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赵云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事迹,就是长坂坡单骑救主:为了救出少主刘禅,赵云赵子龙在曹操的百万大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终于找到甘夫人和刘禅,将他们平安带回刘备身边。

满腔忠义、英勇无敌,这样的常胜将军赵子龙无论是在文学还是戏剧中,都是永恒的经典。

实际上,正史上的赵云远比文学和戏剧中的人物形象更优秀,才能也更全面。

1、忠义无比

《三国演义》中的“长坂坡赵云救刘禅”在历史上真有其事。

当时,曹操亲自率领大军在刘备身后紧追不舍,刘备带着几十名将士仓皇向南逃命,一时甚至顾不上妻子和儿女。

刘备率领主力部队一路向南的时候,赵云却悄悄离开队伍,向着曹操大军来的方向逆流而行,于是有人马上向刘备报告:“赵云向北投曹操去了!”

刘备一向十分相信赵云的忠诚,所以听了这话之后,他气得把手戟扔向那个报告的人,说道:“子龙肯定不会弃我而去的!”

刘备死前为何说赵云不可重用(三国名将赵云智勇双全)(1)

后来的事情果然证实了刘备的话:赵云冲向曹操大军是为了救出还在襁褓中的幼主刘禅,还有刘禅的母亲甘夫人。

《三国志》的记载是“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赵云抱着刘禅,护着甘夫人,在曹操的千军万马之中带母子二人平安归来。

这样一个在战火中保护妇孺安全归来的英雄形象,无论在任何时代都值得人们为之感动,总是津津乐道。

至于赵云有没有在曹操大军中杀个七进七出、刘备见到赵云冒死救回的刘禅之后有没有摔孩子以邀买人心,在《三国志》中没有相关记载,大多是出于文学家的想象与杜撰。

2、一见倾心

赵云在长坂坡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不过有个细节也很值得注意,那就是刘备的态度,为什么他就敢相信赵云绝对不会弃自己而去?

当时的谋士、或者将领从一个阵营投向另一个阵营十分常见,就算是刘备自己,他和曹操也是有时合作,有时翻脸。这种情形下,即使赵云真去投降曹操也不是什么少见的事,刘备为什么就那么确信,赵云绝对不会弃自己而去?

说起来还是两个人相知甚深。

刘备死前为何说赵云不可重用(三国名将赵云智勇双全)(2)

赵云原本跟随的是公孙瓒,当时刘备也正在公孙瓒那里,公孙瓒派刘备抵御袁绍的时候,赵云受命跟随刘备一起出征,负责执掌军中的骑兵。

自此,两个人一见定终生。

期间两个人都经历了什么,有过什么交谈?正史上无从记载,只知道后来赵云的哥哥去世,赵云向公孙瓒请求回家乡为哥哥服丧,刘备为赵云送别。知道赵云此去不会再回到公孙瓒军中,于是刘备紧紧拉着赵云的手,万分不舍。

这一幕颇见得刘备对赵云的情深意重,更重要的是赵云还说了一句话:“终不背德也!”

这可以看作赵云对刘备的承诺吗,承诺自己永远不会背弃刘备?此时两个人虽然没有像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一样结拜,估计感情的深厚并不亚于此。

汉末诸侯割据,战争频起,像赵云、关羽、张飞这样勇武过人的将领不少,他们最渴望的无非是一位能够识得自己本领、给予自己一个用武之地的明主,刘备显然就是这样一位具备称霸雄心、有识人眼光,又善于拉拢、凝聚人心的主公。

勇将难得,明主也难得,让勇将碰上明主,自然是“一见定终生”。

3、智谋过人

赵云在长坂坡救回刘禅母子之后,刘备任命赵云为牙门将军,从此赵云经常陪伴在刘备身边,参赞军谋的同时,还负责统领刘备的亲兵。

将自己的身家性命托付给一个人,足以证明对这人的信任和重用。

关于“牙门将军”这个官职,可以说就是由刘备为赵云首创的,历史上担任过这个职位的人除了赵云之外,还有一个就是魏延。这个官职听起来虽然不是很高大上,但是职位要求却很高,任职者不仅要勇武过人,还要有出色的军事谋略。

事实上,赵云的才能做牙门将军绰绰有余,他不仅文武双全,还具备超越众人的政治谋略与眼光。

刘备死前为何说赵云不可重用(三国名将赵云智勇双全)(3)

公元212年,刘备与刘璋决裂,率军入蜀,最终平定益州,进驻成都,赵云被任命为翊军将军。

蜀地富庶,刘备率军进入成都之后,首先就是置办酒席犒赏三军,然后还把府库里的金银都分赐给将士们,一时大家都欢喜异常。

分了金银之后,还有人不满足,于是向刘备提议,把成都城内的屋舍、城外的桑田土地也都分给将士们。

刘备是一心成大事的人,当然并不吝惜把财物赏赐给将士,他正考虑接受这个提议的时候,赵云提出了反对意见。

赵云的一番说辞足以显示他的政治谋略与眼光。

赵云说道:

