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仅6岁的幼子,在皇太极身后脱颖而出,成为了大清皇位的继承人。皇太极共十一子,为何幸运降临到了福临的身上?顺治登基,究竟是谁在幕后操作?

•皇太极身后的皇位之争

皇太极死得突然,由于他生前未能指定皇位继承人,按旧制应由八王共举“贤 者”。宗室贵族,人人觊觎。于是,满洲贵族内部围绕帝位继承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 的斗争。

皇太极有11个儿子。肃亲王豪格为长子,当时34岁,为皇太极继妃所生。豪格早在 太祖、太宗时期就曾领兵南征北战,颇有战功,实力很强。其他皇子当时年龄都还小, 最大的也不过十六七岁,他们既没有战功,也没有地位,毫无竞争能力;另外,多尔衮 和其弟多铎,因战功卓著,封为睿亲王和豫亲王,其兄阿济格封为英亲王,极具竞争力 力。努尔哈赤死时,多尔衮因为年幼,母亲被逼殉葬,皇位为皇太极所得。现在皇太极 死了,他正当盛年,如以兄终弟即的方式人承大统,从情理上是可以说得过的。资历最 老大贝勒代善,因年老体弱,已没有继位之想,可他也有相当的实力。他在观望着, 谁继位对自己更有利,自己好坐收渔利。可以说,当时最有能力继承皇位的,就是豪格 和多尔衮。

皇太极和福临相似之处(皇太极共十一子)(1)

双方实力如何呢?皇太极曾亲自统率的正黄、镶黄两旗拥立豪格,豪格本人又统 正蓝旗,在满洲八旗中,他已拥有三旗的力量,索尼、鳌拜等大臣也支持他。多尔衮拥 有的力量是两面白旗,他还得到了多铎、阿济格的支持。双方势均力敌,为继承皇位各不 相让,和不可得,拼则两伤。在此情况下,福临又如何得到了皇位:是谁在幕后推波助 澜?

•多尔衮的意见

按照清太祖努尔哈赤规定的皇位继承《汗谕》,由满洲八旗贵族共议嗣君。时亲 王、郡王共有七人: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武英 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颖郡王阿达礼。

皇太极和福临相似之处(皇太极共十一子)(2)

有学者认为福临继位之议出自多尔衮,其主要依据是朝鲜《沈阳状启》或《沈馆 录》中的一段记载:

十四日,诸王皆会于大衙门。大王发言曰:“虎口,帝之长子,当承大统云。”则 虎口曰:“福少德薄,非所堪当! ”固辞退去。定策之议,未及归一。帝之手下将领之 辈,佩剑而前,曰:“吾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 死从帝于地下而已。”大王曰:“吾以帝兄,常时朝政,老不预知,何可参于此议乎? ” 即起去。八王亦随而去。十王默无一言。九王应之曰:“汝等之言是矣。虎口王既让退, 无继统之意,当立帝之第三(应作九)子。而年岁幼稚,八高山军兵,吾与右真王,分 掌其半,左右辅政,年长之后,当即归政。誓天而罢云。

上述文字,时间记为癸未年(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即大衙门秘密会议后的第 十二天。文中的“大王”为礼亲王代善,“虎口”为肃亲王豪格,“八王”为英郡王阿 济格,“九王”为睿亲王多尔衮,“十王”为豫郡王多铎,“右真王”为郑亲王济尔哈

在上述引文中,有两句重要的话,不应该被忽视。这就是“九王应之曰”和“汝等 之言是”十个字。在整段文字中,“九王应之曰”——此前为议论,此后为结论;“汝 等之言是”——承上而启下,接前而转后。

但反对者却对其提出了三点疑问:

首先,“九王应之曰”,就是说在九王多尔衮发表当立帝之第九子福临以前,诸王 们有一番议论,而被《秘密状启》的作者,或出于重点在启报新君为谁而省略繁文,或 对当时秘议不甚了了而断简阙载。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其前都有一番争论。因是最高级 密集会议,外人不可得而知而详。这段记载,十分可贵,有所遗漏,不必苛责。

其次,“汝等之言是”,就是说在九王多尔衮发表当立帝之第九子福临以前,诸 王们有人提出立福临,故多尔衮才“应之” “是之”,否则何应之有、何言之是!上述 《秘密状启》,记于当时盛京。《秘密状启》记载疏略,“汝等之言”断简,于是给人 一种信息误导,似乎福临继位是由多尔衮提出的。睿亲王多尔衮权势倾朝,功劳归于 己,罪祸嫁于人。这样,多尔衮就把拥立福临的功劳归于自己。

