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未学过音韵学,对古音不知,所以试究起就有困难。家乡的语音在历史上属于晋语,但更多属于中原语,与洛阳、新乡、焦作、开封带相似。仅试着抛砖引玉,望有学之士能指正或交流。

百度:晋城话也叫泽州话,属邯新片获济小片晋语。沁水城西还讲中原官话。晋城方言语音语调接近于普通话,不分尖团音,分前后鼻音,指示代词也不三分,入声没有喉噻韵,也没有独立的调类,大部分阳入声字已读舒声,且有明显的绕声和大量的儿化音,所用词汇有80%以上的和中原官话方言同源。(百度上有更详细的介绍,可搜“泽州话”或“晋城话”)。

泽州的民俗有哪些(泽州南部山区方言的历史形成)(1)

泽州深山的古老山村---黄砂底

但上面的只是一个大区域,泽州南部的山区和市区的方言又不一样。自己试着总结一下,以后有机会再进一步研究。

1、儿化:大量儿化音。如明儿(明天)、后儿(后天)、猫儿、鸡儿、桌儿、椅儿等。儿化音的由来,目前没有资料可表其由来的原因。私意以为:远古的山区人民,在日常交流中,可能发现了儿化音的韵感或是清脆,特别是北方一带,比如“花"--"花儿"、“犊”--“犊儿”、“鱼”--“鱼儿”;又因为劳动的原因,单字音不够长且不够响亮,不利于人呼唤,故无形中加儿音,利于人之间交流,在发一些音弱之字时,舌头不由自主弯曲以利声更高更有冲击,成音后形成儿音。比如喊“兔”远不如“兔儿”来的响,又如“明天”--“明儿”、“昨天”--“夜儿”、"屋”--“屋儿”、“味”--“味儿”等,但一些本高的音,就无须再加儿。如“饿”、“慌”、“大”、“小”、“高”、“担”,或加儿反弱,就不再加儿;另外,是不是和孩子声音较弱,故多儿音?还有待考,但似是不应,因南方少儿音。南方有人说,重庆、福建、吴地儿音也较多,这些也是山区。或者儿化音是古音转来也未可知,比如鸡--鸡儿--究--鸡儿。

2、声粗音重:因农活的影响,越是山区口间越重。盖因农活和山区人员招呼必须大声,故渐渐声重且粗。如:吃饭叫会cie饭、起叫起个儿。似乎,字本声强则更粗,出声弱则尾音重。晋南为山区,远离市镇,民常年劳作,故越偏之地口音就越重,且儿化口音似会更粗。所以本地常有,岭下和岭上,十几里之地,口音就明显有变。似是如在城至村划一线,离城越近,声越婉,离城越远,声渐重。

3、加“圪”,常在一些名、行、地前加“圪”音。为何?意一,可能是单字音较弱,加一个“圪”音利于交流,如“枝”叫“圪枝”、“稍弯”叫“圪下”、“稍举”叫“圪举”、“顶”叫“圪顶儿”、“杆”叫“圪栏”、“出去了?”叫“出圪了?”、“稍躲一下”叫“圪躲一下”、“慢慢了”叫“圪吃吃了”、“瞄一下”叫“圪瞄一下”。意二,可能因农区,圪是与山区联系紧密的一个词,就如城市的“那”、英语的“the", 本无意义,但时间长了,形成一种习惯。意三,可能是一个有助结束语音的词,比如“明儿”(明天)就不如“明儿圪”来得痛快且明了。

4、去声:从古诗中风去声,本地的黑、白、绿、一、七、死、百、出、了、枝、雨、雪、拾。像去声读舒声的,不太懂,试着揣磨,好像山区这种情况少,可能市区会有。

5、仿音词:如野翘、耦、趴池、眯呜、黑老哇、叫音儿、地哥儿哥儿、土圪啦、波咚、骨碌。这些多数都是形物的名词,但其源头却似以音来

6、仿行为词:搁脚、洒地、屈溜、呼铃铃、扯面、河落、火烧、翻熬、长翻、搁溜、出类。

7 、古语或变音:词义尚古如使、晌、清早、清辰、款款、姊妹、伯伯bai、书房、月明;音尚古,有去声外还有其它的组合音,如哥geg、姐jan、脚jan、月yuae、牛ou、.爷yae、爸bae、鸡jiu. 但细思,一些音又似儿字化转变而来,如我叫wa,是古音还是从“我儿”这个儿化音转来的?

8、渐渐变化,有的已丢去,可能不久就要全失去。如芫荽现叫香菜,原名没人叫了,牛现在没人叫耦了,把来现在也没人叫了,出类现在也听不到。而这些方言,随着城市化的渐进,网络的普及,可能十年二十年就会完全消失。

泽州的民俗有哪些(泽州南部山区方言的历史形成)(2)

泽州古战场工事---岭堂兵寨

三、试举:

1、时间称

清早--是天亮到早饭间; 前晌---上午; 晌午--指中午,在水浒传可见“晌”; 后晌--下午;白圪--白天,也有单叫“白儿”,非白加儿,是入声加儿;傍黑---黄昏,这也似古语;黑来--晚上,似古; 半夜---又有黑地半夜;前儿圪--前天;明儿圪---明天;后儿圪--后天;快些儿---快;呼铃铃--快些或者更快些、马上的意思,似音形词或借音词;将款款--款,在古语有缓的意思,即稍缓缓;努死了--形容太慢,努力但使不上力的意思;长翻--以前,老以前,古语。

