泣。

04

要浇灌这朵生命之花,需要父母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著名亲子专家林文采博士发现:无条件的爱,就是在特别不容易做到的事情上,做到接纳孩子。

1.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你可以指出不认可他的行为,重要的是接纳他这个人,不因为做错这件事而给他这个人负面评价。

2.孩子没有达到你的期待时,接纳他一时还做不到的这个事实。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不要试图去将孩子打造成自己心中理想的样子。

3.孩子做事情失败时,他的确努力过了,不要对他进行负面评价,而是肯定他的努力。

4.孩子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看见他的情绪,告诉他:我看到你生气了。你要接纳这个生气的孩子,与他共情。

孩子你有多努力就有多与众不同(孩子努力讨好你的样子)(6)

心理研究表明,每一个孩子在童年期,都需要从父母身上确认一件事,那就是:无论怎样,你都会爱我。

我爱你,不是因为你做对了什么,更不是因为你为我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你是你,无论哪一面,都是最真实的你。

这份爱就像阳光,永远种在孩子的心中,让他无惧黑暗,大胆向前。

好好拥抱你的孩子吧,接纳他、看见他、深爱他,还要告诉他:如果这世间,有一个人值得你去用力讨好,那就是你自己。

孩子你有多努力就有多与众不同(孩子努力讨好你的样子)(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