最后,“九王应之曰”与“汝等之言是”,萧一山《清代通史》在转述上面引文 时,做了通俗节录:“睿亲王多尔衮曰:‘诸将之言是也。豪格既退让无续继意,则当 立帝之三子福临,若以为年稚,则吾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分掌其半,以左右辅政,年长之 后,再当归政。’因誓天而散,福临方六岁云。”这里虽省略“九王应之曰”,却将 “汝等之言是”诠释为“诸将之言是也”。

由上可见,福临继位之议出自多尔衮的直接史料未见一条,而所据之《沈阳状启》 言辞含糊,且存疑点。

•济尔哈朗的首倡

另有一种说法认为,拥立福临继承皇位之议首先出自郑亲王济尔哈朗,理由如下。

第一,四大亲王态度。当时最有影响的四位和硕亲王——礼亲王代善抱明哲保身态 度,以年老多病为由,不想卷进这场政治漩涡,肃亲王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角力,互不 相让,双方僵持,所以只有郑亲王济尔哈朗比较超脱而能起协调作用。郑亲王济尔哈朗 是努尔哈赤胞弟舒尔哈齐之子,在这场宫廷斗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一则,济 尔哈朗虽是舒尔哈齐之第六子,但自幼为伯父努尔哈赤养育宫中;二则,济尔哈朗小皇 太极七岁,两人情谊如同胞;三则,阿敏被夺旗后,济尔哈朗成为镶蓝旗的旗主贝勒; 四则,济尔哈朗屡经疆场,军功显赫;五则,济尔哈朗年四十五,序齿仅亚于代善,比 多尔衮年长十三岁;六则,济尔哈朗受清太宗信任依重,被封为和硕郑亲王;七则,济 尔哈朗既是多尔衮的兄长,又是豪格的叔辈,便于两方协调。八则,济尔哈朗表面憨厚 而内心机敏,在关键时刻提出重要政议。所以,郑亲王济尔哈朗在大衙门议商皇位继承 而陷于僵局之时,提出了一个折衷方案——让皇子福临继位。

其次,济尔哈朗辅政。郑亲王济尔哈朗因倡立福临继位之功,而得到担任辅政王的 政治回报。辅政亲王的政治地位,较和硕亲王更高一层。当时为何不由代善、豪格,而 由济尔哈朗辅政?

显然,代善在这场严重而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没有作出有利于胜利一方的贡献。 豪格则与多尔衮对立,如二人同时辅政,会出现两虎相争的局面。至于济尔哈朗之所以 为摄政王,主要原因是:他提出了福临继位这一折衷方案,侄子继统,皇叔摄政,理所 当然,众王接受。他私下曾表示拥立豪格,而为两黄旗王大臣所接纳。并且,他同代善 父子无恶,而为两红旗王大臣所认允。而且,他非帝统血胤,对多尔衮兄弟构不成政治 威胁,而为两白旗王大臣所接受。但是,济尔哈朗不久便被多尔衮撤其辅政王。这是多 尔衮对济尔哈朗不拥立自己而拥戴福临的一个政治报复,也是多尔衮独揽朝纲的一项举 措。

第三,睿亲王权衡利弊。睿亲王多尔衮在两黄、两红和两蓝六旗不支持的情势下, 若自己强行登极,只有两白旗支持,明显不占优势,还势必引起两白旗与两黄旗的火 并,其后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解决皇位继承难题的途径不外三条:一是强自为君,得 不到两红、两蓝旗的赞同,还会引发两黄旗的强烈反对;二是让豪格登极,自己既不甘 心,还怕遭到豪格报复;三是让年幼的皇子福临继位,而自己同济尔哈朗摄政,可收一 石三鸟之利——打击豪格,摄政掌权,避免内讧。显然,在上述三种解决办法中,以 第三种解决办法比较切实可行,两黄、两白、两红、两蓝各方都可以接受。睿亲王多尔 衮,能知时务,聪睿机智,权衡利弊后,才赞同立先帝第九子福临。

