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历史上流传的传说(转载津门八大家)(1)

在天津城东南贺家口以下的海河右岸,有一个名叫"土城"的村落,据说形成于17世纪上半叶的明代天启年间,因为当时官府正在这一带垦田,出现村落是很自然的事情。所谓"土城",多指版筑的围墙,像武清区河西务北运河西岸的土城村,即因此而得名。而刘家所住的土城,也不例外。

麻渣起业 海船发家

明代初年的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也就是建文年间或永乐初,安徽庐州府庐江县一户姓刘的人家,随燕王朱棣北上,来到了河间府静海县落户。

大约到了18世纪下半叶的清乾隆年间,刘姓全家又移居到了天津县南乡的土城村。最初,这家刘姓在土城以贩卖磨香油剩下的"麻渣"(芝麻渣子)为业,生意甚是兴旺。刘家手里有了积累,干脆自己开起了油坊。除了生产食用油外,剩下的芝麻渣子、花生米渣子、棉籽渣子等等竟远销到山东一带。于是又在山东的德州开设了油坊的支店。

由于买卖越做越大,刘家利用自家靠近海河的优越位置,开始养起了海船,除了经营关内外的粮食、豆类以外,兼营生熟铁的往来贩卖。后来,又在左近开起了钱庄、当铺以及其他的商号。由于京津一带是个缺粮地区,当时海禁刚刚解除,用海船贩运粮食,是个赚钱的行业,刘家做粮食买卖,赚钱顺手是很自然的事。那时候,一般人的观念是,有了钱便投资土地,认为这是最牢靠的基业。刘家也不例外,先后在天津县的南乡购置了58顷土地。因为买卖太忙,另雇用了庄头,代为收租管理。这样的大户,在当时的天津四乡是非常少有的,"土城刘家"名噪一时,因而跨入了天津地方富豪"八大家"的行列。

由商及文 由文及官

在重义轻利、重本轻末的中国传统社会里,商人再富有,由于没有社会地位,也不为人们所艳羡。所以清代中叶的天津大盐商,为重塑形象,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无不附庸风雅,形成了风靡一时的"盐商文化"。有些富商则干脆花钱买个一官半职的,在乡里招摇过市。当然也有第三条道路,这就是用自己的财力供子弟读书做官,将来有了功名,弄个一官半职的,上可光宗耀祖,下可封妻萌子,而且官借财势财助官威,刘家走的就是这第三条道路。

当年,刘家迁居土城的始祖--第一代为兄弟五人,后来就分为五大支,按长幼的次序称为"大号"至"五号",其中以刘家"二号"一支财富最为殷实,仅在土城的住房就有大小院落十四个,而且都是角门相通。所以就详尽说说这个"二号"。"二号"一支传到了第六代,有位四爷名叫刘恩鸿的,是1888年(光绪十四年)进入国子监的副贡,曾任四川会理州和剑州的知州,署理过四川兴文、梁山、安岳等县的知县,前后达20余年。刘家出的这些有功名者,职不过州县,官不过七品,虽都属于"芝麻官"一类,但在经济、文化都相对落后的天津四乡,也都属了不起的人物了,所以在《天津县新志》"荐绅"卷中均有记载。

天津历史上流传的传说(转载津门八大家)(2)

刘奎龄先生自画像

已知道的"二号"六代兄弟四人,包括刚才提到大排行四爷刘恩鸿、五爷刘恩林,以及九爷和十一爷。五爷刘恩林热心地方公益,是当地的士绅领袖,很受地方群众的拥戴。清末废庙兴学,由他出头将土城的大庙改为小学,这就是一直存在到今天的土城小学。但刘恩林与妻吴氏膝下无子,只有两个女儿;吴氏死后,五爷续娶,虽然生了一个男孩,但未成年而夭亡。于是九爷将他的独生子、七代的刘奎龄过继给五爷刘恩林为嗣,兼祧两房。五爷死后,刘奎龄并未回到亲生父母九爷房中,而是顶丧架灵,尽了嗣子之礼。刘奎龄酷爱绘画,工笔画风格自成一派,成为当时名震一时的绘画大家。解放后1953年天津文史馆成立,刘奎龄被聘为首批馆员。1955年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会委员,1956年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成为了刘氏家族的骄傲。

天津历史上流传的传说(转载津门八大家)(3)

刘家的财势,在19世纪末已经开始败落。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二号"一支在兵荒马乱中只得由土城"逃反"(即避难),搬到了老城里的户部街栖身,一住就是十几年。1913年四爷刘恩鸿在四川为官20余年后,携带回白银两万两,力图重振家业,把"二号"一支从老城里接了回来,但是坐吃山空,最终也没能挽回家族的败落。​

(今晚报记者:杜琨)

来源:今晚报-今晚网

图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