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灵书香

婚姻最准口诀表(民间婚俗)(1)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天经地义,男性娶妻谓之婚,女子出阁谓之嫁。

婚姻最准口诀表(民间婚俗)(2)

婚姻的形式

娃娃亲 父母为幼小儿童编织的婚姻,提亲年龄男孩子一般在10岁左右,也有更早,孩子刚刚出生就经双方老人议订的。更有在怀孕期间双方老人就议订好,如双方生一男一女便结为婚姻,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指腹为婚”,但要等到成人后方可举行婚礼。

寡妇婚 丈夫死后再嫁的称寡妇婚。旧社会寡妇婚是不多的,即使再婚,也须等到守孝期满,“不守三年守百天,不守百天也要守到坟头干”。女子未过门男子就过世的,称之为“望门寡”。

活头婚 旧社会女人被丈夫休后再度结婚称活头婚,女人再婚过去被视为不贞洁,况且又是被夫休掉的女人再婚,一般不允许在白天迎娶,往往安排双方于深夜半路接送,活头婚被人看不起,迎娶时多有遇劫发生,如强人硬赖女方欠己账,须有男方出钱出物,方可放行,民间俗称之为“打霸”。

续亲婚 男子结婚以后其妻亡故,娶妻妹为妻,谓之续亲,多发生在有小孩的家庭,怕续娶他妻之后小孩受后母虐待,故以姨代母,继娶妻妹。

纳亲婚 俗称娶二房,即在正妻亡之外另取一妻,但在家庭中没有什么地位,对其有种种限制,如不准干政,不许见其亲身父母等。纳妾多为实富之家,出钱买穷家孩子为妾,其生儿女不能称为母,而称其为姨。

扶正婚 指正妻死后,其妾生子女为母,扶妾为正妻的婚姻,一般都要再次举行仪式,与正妻规格相同,经扶正的妾名正言顺的成为正妻,享受正妻的一切权利。

抢婚 指强暴手段迫使对方服从的婚姻,多出自旧时官宦富豪有钱有势的恶霸,往往看中人家女子貌美,求而不及,及强娶抢夺,遂成姻,有不从者常遭非命。

童养媳 我国封建社会家长制产生的一种畸形婚姻。童养媳有两种情况,一是家无劳力,从小帮小儿子用钱买来较大的女孩子帮家中干活,适龄期到便成婚;一是贫穷户怕儿子今后娶不上媳妇,便先行抢养或买进别家幼女,长大与其子完婚。

对房婚 俗称“一门两不绝婚”,大多出自旧时的富户人家,前提是原有二子夭亡其一,因嫌人丁少,故同时同婚二女,按例先娶为大,为一房;同日又娶一房,谓之“对房”,隔夜拦眠;对房多有不和,故有“二妇不一婿,一婿有死离”之说。

入婚 旧社会称为“倒转门”“倒插门”。即贫困家庭或多子家庭的男子到女家落户继嗣,改姓换名,还要大请女方家族,一般都要受气,辱其子系为“野种”,还要写“小子无能,情愿改名换姓……”的文书。

错房婚 指兄(弟)殁后由弟(兄)改室为妻,前提一般都是兄(弟)生前留有子女。

交换婚 交换婚分换亲与转亲两种,换亲是两家互为婚姻,转婚是三家以上互为婚姻,多为贫困人家延续后代而采用的婚姻形式,一般都由父母包办,有连带关系,一家好,家家好,一家散,家家散。

冥婚 有的地方称娶阴亲,也称鬼娶妻。没成婚的男女死后,双方父母为子女搭配婚姻的一种形式,把男女合葬埋入男家坟地,事后双方如结婚亲戚一样互相往来。

婚姻礼仪

我国民间大多地方过去都遵循“六礼”,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个阶段。

纳采 男方以书帖或口头请媒提亲,再备礼去女家求婚。之后托请媒人问及女方姓名及出生年月日;女方出示庚帖,与男方生辰共作占卜,确定可成婚之后,再把结果通知女方,并备礼到女家决定婚约,交换婚书,婚约已成;订盟之后,男方再行将聘礼送到女家,便完成了成婚阶段的重要礼仪。关聘完后,男方可再次选定结婚的吉日良辰,备礼到女家,递上“迎娶帖”,征及同意后,在指定的日子里迎娶新娘。

婚礼日期

指举行正式结婚典礼的日子,仪式相当隆重,一般比较富裕的人家,这一天要动用不少人,除贺喜的亲朋好友外,尚有卫护男郎,礼尚对方的官客,接待女家的娶客,以及炮手、旗手、本扇、灯笼人员、赶车人组成的庞大队伍,外雇的轿夫、吹鼓手等。女方阵容不及男家,却也相对可观,除送嫁的亲朋外,也有送客、官客、赶车人及妆奁挑夫。

这一天,新郎头戴礼帽,身穿锦衣,足蹬高靴,十字披红,光光彩彩。新娘则头戴钗耳环,球串花镝,上身穿着红艳缎绸服,下穿准闺裙红裤,脚穿花鞋彩袜,临上轿还要一面红头巾将面蒙起来,除面裙外,新娘上下全身全部着红。

吃过早饭,迎娶队伍便出发,旗排扇一行人等簇拥着两顶小轿,去时新郎乘坐红轿,迎娶客坐另一顶轿。返回时红轿则让于新娘,新郎改乘另一顶轿,娶客、送客从轿行。

迎亲队伍往往浩浩荡荡,十分威风,前有火炮开路,一般为三眼铳,起大响大震作用,含有驱鬼镇邪之意,紧接着是为庆贺助威的鼓乐队,多面绘有龙凤图案的旌旗,成双成对的纱灯,最后是花轿、轿车及送亲的人。

