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晚清重臣,他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曾国藩为世人所知的最大的功绩有两个:

一是创立湘军,剿灭太平军,把满清王朝从死亡线拉回来;二是发起洋务运动,发展了第一批留学生,推动晚清最重要的改革。

其实曾国藩还有更重要的一项贡献,就是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像晚清四大名臣中左宗棠,李鸿章都是曾国藩一手提拔,李鸿章更是终生以作为曾国藩的学生为荣。


曾国藩做人的智慧和格局(曾国藩的成功之道)(1)


本文列举三位对曾国藩影响较大的人物,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的为人之道。


一、“曾胡”传说

在湘军和太平军的作战过程中,胡林翼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物 。

胡林翼在剿灭太平军过程中居功至伟,曾国藩和胡林翼并称“曾胡”,林翼的才能绝不在曾国藩之下。不过可惜因年早逝,加之胡林翼本身比较低调,留下的资料比较少,所以历史的知名度不高。


曾国藩比胡林翼大一岁,两人都是湖南人, 并同属长沙府 。

胡林翼出身优越,父亲是探花出身,岳父是两江总督,加之胡林翼才华出众,年轻时行为放荡不羁。

因此两人,早年虽然同在京为官,但两人因出身,门第、做事风格不同,交集很少。


后胡林翼去广西地方任职,咸丰三年(1853)底,太平军在两湖活动频繁,胡林翼带领在广西所招募的六百兵勇, 奔赴两湖。

此时曾国藩湘军基本训练完成,他派人给胡林翼送来了大批军用物资和两千两白银,同时又上奏朝廷,推荐胡林翼之才可以大用,称胡林翼是“才大心细,为军中万不可少之员”。 曾国藩这种 雪中送炭的举动, 令胡林翼感激不已。


不久曾国藩大军围攻九江,奏调朝廷胡林翼前来帮忙,从此胡林翼成为曾国藩的直接部下。在进攻九江的几次战役中,胡林翼与曾国藩 配合默契,屡立战功。

再后来,太平军攻占湖北,武汉再度告急,胡林翼欲回援武汉。虽然曾国藩此时仍然需要胡林翼,但曾国藩还是本着“欲立立人,欲达达人”宗旨,大力支持胡林翼西上,以助他成就功名。


胡林翼手中嫡系部队不过是从贵州带来的六百兵勇,曾国藩为了保证他回援成功,从本就兵力不足的江西,拨出石清吉部与王国才部数千精兵交给胡林翼, 组建了 一支六千人的队伍。这六千精兵,成了胡林翼起家的重要资本。

咸丰五年(1855)三月, 原湖北巡抚陶恩培城破自杀,朝廷任命胡林翼为湖北巡抚,成了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

胡林翼高兴之余,又有些头疼,因为武汉已经被太平军占领,只有尽快拿下武汉,他才能在湖北立足。 因此兵力不足的胡林翼,向曾国藩请求援兵,并且希望曾国藩派出湘军最有名的战将罗泽南。


此时的曾国藩正困于九江城下,进退不得。胡林翼的请求,令曾国藩很为难,不派出罗泽南,武汉可能一时难以攻下;如果放走罗泽南,曾国藩自身安危难保。

一番犹豫之后,曾国藩不顾身边参谋、好友的反对,毅然决定派出罗泽南支援胡林翼。不仅如此,曾国藩还从其他军队中调出精锐,编入罗军,以增强其实力。

胡林翼得到支援,如虎添翼,依靠这支精锐,胡林翼夺武汉、取九江、谋安徽,屡建大功 。

曾国藩关键时刻的自我牺牲,是曾胡一生交往中的一个关键点,胡林翼甚为感激。

后来,曾国藩 九江情势危急,曾国藩几次差点自杀,曾国藩弟弟曾国华向胡林翼求救。

胡林翼在武汉仍然是危急重重的情况下,胡林翼还是慷慨拨出四千军队。交给曾国华统领,开赴江西,这四千人都是身经百战的精锐, 曾国华率领这些湘军将士,先后攻陷咸宁、蒲圻、崇阳、通城、新昌、上高等地,打通了江西与两湖的通道,大大缓解曾国藩的困境。


”曾胡“就是这样不断的相互支持,相互成就,建立诸多战功,也成就了一段佳话。


曾国藩做人的智慧和格局(曾国藩的成功之道)(2)


二、培养"接班人"李鸿章

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 曾在曾国藩门下学习文章,李鸿章文笔出色, 颇得曾国藩欣赏。曾国藩发现这个年轻人聪明有胆识,进取心极强,认为李鸿章将来必有成大器。