“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之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

赵云举出了汉初名将霍去病的例子。霍去病一心征战匈奴,拒绝了汉武帝给他置办豪宅的想法,说出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壮语,表示自己现在没心思安居乐业。

然后,赵云又分析当时的形势:现在的国之贼不仅仅是匈奴,所以我们还不能一心追求安逸。等到天下真正平定的时候,众位将领各回家乡,再考虑安居乐业也不迟。

现在的益州人民,刚刚经历了战乱,应该把屋宅田舍都归还给他们,让他们能够回到以前安逸的日子,然后再以征调赋税来收服民心。

赵云的这番话,既有治军之道,有利于鼓舞军心,又包括益州治理的大方向,有益于收服民心。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位军事将领的见地,显然具有政治家的胸怀与远见。

刘备虚怀纳谏,马上采纳了赵云的建议。

4、再谏刘备

公元221年,刘备以“为关羽报仇”为名,亲自率领大军讨伐东吴。

知道刘备要攻打东吴后,赵云再次进谏,想阻止刘备东征,可是刘备不听,坚持亲自带兵出征,把赵云留在江州镇守。

刘备死前为何说赵云不可重用(三国名将赵云智勇双全)(4)

此时,蜀军中能够跟随刘备征战的名将已经所剩无几:

关羽、张飞先后被害;

老将黄忠于220年病逝;

马超镇守凉州,没在刘备身边。

五虎上将中,只有赵云时刻跟随在刘备身边,刘备还把他留在了江州。

结果,仅半年时间,刘备就被东吴大都督陆逊打得大败而归。

如果出征之前,刘备能够听进赵云的谏言,或许他就能忍下自己的一时之怒,不至于遭受此战之辱。

赵云给刘备的进谏分析得十分清楚:

一、国之贼是曹操,而不是孙权,所以我们应该先灭魏,然后东吴自然归服;

二、现在曹丕篡汉,人们都对他不满,我们应该及时利用这一点,早日出兵占据关中,讨伐凶逆。这样关东义士一定会带着粮食前来迎接我们;

三、如果放弃攻打曹魏,改攻东吴,一旦战争发起,短时间内解决不了,会产生不良后果。

赵云最后还郑重提醒刘备:征讨曹魏,汉贼之仇,是为公;为兄弟报仇,是为私。希望刘备以天下为重。

可惜,刘备被兄弟之仇冲昏了头脑,贸然发起讨伐东吴之战。遭遇惨败之后,刘备又是惭愧,又是恼怒,叹息道:“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

没想到我竟然受到陆逊如此折辱,这难道不是天意吗?

5、英雄之败

刘禅继位之后,任命赵云为中护军,镇南将军迁镇东将军,封永昌亭侯。

刘备死前为何说赵云不可重用(三国名将赵云智勇双全)(5)

公元228年,赵云跟随诸葛亮出兵北伐,他和邓芝一起,在斜谷道布下疑兵,以阻挡曹真率领的曹魏大军。

蜀军弱而魏军强,再加上蜀军主力大败于街亭,赵云和邓芝受到魏军的全力进攻,赵邓二将率军失败而归。

虽然战败,但是退回来的蜀军却仍然整齐如一,诸葛亮对此觉得很惊讶,问过之后才知道蜀军退兵时都是赵云亲自断后,所以大军整齐,军需物资也没有受到多少损失。

诸葛亮颇为震撼,于是就想把赵云军中剩余的绢布分给将士们,却被赵云拒绝了。

赵云说道:“打仗失利,怎么能再接受赏赐?这些东西还是留着冬天再用吧!”

赵云不仅拒绝了赏赐,还因为作战失利主动请求贬职为镇军将军。

北伐失败,诸葛亮也自贬三级,他对赵云的做法十分赞赏。

五虎上将之中,关羽、张飞、赵云这三位跟随刘备时间较长,关系也更亲密。在这三个人中,诸葛亮与关羽、张飞的相处,有时候需要连哄带劝,多少带着些小心翼翼的态度,但是对待赵云却完全不同,诸葛亮总是表现出对他的充分欣赏。

刘备准备征讨东吴之时,蜀军中劝阻刘备的只有诸葛亮和赵云,可见两个人在这件事上态度的一致,虽然并不能以此断定赵云的智谋堪比诸葛亮,但是由此也大致可以说,赵云是一位智勇双全、文武兼备的全能将领。

这样的将领,不仅蜀汉之中少见,即使放眼当时三国之中,也少有人能够匹敌。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关张马黄赵传》、《三国志·先主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