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与寺有何区别 寺和庙(1)

现如今,依然有相当数量的人,会选择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去寺庙烧香拜佛,为家人和亲朋好友祈福,谋个好彩头。

国内众多大寺庙也因此香火不断,人们习惯性地称这类佛教胜地为“寺庙”,但实际上,“寺”与“庙”不是一回事,也并不完全因为佛教的传入才有的寺与庙。

这其中的历史知识,身为炎黄子孙,更应该要有所了解。

“寺”含义的变化

“寺”在古代专指皇帝的行政机构,古代汉语中“寺”有“持续、相续”的意思,统治者希望这些行政机构能持久延续下去,永久性地为国造福。

也因此,早期的寺字并没有如今佛寺的意思,据《汉书》记载:凡府庭所在皆謂之寺,寺、嗣也。

庙与寺有何区别 寺和庙(2)

即衙门,公堂所在的地方都称为寺,其中亦有将衙门公堂等的权力与职务传承下去的含义。

西汉时期,三公九卿中,“九卿”的官署称为“寺”,“三公”的官署称为“府”,因此也被并称为“三府九寺”。

行使行政职务的“寺”,在今日的各类影视作品中,也有一定的存在感,比如大理寺、鸿胪寺等。

对比现在,大理寺相当于国家最高法院,掌管刑法,审核刑狱案件;鸿胪寺则相当于国家外交部,掌理接待外宾,外加负责凶丧仪庆等事宜。

此外中国第一座佛寺便与这鸿胪寺有渊源:在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时,鸿胪寺接待了不少来自天竺的僧人。

为显示大汉的风度和保护重要的佛经,皇帝下令在鸿胪寺附近新建一座官邸,由于僧人们曾在鸿胪寺暂居,这座全新的官邸也被名为“寺”,以表示对僧人的尊重。

庙与寺有何区别 寺和庙(3)

又因为那些珍贵的佛经由一匹白马驮着,此寺从此冠名为“白马寺”。

经此一举,为彰显佛法的特殊,“寺”逐渐变为和尚僧人传扬佛教的场所。

尤其在隋唐之后,因为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急需心灵慰藉,信佛人数倍增,类似的佛寺数量也急速增加。

由于历代王朝重视,认为佛教思想有利于国家统治,且对民众有教化作用,因此中国的皇帝把教授佛法并且供僧团居住、学习、修行的场所称为“寺”。

就是希望这个场所能够永久地存在下去。所以寺是办事的机关,教育的机构。历史上的佛寺,有类似现今大学的作用,其目的是普及教育。

佛寺里面有藏经楼,里面不单单收集了佛教经典,连同儒家道家的经典也一并收藏。如此一来,藏经楼也相当于现代的公共图书馆。

古代很多读书人,都曾长时间在寺院里挂单读书。除此之外,寺院里定期有佛法讲座,当地的老百姓都可前往,这也起到普及佛法的作用,是大众共同修行的场所。

庙与寺有何区别 寺和庙(4)

这无疑扩大了佛教的影响力。“寺”的官署称谓概念在人们心中逐渐淡化,转而作为佛教建筑的概念加深了。

“庙”的单独释义

相比于“寺”,“庙”字也有它独特的含义。不同于“寺”从官署称谓到佛教建筑的转变,“庙”字的基本含义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历史也更加悠久。

早在周代便有了关于“庙”的记载,例如《周礼·祭仆》中“复于小庙”(始祖曰大庙)、《礼记·明堂位》中“太庙,天子明堂”等等.....

在庙里面,基本上都会供着一位特定的神灵。因为古人在最开始的时候,就是把庙作为供奉和祭祀祖宗的这么一个场所。

同时,由于“庙”字属于会意字,由“廟”字简化而来,它的部首组成对研究其内涵有很大帮助。

庙与寺有何区别 寺和庙(5)

“庙”字,从“广”,“广”的古文字形像房屋,繁体从“朝”,“朝”有朝廷之意,因此有帝王接受朝拜之地的意思。

简体从“由”,“由”有事情原由,根源之意,表示祖宗是家族根源,因此有祭祖之地的意思。

此外,供奉历史上德高望重的贤达之地,也可以被称为庙,如孔庙。

再到后来,有了一定地位的人,他还可以建家庙,比如说皇帝家的祖庙,就叫做“太庙”。

在日本甚至有猪庙。在日本京都的护王神社里,随处可见的装饰品,无一不是猪的形象。

但其实,这座神社所供奉的并非猪这种生物本身,而是日本奈良时代、平安时代(相当于中国晚唐时期)的名臣和气清麻吕。

传说和气清麻吕在流放途中,惨遭人寻仇追杀,危急时刻,竟突然有三百头野猪相救,从此野猪被奉为其家族图腾,后来甚至专门建成庙宇。

庙与寺有何区别 寺和庙(6)

这与中国朝拜历史名人,并尊以一庙宇来供奉的现象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汉代以后,庙多为祭鬼神之地,而佛寺是办理佛陀教育的机构,用以传播佛教,二者实际大不相同。

有人总结说,寺和庙的这个区别,就一句话:和尚为寺,鬼神为庙。虽然不完全正确,但是也基本讲明白了寺和庙的区别。

那为何时至今日,人们却惯于将“寺”与“庙”说到一起呢?

现代生活中的寺与庙

即使许多人如今常把两者并称为寺庙,有一大原因是因为每逢节日,尤其是新年之际,民间在烧香拜佛的同时,也会祭拜家里逝世的亲人以及祖先。

两项活动常常排在一起,这种现象潜移默化地使众人将寺与庙并称。

庙与寺有何区别 寺和庙(7)

与此同时,在朝拜日前后,不少人依靠人流在受到朝拜的庙宇附近做起小生意。

例如卖小吃、祭祀用品,以及土产百货,再后来又增加了卖艺的杂耍节目,将在场的氛围推上了高潮,这就是“庙会”。

不难发现,庙会活动有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活力,丰富了民众的生活,但寺庙与庙会间的联系加深,其中因为利益关系而产生的连锁反应,与寺庙朝拜的意义本末倒置。

过度鼓吹交香火钱并从中获益的事儿屡见不鲜。

比如有些人剃个光头披上僧衣,双手合十,学着佛像的慈悲半垂眼,嘴上念叨“阿弥陀佛”,内心却是除了捞钱享乐别无他想。白天念佛抄经,晚上上便拿着香火钱挥霍无度。

不仅参加商业活动,参加美容院开业,他还注册实体公司。这也正常,寺庙已然成了财大气粗的代名词了。

庙与寺有何区别 寺和庙(8)

现代人有几人能正在去寺中学习经典,除了拍照捐点香火钱希望收到保佑,连寺从何来,庙来何故都不愿意了解,实在令人悲叹。

结语:

“寺”与“庙”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能发展到现在,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其实也侧面说明其满足了人们大部分的精神追求,不论是曾经外来的佛教还是本土滋生的文化,最终都与传统生活习俗和文化紧密相连,成就出今日的寺庙场所。

庙与寺有何区别 寺和庙(9)

纵使这其中的某些部分对比从前,有些本末倒置,也依旧熄灭不了国人前往寺庙参拜的内核——对现实生活的美好愿景、对亲人的思念等。

身为炎黄子孙,应该对寺与庙有清晰的了解与认知,并积极传播寺庙文化,扩大其积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