李鸿章功名心极强, 太平军兴,安徽沦陷,他以翰林身份回到家乡办理团练,希望以军功迅速获得升迁。 然而真正接触军事之后,李鸿章才发现打仗不像他想象的那么容易,几年下来没有进展,后于咸丰八年(1858)投奔曾国藩大营。

曾国藩对李鸿章甚为器重,大力培养。

李鸿章到来后不久,曾国藩就 让他随同曾国荃率军自抚州进兵景德镇,让他仔细观察学习军营管理,战场应变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曾国藩不仅仅在做事能力方面大力培养李鸿章,对于其行为习惯也全面要求,尽力纠正 。

李鸿章爱睡懒觉,曾国藩让他养成了每日早起的习惯;

李鸿章平时好说谎吹牛 , 曾国藩要求沉稳有信;

李鸿章心思太灵,遇事容易动摇,曾国藩经常对他讲“挺”经,教导他遇到困难要挺得住。

李鸿章 曾回忆说:“我老师实在厉害,从前我在他大营中,从他办事,他每天一早起来,六点钟就吃早饭,我贪睡总赶不上,他偏要等我一同上桌,我没法只得勉强赶起,胡乱盥洗,朦朣前去过卯,真受不了。迨日久勉强惯了,习以为常,也渐觉不甚吃苦。所以我后来自己办事,亦能起早,才知道受益不尽,这都是我老师造就出来的。”


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 进攻上海, 曾国藩派李鸿章前往上海救援,同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创建淮军。这件事对李鸿章的发展至关重要,李鸿章迅速征召淮北一带旧有团练。


同治元年(1862)灯节刚过,首批淮勇就抵达了安庆。 曾国藩利用一切时间,详细教导李鸿章如何行军,如何扎营,如何挖壕,如何待敌,亲手为淮军制定营制营规。 他亲自召见分营将领,一一加以考察。曾国藩还从湘军中调拨成熟得力的队伍八营,供李鸿章使用,提高淮军的战斗力, 这样在淮军初创之时的十三营中,湘军班底实际占了主要成分。

由于曾国藩的大力推荐, 清廷就正式任命李鸿章署理江苏巡抚。 六月中旬,淮军在上海虹桥等地与太平军展开激战,连战皆捷,解了上海之围, 确立了淮军的声名与地位 ,奠定了李鸿章在上海牢不可动的地位 ,李鸿章终于在江苏扎下根来。

在曾国藩的指导下,李鸿章很快掌握了与洋人打交道的方法, 购买了大量西方先进武器, 向西人学习西洋近代军队的操练方法和作战技术,淮军在短时期内, 战斗力在曾国藩麾下诸部中跃居第一。

后来曾国荃围攻南京城,久攻不下, 后朝廷等得着急,命令李鸿章所部淮军带“开花大炮”会攻天京。

但从李鸿章为曾国藩兄弟考虑,为保证曾国荃获得这一“首功”,李鸿章决定还是袖手静观。因此他想尽办法拖延会攻金陵时间。

朝廷多次下旨催促, 李鸿章一开始装病 ; 接着又提出部队需休整两月,才能继续作战;最后又建议出兵湖州,以切断太平军退路。

总之,李鸿章想尽办法一拖再拖。

最终使曾国荃如愿以偿,独力攻占南京,建立大功,曾国藩对此深为感激。

师徒二人,两人合作无间,投桃报李,相互成就,并能善始善终,实属难得。

最终,李鸿章继续曾国藩未完成的使命,发展洋务运动 ,和外国斡旋,成为朝廷重臣,独自支撑了大清的江山几十年。


曾国藩做人的智慧和格局(曾国藩的成功之道)(3)


三、曾国藩与左宗棠恩怨


提起曾国藩,就不得不提起晚清另一位名臣——左宗棠。

曾国藩与左宗棠渊源也很深,他们也是湖南老乡,年龄只差一岁。

左宗棠自幼聪明,才华出众,可惜在科举考试中却不顺利,因此无法以正常方式进入仕途。

咸丰二年(1852)底, 左宗棠在湖南巡抚张亮基府下当幕友,左宗棠以师爷身份,给曾国藩帮了很多忙。

咸丰九年(1859),左宗棠因个性张扬,得罪了朝廷命官樊燮,朝廷降罪下来,左宗棠随时可能丢了性命。

曾国藩知道后,多方打点,全力营救, 在众多朋友的的帮助下,左宗棠最终逃过一劫。

左宗棠脱身以后,来到曾国藩大营,成为曾国藩的幕僚,曾国藩派左宗棠回到湖南募勇,募成楚军五千人,屡立战功。


咸丰十一年(1861),朝廷命曾国藩督办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事后,曾国藩决定将浙江军务全盘交给左宗棠,让他从此独当一面。


