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1977年恢复高考后,浙江高考的语文作文题目。

1977年12月25日,温州的李珍阳,坐在考场上回忆起脱离学习的三年半,他经历了大队挣工分、代课老师、农械厂铸工三个身份的转变。他并不清楚这场考试后,他的人生之路将发生巨变,跳出农门,日后担任温州市教育考试院院长,并在2014年推动温州新高考试点工作。

同一时间,杭州第三中学(现中策职高)的考场上,岳耀勇也不会想到,考试前自己所工作的中国人民银行杭州支行,与他同进银行的另两个同学日后都升为行长,而他因为这场考试,走上了和另外两人截然不同的一条路。

而在金华兰溪,已高中毕业4年多的汪永斌,拿到高考作文题目后,一笔笔写下了心路历程,“路应该是靠自己走的,选择不同的路会得到不同的结果,选择非常重要,但无论选择什么,都要把路走好。”

45年前的那场考试,是很多人的人生路转折点,高考,让他们的路更宽阔,也让人生有了更多可能。

30年前的高考往事(浙江3位1977年考生45年后再忆当年高考)(1)

温州教育史馆中李珍阳的准考证

通过高考跳出农门

又在8年前推动温州新高考试点工作

在温州市区籀园旧址温州教育史馆中的展览墙上,有一张泛黄的1977年高考准考证,这张准考证的主人,就是李珍阳。

回忆起这张准考证,即使过去了45年,李珍阳依然清晰记得上面的内容,以及650213的准考证号。

在这场高考前,李珍阳已经闯过了一关。“前面十年积压了太多考生,温州当时请当地专家命题,先组织了一次‘初试’,只有成功‘晋级’的考生才能继续参加高考。”

尽管已经离开校园4年半,李珍阳依然对考试有很高的信心,既有对自身学识的自信,也有物理老师的肯定。

“我数理化方面成绩一直不错,知识都有记着,最重要是我的物理老师对我父亲那句‘李珍阳考不上,那我们这还有谁能考上’的笃定。”

考完试后,李珍阳和班里常霸占第一、第二的一对姐妹对答案。“物理最后一题,考的是电压,有4分,只有我做出来了,那对姐妹也没做出来,她们就说我肯定能考上。”

结果正如那对姐妹预料的那样,班里就她们三人考上了。考试成绩下来后,李珍阳被当时的“浙师大温州分校”(入学时已为温州师范专科学校,现为温州大学)录取。而李珍阳所在的三垟乡就只有他一个1977级大学生。

高考,给了李珍阳人生另一种可能。

原本高中毕业后,李珍阳先是在生产队挣工分,一天有6分。一年后,李珍阳由于学历高,又执起了教鞭,做起了代课老师,月收入还不错,有27块一个月。又一年,李珍阳又去了梧田农械厂当工人,从学徒的8块钱一个月干起,到高考前,李珍阳已经出师,工资涨到了34块。

李珍阳家在农村,父母也是农民,兄弟姐妹有8人。本以为成为工人,拿到34块一个月的高薪,已经是人生高光时刻和家族里的骄傲。但通过高考越过龙门后,李珍阳的人生迎来另一种可能。

大学毕业后,他一直在温州教育系统工作,历任梧埏一中校长、市教育局学生处处长、体卫艺处处长,后担任温州市教育考试院院长,在2014年推动温州作为新高考试点工作。

30年前的高考往事(浙江3位1977年考生45年后再忆当年高考)(2)

1978年3月入学时的岳耀勇

高考的记忆一直伴随着我

使我记得我曾经有过的青春的日子

1977年的高考,也让杭州的岳耀勇人生路来了个大转折。

1976年12月26日,高中毕业近两年的岳耀勇,终于有了正式工作,到中国人民银行(也就是后来的中国工商银行)杭州市支行报到。几天以后,他被派到杭州市人行湖墅支行学习银行业务。

1975年1月,岳耀勇高中毕业,他因眼睛近视950度而留在城市,没有上山下乡。毕业以后,岳耀勇在家里呆了一年半,除了烧饭,没别的事情可干。其间为了消磨时光,他到一个台湾同胞那里学了半年日语,还到照相馆的暗房里学习冲印底片、照片。

