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很乐意看到——我们憔悴怏怏的学子在高考前来一场歇斯底里的狂欢,故而我又将这样的流俗,称为“暴走”(幽灵式的彷徨)。

我想说点什么,并非是仅仅表达一种的情绪。毕竟我也曾有过同样“暴走”的经历,所以这种“奇特”的仪式和压力的“释放”,我多少能有所理解。也正是介于此,我想谈点离校这么些年,自己回过头来的真心思考。

我想会有些远方的朋友,不管是哪种,多多少少对此会持不屑鄙视的情绪吧!但我想一个理性的朋友,多多少少能有一些交流后的共鸣吧!

从有记载的本土文献中有个词叫“寒窗苦读”,那么这个“读”跟今天的“读”词义应该是相近的,只是要到达的目的发生了形式上的演变。那么从历史主流的观念来讲,古人的“读”大抵是对应的“一朝功名”,当然“功名”在现在看来多少有些贬义的色彩。但不论如何,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前人在“读书”这个事情上,是在寻求一种现实和精神的“改变”,而且大体上还将情感维系在“家族”的概念上的,所以自古就有了“光耀门楣”一说,再往上就开显出来了“忠君报国”的志向,这般自下而上,自小而大的动力自发贯通,源源不断的输送给了他们的非凡的意志和决心。

那么我们再深究得多一点,既然“读书”要背负这么多,而且还要遭遇如此难以预料的际遇,为何不另择他路呢?又为什么在“寒”“苦”如此不堪的现实境遇下,还能激发更多书生的孜孜以求,前赴后继呢?又为什么明知机会渺茫的境遇,还能锻造坚忍,谦虚,通达等等,人性光辉的品格呢?又为什么“孟母三迁”“凿壁借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从小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在今天读来仍是那么的温情动人呢?

我们是读书的人,应该是现实的人,我们是读书的人,也应该是思考的人,我们是读书的人,更应该是独立自主的人。如果今天要说,读书很累,我想我能够理解,但要说相比以前甚至更加久远的历史环境,我想是难以理解的。难而事实是我们用一种的物质的便利替代了精神的匮乏,而不是两者并肩齐驱,互相促进理解,进而达到兼容的态势。

我们应该要多提问题,而非说教式的劝导。这也应该是我们很多人(不论是家长还是学子)的一门基础教育的功课。而现在看来这门功课似乎很少有人去做,那我们还能指望谁呢?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家长把它推给了学校,学校又把它推给了社会,社会又反过来推给学校,推给家长等等各式的推诿现状。

事实是这样有意义的问题一直没有从根本上提出来,也就是说读书到底为什么感觉“累”而不是“善”的感受。而不是“善”比前半部分更加重要。有人说是体制,有人说是风气,有人说是投入,这看上去更像是推卸责任的做法。但还是出台了很多对应对策,所以仍然没有触及到根本。那么真的是对策不对应吗?我倒乐意接受“问题的提法不当”这样的观念,我们从来就是一个善于解决问题的民族,即便现在我们的物质文明落后超级强国,不久的将来仍将完成超越。因为物质文明的问题已然摆在客观理性的视野,相对也更容易得到解决。

回过头来看看,现在的媒体整天高呼,又或是倡扬高考的“暴走”奇观,似乎好像我们的孩子们,越来越接近获得了某种“自由的觉醒”。在我看来,这反倒是掩盖一种事实,而非暴露一种真相,这种公知早就糜烂到了根系,违背了职业的操守。连解释功能都没有,还谈何改造呢?

我不知道当家长们看到起早摸黑供养的孩子,末了读完书最想做的事就是把书本撕个粉碎,来场与知识的彻底决裂时,对此作何感受!当家长们一辈子的操劳,不图回报。到头来只不过是给孩子在脖颈上套了一个“勒紧的项圈”,兴许临了还得“自食其果”,对此又作何感受。我回答不了,这份沉重我也消瘦不了。

高考前如何变成黑马(高考前的暴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