婚日动用的人员和仪式视男家家境的情况有很大差别,富豪之家,往往鼓乐队几班,车辆多乘。

新娘迎娶到家以后,天地桌早已布置一新,桌上摆有容器,内盛红枣、麦、黑豆、小米、高粱五色食。还有满桌婚供,含有敬天地、报思衍之意。新婚夫妇首先向天地跪拜,即谓一拜天地;而后再跪拜爹娘、家族及亲友长辈,即谓二拜爹娘;接下来就是夫妻对拜,送入洞房。

江苏一带有此习俗:受拜者除爹娘外,一般都要出拜钱,数目不同,视亲族关系远近而定,外祖最多,其余依次下减,现在多者可达百元、千元。

跪拜仪式由司仪主持,一旁有一人接钱。每拜一人,此人将受拜人的拜礼交喝喧唱报与众人。跪拜完毕,新娘被拥入房。新房多有讲究,过去常以秸秆为架糊顶棚四面墙壁举行刷一新,房内摆放立橱、连箱橱、灯桌、火盆等,以及女方陪嫁的木箱、上箱、方枢等妆奁。新婚房内一般会张挂一些婚画。多为“龙凤呈祥”“送子”“吕布戏貂蝉”等中堂画。

新娘入洞房,一坐在炕上,面对烟角处,有说此是生长学生之意。男持弓箭四射屋角,为驱妖鬼,再用五色粮洒向新媳妇,说是刹其性格,以敬公婆,待会揭开红布蒙头,由大、小姑子或嫂子为新媳妇“开脸”,其方法是用一根细线绞去新媳妇脸上的汗毛,起整洁干净的作用,也谓之“绞脸”。

这一天,男家大摆酒宴,宴请女方宾客,一般有茶点、凉碟、热盘、四海16大碗。附加开席面、扫席汤等。有的地方专门聘请酒场高手陪席,因民间有不醉倒几个人谓之酒席不好之说,故陪酒者千方百计劝酒,大呼小唤,猜拳行令等,天黑为止。

也有些地方因风俗不同,陪客人不讲究酒量的高低,而是选择本地场面交际应酬德高望重的人陪伴女宾客。女方来的宾客一般选择儿女双全的中年妇女陪席。

每逢结婚,乡友互相之间有“送情”的风习,多在前一两天或婚日的早晨送贺礼,如字画、喜幛、烟酒日用品之类。也有随干礼的,即送些钱,不买物品。送礼的厚薄多少视与婚家的亲疏远近程度不同,亲密者厚礼相赠,凑份子几人合赠,再其次则“随礼”,若干人凑钱买些物品,选出代表送予婚家。

婚日当天,近族各家均熄火停灶,到婚家集体吃伙饭,谓之“婚伙”。大的家族婚伙人数可达百人乃至千人。婚娶前夕,新娘一般不食菜蔬,而多吃鸡蛋,嫁日吃饺子。

过去婚房的被褥一般人家多为自织粗布,后来发展为用“洋布”。结婚或陪嫁用的被褥多是婚前几天做,请当地儿女双全的针线高手妇女来做,除絮入新棉花外,絮入麦、枣、米、黑豆、稷等五色物,“麦”迈同音,含迈门之意(结婚头一次同居赶上经卵交合而怀孕为“迈门”)。“枣”与早同音,意为早生贵子。

黑豆以黑喻“老包”,“豆”与斗谐音,有除邪之意。“稷”与济同音,有沾光得济之意,集中反映了人们渴求吉祥、平安的愿望。

古时结婚十分重视洞房的纯净,如张贴炕帖,内容多为“张天师在此”等,以其镇守婚房。炕火也放置防邪的桃符或张挂“太岁在此”的镇帖。均有祈求平安之意。

古时还有的习俗,即新婚第一夜,新娘要向新郎作揖,有“女不作揖,男不入睡”之说,封建时代过分凸显男子威严,让新娘惧怕自己,达到建规立矩之目的。

新郎新娘入洞房,认为谁先说话谁低下。因此,双方竞相不语,以致形成僵局,有甚者竟戒言几年,不欲无子。还有一些迷信色彩的习俗,认为新婚夫妇第一夜睡觉,谁吹灯谁先死,故使灯烛长夜不熄,燃尽自灭。

婚后风俗

婚后第二天为上训祭祖日,新婚夫妇在长辈带领下,跪拜列祖列宗,以表门户增添新人之意,祭祖归来与本家关系好的人家相邀请新媳妇上门,谓之“请媳妇”,其主要目的是让初来的新人解闷,借此也相互熟悉,谈论一番,除生疏之感。中午一般备饭相待。

第三天,新媳妇大多带夫回娘家,谓之“回门”。回门时,男方要备一些丰盛的礼物,女家请新姑爷也要大摆宴席,并邀请亲朋好友作陪,热热闹闹,吃喝一天。

婚后的第一个春节也是相当有讲究的,新婿到女家去拜新年,选择的日期一般是双日,初二、初四,夫妻同来同往要连续三年。正月里,当家本族要聚数家的新媳妇聚餐,熟识,增进感情。

正月初九,新媳妇要召集亲友到夫家会宴,谓之“园九”,宴后,新媳妇带夫回娘家,开始“佳佳节”,一般从初十住到十六。在这期间,女家的当家本族也要每天轮流请女婿。佳节期一过,新媳妇习惯要留在娘家住一段时间,但不超过正月,一般在月底前赶回婆家,共度“二月二”,谓之“追节”。不然不吉利,回婆家时大多带上鱼,取年年有余之意,同时奉上给公婆等人做的鞋子,也好让公婆验证一下自己针线的功夫。送鞋之后,公婆一般都出钱,表示对新媳妇的奖赏。

婚姻最准口诀表(民间婚俗)(3)

婚姻最准口诀表(民间婚俗)(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