第四点证据,顺治帝的肯定。福临当时尚在冲龄,不了解继位政争内幕。后来逐渐 知道当年的故事。待多尔衮病死、自己亲政之后,即对皇叔济尔哈朗表彰其当年功绩, 赐予其金册金宝。《清世祖实录》顺治九年二月庚申记载:

我太祖武皇帝肇造鸿基,创业垂统,以贻子孙。太宗文皇帝继统,混一蒙古,平定 朝鲜,疆圉式廓,勋业日隆。及龙驭上宾,宗室众兄弟,乘国有丧,肆行作乱,窥窃大宝。 当时尔与两旗大臣,坚持一心,翊戴朕躬,以定国难。……睿王心怀不轨,以尔同摄朝 政,难以行私,不令辅政,无故罢为和硕亲王。及朕亲政后,知尔持心忠义,不改初志, 故锡以金册金宝,封为叔和硕郑亲王。

在此,顺治帝福临明确表明:济尔哈朗在诸王议立自己为帝时,有首议之功。福 临的这番话,说出了当时的内情。郑亲王之功,在拥立福临。顺治帝对其他的亲王、郡 王,在决定自己继位的功绩上,都没有进行过表彰,而只有对济尔哈朗表彰此事。这从 一个侧面证明济尔哈朗在大衙门诸王贝勒会议上有拥立福临继位的特殊功勋。

因此可以说,郑亲王济尔哈朗在大衙门诸王贝勒皇位继承会议上,鉴于豪格与多尔 衮争夺皇位陷于僵局,能从大局出发,平衡各旗利益,提出折衷方案,首议由福临继承 皇位,得到多尔衮的回应,也得到诸王贝勒公议。清太宗皇太极遗位争夺的结果,既不 是角立一方的肃亲王豪格,也不是角立另一方的睿亲王多尔衮,而是由第三者六岁的福 临继承。这个方案与结果,对礼亲王代善无利无弊,睿亲王多尔衮有利有弊,于肃亲王 豪格无利大弊,于郑亲王济尔哈朗则有利无弊。

所以,皇太极遗位由福临继承,得益最大的四个人是:福临、孝庄太后、济尔哈朗 和多尔衮。

•庄妃的推波助澜

另有一种说法,是顺治皇帝的生母庄妃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皇太极死后,庄妃在悲痛之余,已感到争夺皇位的剑拔弩张之势,听到磨刀霍霍之 声,她想,难道太祖、太宗创立的大清基业,就在这自相残杀中毁掉吗?

皇太极和福临相似之处(皇太极共十一子)(3)

庄妃知道迟早会有这场斗争的爆发,只是没想到会来得这样快、这样猛,她不能再 在沉默中等待了!在清宁宫的权力还没有完全丧失之前,她要运用这个权力,为自己的 命运去搏斗一番。她想到了福临,自己的命运要靠儿子来改变。她冷静了许多,一边客 观地分析着形势,一边精心筹划着计策。

经过几个昼夜仔细认真地思索,庄妃终于想好了一个折衷方案:她要把福临推上皇 位。推出福临,可以使双方白热化的矛盾降温,再说福临的背后,有忠于皇太极、忠于 后妃的两黄旗,还有科尔沁的支持。庄妃的性格、才智、勇敢促使她去进行一次冒险的 尝试。

这个冒险是以生命为赌注,如果福临在争位之中失败,势必会为成功之人所残杀, 庄妃自己,也会落得殊途同归的结局;但这个冒险又是值得的,自己身为先皇身边最宠 爱的妃子,又协助其处理政事,势必会引来一些人的不满与怀恨之心,不能成为太后, 只作为先帝遗孀,无权无势、无位无名,正给了这些居心叵测之人以可乘之机,性命难 免不保。两相权衡,还莫不如铤而走险、险中求生呢!幸运的是,这个以母子性命为代 价的赌局,庄妃笑到了最后。

庄妃决定之后,立即找皇后商量,她要靠皇后这棵大树的庇护。在向皇后分析了 目前的形势以后,皇后深感害怕:不管豪格还是多尔衮谁继位,都要发生一场血战,结 果都是不堪设想的。再三思量之下,她决定支持庄妃,让福临继位,以保住清宁宫的特 权,避免相互残杀的悲惨局面的出现。再然后,皇后和庄妃一起劝说豪格支持这个方 案。豪格虽然明白这个道理,却总觉得委屈。