1977年10月,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岳耀勇立刻着手准备,当时的他,根本就没有上过物理化学和历史地理课。急来抱佛脚,只好到新华书店买来当时的高中课本临时救急。而他所在的银行领导力劝他不要去考。“银行很需要我们这些年轻人。但我恳求说,十年难得一次机会,还希望让我试一试,试不成我一定安心工作,再也不考了。”

后来,和岳耀勇一起进银行的另两个同事都升任了行长,早已是厅级领导了,收入也十分可观。但是岳耀勇一直不后悔,“大学给我的财富是任何金钱、权位不能比拟的。”

两个月后,12月25日,岳耀勇昂首挺胸地走进了杭州市第三中学的考场,他记得很清楚,考试的那两天天气非常晴朗。顺利地完成了政治、语文、数学、史地4门考试。3个月后,岳耀勇走进了杭州大学(1998年被并入浙江大学)的校门。

有趣的是,39年后岳耀勇儿子报考研究生,居然进了同一个考场,现在叫中策职高。

转眼间,已经45年过去了,但是岳耀勇依然觉得恍惚还在昨天。“我记得我们高考的作文题目是‘路’。我和几乎所有的同学一样,都引用到了鲁迅先生那句名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岳耀勇还记得高考语文卷子里有个词语解释,要求解释“高屋建瓴”中的“建”字是什么意思。他不知道,考试结束后翻《新华字典》才知道是“倾倒”的意思。

关于高考,岳耀勇记得很多很多,他说:“这些记忆一直伴随着我,给我快乐,给我甜蜜,使我记得我曾经有过的青春的日子。”

30年前的高考往事(浙江3位1977年考生45年后再忆当年高考)(3)

汪永斌在课堂上

从穿草鞋到穿皮靴

高考后他从助教做到了教授

1973年高中毕业以后,金华兰溪人汪永斌就回乡务农了,在村里当过电工,也做过出纳,吃了不少苦。但在他看来,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结合,这段经历也带来宝贵的经验。

两年后,公社组织选拔民办老师,汪永斌考得还不错,成为了一名民办化学老师。后来高考的时候,他的化学成绩几乎接近满分,和这段经历也是分不开的。

等到1977年10月份,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了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机会来了,可以高考了!这个消息在汪永斌和同事间产生了巨大的震动,一时间,所有符合条件的人都开始讨论要不要去报考,汪永斌的父亲还专门跑到了单位与他商量。父亲建议他不要报考本科,选择中专更容易上线。但汪永斌下定决心,选择背水一战,“如果当年考不上,第二年再来过,或者降级录取,我也愿意。”

和应届生或是脱产学习的同学不同,汪永斌白天仍要忙于工作,只有在夜深人静时才能专心复习备考。他回忆,为了不打扰其他人休息,经常要跑到路灯下学习。“当时大家都知道这个机会来之不易,都是拼命的,学习都非常自觉。我也是坚信,成功总是属于有准备的人,准备得充分一些,得到的回报也总会多一些。”

但对于当时的汪永斌来说,除了一份考试大纲和高中书本,能准备的东西并不多。他印象最深的是,高考前他复习到“欲盖弥彰”一词,觉得不太理解,特意去请教了语文老师。“没想到正好考到了,这个可能是最幸运的事了。”

同样幸运的是,汪永斌被录取了。放榜是在1978年的年初,父亲作为公社干部去兰溪开会,大会上宣布了上榜考生的名单,汪永斌的名字就在其中。“我到现在还记得,那天父亲在村口等着我回来,开心得一直握着我的手,我也激动得一晚上没睡好。”

汪永斌说,当时对于读书的向往和期待,现在的考生可能难以体会。当年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还有天壤之别,考上大学就是从“穿草鞋”变成了“穿皮靴”,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那年他所在的公社中,大概有100多人应考 ,他是唯一一个考上的人。

“其实当时第一志愿是师范,但服从分配进入了浙江农业大学宁波分校,不过没想到,最后兜兜转转还是做了老师。”汪永斌在母校一待就是40年,伴着浙江农业大学宁波分校的改建,也见证了浙江万里学院的变迁,他也从助教做到了教授。

汪永斌至今还记得,当年的语文作文题是《路》,他一笔笔写下了自己的心路历程,“路应该是靠自己走的,选择不同的路会得到不同的结果,选择非常重要,但无论选择什么,都要把路走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