2、人与物的称呼

爸儿---实是“八声”,但应是爸儿,又劳力时需大喊,故成“八”声如bae,个别村叫”大“; 妈---有个别村叫巴、巴来,叫父为”大“之地,母以”巴“声,似是幼儿时把尿形成的称呼,又或是劳力几百年中将”妈“转成更大声的“巴“, 又或是"妈来"转为"bang来";姊妹---这也是极常见的古语了;姐---不叫jian,叫ian,入声; 哥哥--不叫ge, 叫geh; 伯伯---baibai阳平或入声; 伙计---不是打工的人,是形容朋友,从伙伴上考,似也是古语,但此语国内很多皆如此,但朋友一义不知是否有; 掌柜---指家中男人; 当家---形容家中的最老的长辈;生人---指陌生人;帮工---指打工的或帮忙的人;老财---指地主;鸡---不叫ji, 叫jiu,入声,也或是鸡儿的演化;咪呜---指猫;花圪狸---指田间松鼠,色黄且花;野翘--喜鹊,野声 yean,又似野鹊儿的演化,又似仿音词,如其叫声类qiao,去声; 黑老哇---乌鸦,仿音词; 雀儿---读 xuen,去声,麻雀;老雕---老鹰,似古语;耦---牛,ou阳平或上声,似古语“耦”传来,或仿音; 老出---老鼠,似shu音转化来,入声,又似行为之仿词,比如出类、老害; 出类---指行为败坏之人,或古语,不与人类相同; 败子---指败家之子; 气成儿---多写为七层儿,指行为不为人喜的人,应为“气成儿”,把人气成这样的人,其行不为人喜; 伴兴---指爱笑玩且稍有出格的人, 应是古语;若---那,读re人,古语;跌人---这个人;年人---那人,那读niaen;老架儿---老头;小石儿--小男孩;汉们---男人;毛各孪---婴儿。

3、地方

边儿起---最边上;老里头---最里面,古语;那儿行---读年行,是儿化的演变,指那边;底行---这里,古语,或叫"的儿行";老那儿行---远那边;若那儿---那边;层儿---屋;洒地--厨房,古语,古时厨房多在外,多土多灰,故要常洒地;堂屋儿---北屋;搁角儿---角落;塄---田地的土坝,又塄上、塄下、塄塌了、起塄、垒塄;地头起---地头;书房---学校;根阶儿---根基;搁脚---台阶,脚音jan, 似是古语,仿行为词,或是各阶、隔阶的异化;茅房--厕所,又多叫茅,古语,顶多用谷杆铺就;趴池--似仿音词,人落水之声,也或是扒池的转化。

4、器官和物品

各脑--头,或是古语,如搁脑指脖上部,各脑意人各有头;脖根--脖子;性门--人额头,古语,孩脑门未合无性,合后始有性为人;脚儿---脚,jan; 胳袋---又或圪袋,中空为袋,形土块,古语;鼻儿---鼻子;耳儿朵---lre朵,耳朵;板床儿--板创儿,应是古“床”儿;傲圪床儿--更高的板凳,与现在的椅同高,傲圪创儿;盆儿---盆;梯儿--tiano;笔儿---笔,入声; 墨儿---墨水,mei,又或是墨儿的转化。

5、饮食

扯面---比拉面更形象,仿行为词;河落---面食,现多写食旁 禾、食旁 各,但应为河落,仿行为或现象词;不烂---面蛋汤,形容词,或从拌烂转来;撅片---面片,仿行为词,一长宽面撅成片片;好菜---萝卜叶腌菜,旧时青黄不接多赖此为菜,应叫好菜;面---手擀面;油葛麻---多叫油圪麻,一种似圆不圆,周有小丝的油炸食;麻烫---一种类似麻花的油炸食;油花儿---一种类似蝴蝶或花的油食;火烧---一种饼; 馍馍---maamaa, 圆馒头,又或是馍儿的演化;口礼馍---一般是送礼的大圆馍;翻熬---一种油饼,类似葱花饼;扁食---饺子,古语;黑菜---豆叶腌菜,近黑。


方言,是一个地区的历史,各地的方言,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不止这一个小地方的方言会消失,将来会消失很多。以前是没有太多的办法保存,以至于研究很难进行,比如我们现在读古诗读古文就会遇到这方面的问题。民国时曾有几位大家搞方言的研究,近些年好像也有人在搞这类研究,但是很少很少。现在条件好了,有各种设备可以将方言录下来。当然除了方言,还有很多的历史值得保存或留证,比如古老的农耕技术、农村生活影像、农村的古建筑。除了回忆,怕以后搞研究搞创作,也是一个很好的证据。即使当地政府,也应该发挥民间力量,把这些文化发掘一下,即是一份文化的善举,也是宣传当地的一个方法。希望有条件的人能做一做这方面的工作。

后续: 泽州南部方言的习惯用语https://www.toutiao.com/i6791329278270112260/

泽州的民俗有哪些(泽州南部山区方言的历史形成)(3)

泽州南山的盘山大弯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