不久在曾国藩的建议下,朝廷任命左宗棠为浙江巡抚,从此,举人出身的左宗棠正式步入大员系列。同治二年(1863)三月,清廷更提拔左宗棠为闽浙总督。


可以说左宗棠的一生事业,要归于曾国藩的大力提拔,但后来两人关系却开始交恶。


曾国藩 攻下南京之后, 曾国藩的战报中,因为曾国荃的疏忽,遗漏了洪秀全儿子”幼天王“逃跑的信息。左宗棠发现后,没有和曾国藩打招呼,一纸奏折揭发了曾国藩谎报军情。左宗棠在奏章中,夸大幼天王的影响力, 贬损曾氏兄弟的战功,皇帝大怒,问责曾氏兄弟。

曾国藩和左宗棠两人的关系也因此迅速恶化。

为什么左宗棠会有这样的行为?

这还要从左宗棠的性格和经历说起,左宗棠自幼就自命不凡,认为自己是天纵之才,以为自己肯定能早早科名发达,不料连年落第,因此对于那些高中科甲之人,下意识中一直有一股莫名的敌意。

曾国藩可谓一帆风顺,中进士,点翰林,很快做到侍郎。

而左宗棠才华横溢,却进身无门,只好充当幕僚, 因此心里一直不平衡。

左宗棠自视甚高,对曾国藩的评价 一直不高。 虽然曾国藩创建湘军,在两湖接连取胜,战绩不俗,身为幕僚的左宗棠却仍然看不起曾国藩。

两人交恶之后,左宗棠到处说曾国藩的坏话。

但曾国藩对此却宽厚处之,左宗棠的恶评当然或多或少会传入曾国藩的耳朵,曾国藩却没有过任何反驳或者辩白,对左宗棠仍然一如既往地推重。曾国藩从来没有公开说过左宗棠一句坏话,私下里也不怎么对人谈论他与左宗棠的是非长短,真的做到了“相忘于江湖”。


同治五年(1866),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 负责西征,左宗棠认为是自己建立大功的机会,因此十分看重这次出兵。

平定太平天国,他只是曾国藩的配角,这次西征他却成了主角,是证明自己的好机会。

而决定西征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两江地区是筹饷的关键区域。

因此当曾国藩 回任两江两江总督后,左宗棠的第一反应是,曾国藩一定会趁机报复,破坏他成就大功的机会 。

然而,很快左宗棠就发现自己判断错了。

随后,曾国藩分内的那份军饷就源源不断,稳定而可靠地输送而来,不但足额而且及时,这让左宗棠大为意外。

同时曾国藩又将最得意的部下刘松山交给左宗棠使用,刘松山屡立巨功,对左宗棠帮助极大。

最后曾国藩的行为,感动了左宗棠,左宗棠第一次对曾国藩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敬重和钦佩。


曾国藩胸怀宽广,为人厚道,在对待左宗棠上,算是做到了“以德报怨”,令人钦佩。


曾国藩做人的智慧和格局(曾国藩的成功之道)(4)


小结

曾国藩的成功之道一个关键就是: 己欲立,先立人;己欲达,先达人。

曾国藩爱才如命,尊重他们的才能, 帮助他们,给他人发展的机会。

正因为曾国藩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和国家栋梁,曾国藩也因此成就了自我。

可以说,曾国藩一生功业, 关键在于是善于集聚并培养优秀的人才,像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刘铭传,鲍超等等。

曾国藩的幕僚出幕后官至出使大臣5人,军机大臣2人,尚书2人,大学士2人,侍郎3人,北洋大臣1人,总理衙门大臣1人,总督16人,出任总督30人次,巡抚28人,出任巡抚50人次。

此外,还有布政使、按察使、提督、副将、道员、知府、知县数量众多,最不济也有候补、候选、记名之类。

现代社会社会协作紧密,一个人的能量大小,取决于人际关系网络的大小和强弱,人际关系网决定了你的信息,资源,能力。

因此,一个人要获得成就,关键在于能够获得更多的人的支持。

曾国藩无疑构建了一张巨大且高质量的人际关系网,因此做起事来,才能左右逢源,如鱼得水、最终的以施展自己的抱负, 建立不世功业。


附:文章部分内容参考张宏杰《曾国藩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