豪格回到家中后,对侍候在身边的爱妻心灰意冷地道:“我德小福薄,不堪继位。 让皇九子继位还可以,如果让多尔衮继位,我决不允许。”

几乎与此同时,急不可耐的多尔衮在三官司庙召大臣索尼询问册立之事。索尼道: “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其他的我不知道。”

“必立其一? ”除豪格外,还会是哪个皇子呢?多尔衮在沉思。

代善年高望重,又有实力,争取他的支持很重要。说通豪格后,庄妃和皇后立即召来 大贝勒代善人宫,争取代善的支持。代善害怕豪格与多尔衮反目为仇,自相残杀。可当 皇后提出要立福临时,他沉默了。他想,如果立福临,庄妃不就听政了吗?大清国说什 么也不能掌握在一个女流手中!庄妃似乎看透了他的心思,诚恳地对代善道:“大贝勒 素以国事为重,请放心,福临继位后,我退居后宫,深居简出,决不参政。”代善终于 默认了。

抓住这个时机,庄妃决定面见多尔衮。当她来到睿亲王府时,多尔衮吃了一惊,庄 妃微微一笑,开门见山,单刀直人地道:“我来睿亲王府,是和你商议嗣君事宜的。论 功劳地位,你是有资格登大位的。但先帝有子,头一个豪格就不会甘心。先帝其他年长 的儿子,以及代善一支,都会反对你。到那时,国中岂不就大乱了吗? ”

“先皇在日,就有立我的说法。我整整等了 17年。”多尔衮无不愤慨地道。

庄妃为了平息多尔衮的火气,语气非常缓和,道理却十分中肯,只听她缓缓地道: “王爷要以国家为重。大清基业初定,宏图尚未成功,我怕兄弟反目,有愧两代先王。 清宁宫决意不会拥立肃亲王豪格。他虽然是太宗皇帝的长子,为人又忠厚直爽,但只知 其武,不知其文。今后大清要叩关而人,问鼎中原,这副担子他挑不起来。”多尔衮听 到后宫不再拥立豪格,松了一口气。

“我有一个主意,特来和王爷商量。”庄妃接着道。

庄妃以前虽然也见过,但没有现在这么近的距离,可谓咫尺之间看得这样从容,这 样清楚,多尔衮看她比自己妻子美丽多了。他对她有相当的好感,憋在心里的气也没有 了,道:“皇嫂说出来听听。”

庄妃见时机已到,忙道:“我儿福临,年方六岁,可以让他继承皇位,以王爷为摄 政王,全权负责军国大事。这样安排,诸王贝勒不好公开反对,而王爷又能控制实权。 国家不会发生内乱,王爷大权在握,也实同皇帝。不知王爷意下如何? ”

多尔衮见庄妃说得合乎情理,言语中不仅表现出对自己的关怀,更分配了自己的权 力。终于决定服从皇嫂的意见,不再争当皇帝,并表示全力协助其侄福临登上皇位。

经过五天五夜紧张激烈的明争暗斗,八月十四日,诸王贝勒大臣会议召开,讨论 嗣君问题。会议由大贝勒代善主持,他年长德高,理所当然。大臣索尼首先讲话,强调 必须立皇子。代善则进一步说明,应当立豪格。而豪格的讲话中则有些谦让,他说自己 “德小福薄,非所堪当”,中间退出会场。

这时,阿济格、多铎趁机提出让多尔衮继位。对此,两黄旗大臣坚持反对,甚至 佩剑向前,表示若不立帝子,宁愿跟从皇太极死于地下。而两白旗大臣又坚决反对立豪 格。双方剑拔弩张,弄不好会导致一起流血冲突。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多尔衮提议拥 立皇太极的第九子六岁的福临为帝,由他和济尔哈朗(努尔哈赤弟)共同辅政,等福 临长大后归政。这一折衷方案,立即得到会议主持者代善的支持,很快被会议通过成为 决议。这是一个解决择君危机的折衷方案,照顾了各方面的利益,维护了满洲贵族的团 结,以求人主中原。多尔衮与豪格的主动退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这种共同利益的 认识。

崇德八年( 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福临在沈阳继承帝位,第二年改元顺治,是为 清世祖。

几种说法各有理据,在究竟是谁把六岁的顺治托到帝位上去的这个未解之谜上,还 有很长的研究之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