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华山之下洛水洛宁陈吴乡金门山,其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分金山秀气,育绿竹千顷”,这里盛产竹子是驰名中外的绿竹之乡,传是上古时期的伶伦制管之地。

传说黄帝筑鼎之地(山脉峰岭丘岗塬台)(1)

金门川是洛宁的一道名川,它主要以川内有一座金门山而得名。在金门川的南边分东西两道深谷,向西的称为嶰谷,向东的称为黍良谷(俗称暑凉谷),有金门水和黍良谷水,金门山亦称律管山。

相传当年黄帝南巡,登临洛宁长水西南阳虚山,命乐师伶伦定制乐律。伶伦寻遍华夏山山水水,找不到合适的演奏乐器,寻到陈吴金山山解溪谷时,见谷中独生的竹子薄厚均匀,非常适合制做乐器,取其一节而吹,声音美妙,遂制成笙、笛、箫等乐器。并将吹出的乐调定为黄钟之宫,又以黄钟为基准,制成十二律管,开创了中国音乐之源。《后汉书·五行志》、《九州纪要》记载:“金门之竹,可为笙管”。后人称陈吴金门山为律管山,“金门竹韵”是洛宁古八景之一。

传说黄帝筑鼎之地(山脉峰岭丘岗塬台)(2)

律管就是用竹子做成的定音器具,后人也叫箫管。而这个发明律管的乐师就是伶伦。伶伦是黄帝时代的乐师,美妙的乐曲让黄帝听得如痴如醉,龙颜大悦。黄帝为了表彰伶伦制管之功,叫他专门负责乐器制造、乐曲创作和宫廷演奏。

《书律历志》和泰山太守应劭所著《风俗通》所记载的一段文字其大意是:昔黄帝派遣伶伦(亦称冷纶)从大夏以西,昆仑之阴,在个叫嶰谷的地方取来竹子,从中挑选皮厚且中孔均匀者,在两个竹节处截断,并根据竹筒的长短吹出不同的响声,然后把它确定为“黄钟之管”。更具体地说,伶伦当时共用了长短不同的12根竹筒,以黄钟音为基音,并参照凤凰鸣叫的声音,其中以凤(雄性)鸣的不同音阶确定了“六律”,以凰(雌性)鸣的不同音阶确定了“六昌”。这12个音阶统称为“十二律”,也利“律吕”。十二律的名称由低到高分别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古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其中,黄钟相当于西洋乐中“f”调:太簇相当于“g”调;古洗相当于“a”调;蕤宾相当于“b”调;钟相当于“c”调;南吕相当于“d”;应钟相当于“e”调。“c”是西洋乐中的标准音,黄钟则是中国古乐中的标准音。

传说黄帝筑鼎之地(山脉峰岭丘岗塬台)(3)

关于“伶伦制管”是否为中国古代音乐律历之始,历史上也有人提出质疑。首先,有不少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乐器和乐律并非从伶伦开始,实际上早在伏義氏时期,已经有了五十弦的瑟。比如在中原大地黄河大陆泽之大唐山鄗城有近万年前的陶埙---

传说黄帝筑鼎之地(山脉峰岭丘岗塬台)(4)

传说黄帝筑鼎之地(山脉峰岭丘岗塬台)(5)

传说黄帝筑鼎之地(山脉峰岭丘岗塬台)(6)

传说黄帝筑鼎之地(山脉峰岭丘岗塬台)(7)

更多黄帝文化可点击链接文章或翻阅往期文章:

华夏人事东西文明:涿鹿古黄帝庙遗址黄帝陵轩辕台-祭祀黄帝大典 华夏古迹文华物章:曲沃桥山黄帝庙黄帝陵 华夏人事东西文明:黄帝文化:伶伦(黄帝乐师)祠 华夏古迹文华物章:东山黄帝庙 华夏古迹文华物章:黄帝陵求真 华夏古迹文华物章:南宁黄帝庙 华夏古迹文华物章:易县黄帝家庙 华夏人事东西文明:涞水鳌头山黄帝城(民间)祭祀轩辕黄帝典礼 华夏古迹文华物章:飞霞山黄帝庙 华夏.人.事.东西.文明:黄帝文化:贵州西山伶伦祠 华夏.人.事.东西.文明:高洛音乐会「黄帝文化」 华夏古迹文华物章:北京轩辕庙黄帝陵 华夏人事东西文明:缙云仙都黄帝祠 华夏人事东西文明:广东肇庆鼎湖峰黄帝文化 华夏古迹文化物章:黄帝城三祖庙中华三祖文化旅游区 华夏人事东西文明:中国五座釜山-黄帝合符釜山求真 华夏人事东西文明:金华仙华山黄帝文化 华夏人事东西文明:迁安轩辕阁黄帝庙轩辕台 华夏古迹文华物章:易县后山涞水鳌头山/涿州/房山「浊鹿」黄帝城

#历史##清明节##历史##直击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露天烧纸是民俗还是陋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