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我们根据有限的文字记载,将像雾像雨又像风的楚国,缥缈且神秘的历史更加清晰一些,固定到公元前1300年前楚祖季连时期,楚人就在汉江南的荆山一带,今湖北襄阳南漳繁衍生息。

只是早期的楚人在今天荆山一带的哪里呢?

探讨楚人早期迁徙路线(楚人早期居住在荆山穴穷是今湖北南漳的薛坪吗)(1)

由于早期的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楚祖不可能像后来的楚人们,拥有很多的财富。由于穷墓葬里跟其他常人一样,很难在沧桑岁月里留下些蛛丝马迹。

清华简《楚居》的出现,结合其他古籍让我们对楚国历史有了新的了解。只是这些古地名都湮灭在岁月的长河里。

古人虽然留下一些文字,由于年代太久,且晦涩难懂。我们想知道楚人在这一带的活动,具体在哪个位置的时候,最多只能靠猜测去揣摩。

探讨楚人早期迁徙路线(楚人早期居住在荆山穴穷是今湖北南漳的薛坪吗)(2)

既然我们把季连时期的楚国,确定在荆山一带。我们可以去湖北的南漳,去寻找这些古地名,或者是与这些古地名近似的名字。

我们一起来看看《楚居》里记载季连时期文字里的地名(红字)。

季连初降于隈山wēi shān,抵于穴穷xué qióng,前出于乔山。宅处爰波yuán bō,逆上汌水chuàn shuǐ,见盘庚之子,处于方山。女曰妣隹,秉兹律相,詈游四方,季连闻其有娉,从,及之盘,爰生盈伯、远仲,毓徜徉,先处于京宗。

探讨楚人早期迁徙路线(楚人早期居住在荆山穴穷是今湖北南漳的薛坪吗)(3)

3ps:请南漳及保康的朋友,提供支持!

如:穴穷vs薛坪。

根据字面意思,穴穷是楚人来这里开始是住在山洞里。进出都需要弯腰躬身,所以称这里为穴穷。

穴穷和薛坪到有些音近,薛坪是不是穴穷呢?

目前为止,对于这些地名,最多的就是猜测,没有且无法定论。

不管是学术还是民科,对楚人的过去,猜测的天马行空,让读者匪夷所思。好像楚人迁徙,不需要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而是行走在地图上,要么身背翅膀,可一日千里。

这部分人的意识里,迁徙仿佛是楚人的倔强。

也许,楚人就在荆山一带。只是借远古有影响力的人傍身,来体现自己高贵的血统。他们之间压根就没有关系。

探讨楚人早期迁徙路线(楚人早期居住在荆山穴穷是今湖北南漳的薛坪吗)(4)

回到主题。

京宗?应该就是荆中之意。也就是荆山的中间地带。

古人或者是现代人,都离不开水。一定会临水而居。

另一个就是要有肥沃的便于耕种的土地。

京宗(荆中),这个地方一定符合楚人的审美。人文居住都让楚人觊觎。

且当时环境使然,又不能触及到邻居强国的利益。只能偏南一隅,本来是先前通过战争没有拿到的地方,还因为这个地方被商武丁征伐。好在楚人被武丁征伐后,季连借商王朝联姻,趁机拿下这些地方,让弱小部落敢怒而不敢言。

也是季连由穴穷迁住京宗的最后注释。

探讨楚人早期迁徙路线(楚人早期居住在荆山穴穷是今湖北南漳的薛坪吗)(5)

那这个荆中会是哪里呢?是不是南漳县志记录的沮(柤)中呢?

“柤音如租税之租。柤中在上黄界,去襄阳一百五十里。魏时夷王梅敷兄弟三人,部曲万余家屯此,分布在中庐、宜城西山鄢、沔二谷中,土地平敞,宜桑麻,有水陆良田,沔南之膏腴沃壤,谓之柤中。”

以上说是出自《襄阳记》。

为什么是柤中呢?根据记载找寻楚人轨迹。

汉江沮漳,楚之望也

《史记·楚世家》记载,楚人对荆山一带的感情,是不言而喻的。

熊绎时,楚人借周分封,同楚祖季连一样,趁机巧取了汉江之滨的蛮河(古夷水、也称鄢水)流域的“鄢”地的夷屯。

也是说季连时,楚人也只能游离在,时国力比楚国要强大多的绞国(谷城南河流域)、谷国(谷城)、罗国(南漳,宜城)、中庐(宜城,南漳)、鄀国(宜城,荆门)、权国(荆门沙洋)之外。

楚武王时,楚人在罗国中庐之间没讨到多少便宜。

PS:保康、谷城部分(古彭国),当阳部分,远安部分(最可能的是古巴国)。楚人和这两地的人和平相处,互相交织。

所以,季连时楚人只能在南漳南,远安北、西一带。

由于柤中:

土地平敞,宜桑麻,有水陆良田,沔南之膏腴沃壤,谓之柤中。

柤,读音为zhā、zǔ、zū,是一个多音字。读作zhā时,指木栏或斫余的残桩。读作zǔ时, 古同“俎”,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读作zū时,指中国春秋时楚地名,故址在今江苏省邳州市西北

柤,在这里明显有膏腴沃壤之意。

笔者认为,这里抄写错误。

柤同沮。

柤中即沮中。

只是,南漳县志记载。

“柤音如租税之租。柤中在上黄界,去襄阳一百五十里。

……

分布在中庐、宜城西山鄢、沔二谷中,土地平敞,宜桑麻,有水陆良田,沔南之膏腴沃壤,谓之柤中。”

1、在上黄界。

2、中庐、宜城西山的沔水和鄢水之间的山谷里。

3、去襄阳150里。

鄢水今蛮河,古夷水,为避桓温父名夷,改为蛮水。

今蛮河,出保康县南聚龙山北麓。由西向东流经乍峪村、大坪村,于大坪处进入南漳。

经南漳,过宜城入汉江。

上黄县,晋置。故城在湖北省南漳县东南五十里。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襄阳府·南漳县》:「上黄城,郦道元云:『晋平吴,割中卢之南乡,临沮之北乡,置上黄县,治軨乡,属襄阳郡。』。」

按:

1、在南漳县东南五十里。

2、上黄城,郦道元云:『晋平吴,割中卢之南乡,临沮之北乡,置上黄县,治軨乡,属襄阳郡。』。

治所约在武安镇一带。

鄢水(蛮河)、沔水(汉江)间,一百五十里处。很难固定到这样一个位置。

蛮河汉江之间的一百五十里的地方,要在保康境内了。

也是说柤中的记录太模糊。

柤中会不会跟沮中有关呢?笔者在前面的文字里,提到过南漳的峡口镇峡口村一带。

我们甩掉柤中到底在哪里,它记录的正确性与否,暂且不表。

我们根据楚人留下的痕迹,猜测一下。

峡口村一带,符合沮中的条件。沮水沿岸,土地平敞,宜桑麻,有水陆良田,沔南之膏腴沃壤。

也是荆中,即京宗的所在?

只是,她在襄阳一百五十里开外。

……

探讨楚人早期迁徙路线(楚人早期居住在荆山穴穷是今湖北南漳的薛坪吗)(6)

以上,究竟在哪里?

我们只能期待更多的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