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移民

  据记载,从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朝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

  通过这种方式,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

大槐树移民路径

  元末战乱之后,朱元璋统一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

  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出故事(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1)


  1. 黄河泛滥

  “石头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元朝时的黄河,曾有20多年不打口子,任其泛滥自流,致使中下游大片土地沦为沼泽。

  据《元史·王行志》载:元末至正元年到26年,几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成灾。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在曹州、汴梁等地三处决口,人民游移45.8万户。同年五月,济宁、兖州、汴梁、鄢陵、通许、陈百、临颖等县大水害稼、人相食。至正八年正月,河决济宁路。23年七月,河决东市、寿张、没城墙、漂屋庐、溺众生。26年2月黄河北徙,上至东明、曹州、濮阳,下及济宁皆受其害。

  由于当时黄河、淮河多次决口,淹没州城村寨甚多,漂没民居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人们被大水撵得东奔西逃,无处安生,不少地方人烟绝迹,村舍变为废墟,良田淤成沙滩,所剩无己的居民,往往又在瘟疫中命丧黄泉。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出故事(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2)


  2. 战乱不断

  持续17年的元末农民战争,主战场在黄河下游、黄淮平原一带,使山东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连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

  靖难之役后,永乐帝迁都北京。由于河北一带连年战争,百姓死的死,在河北这块大平原上,赤地千里,没有人烟。永乐帝随即下令,派十万人马督押,把山西的众多百姓移到河北及其它人少的地区来。

  3. 山西情况

  山西晋南一带四周都是群山峻岭,易守难攻。在元末的战乱中保持了相对的和平。另一方面,正好那些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中原一带的老百姓也纷纷往那里逃。

  如此一来,山西倒是人满为患了。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明洪武十三年(1381年),全国总人口为59873305人,而山西一地的人口就达到了4103450人。明朝移民,势在必行。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出故事(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3)


移民方法

  明朝大移民的方法和步骤大体有遣返、军屯、商屯、民屯等几种。更多的还是采用招诱、征派的强迫的办法。

  "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

  凡移民者,都必须到洪洞县的广济寺办理迁移手续,领取“凭照川资,”然后从这里出发,按官方指派的方向,在官兵的监护下,分别迁往中原各地。

  有民间传说称,当时的官府预先张贴告示:除广济寺大槐树底下的人不迁,所有地方的人都迁,也有的传说限定某日凡愿迁者都到大槐树下报道,不愿迁者也必须到那里向官府央情。

  结果,当成千上万的民众齐聚在大槐树下的时候,官府出其不意,调集大批官兵,一举将大槐树下团团包围,所到之人不论男奴老幼,一个不留全部迁移。

  凡不从者,便绳捆索绑,一串一串连接起来,在官兵的喝遣下不得不依从。那些留在家里的老弱病残,闻讯后赶来。自然是“爷娘妻子奔走相送、牵衣顿足、拦路哭喊"的情景了。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出故事(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4)


  当时,洪洞县是平阳人口最多的县,而且洪洞县地处交通要道,北通幽燕、东接齐鲁、南达秦蜀、西临河陇,洪洞县北关的广济寺,又是唐宋以来的驿站,明朝政府在这里设局派员,集中移民队伍,发放川资凭照。

  这都决定了洪洞县广济寺的命运。

移民过程

  明朝大移民共移民十八次。其中洪武年间十次,永乐年间八次。涉及十八个省,五百个县,八百八十一姓。

  朱元璋也为移民设立了有效政策,凡移民垦田,都有朝廷拨发路费,耕牛和籽种,免税三年。

移民分布

  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及笔记史料的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30个省市,2217个县市。

  其中河南123个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42个县市,山东109个县市,山西104个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316个县市,陕西、甘肃、宁夏182个县市,黑龙江、吉林、辽宁171个县市,浙江、福建、江西227个县市,广东、广西、贵州248个县市,四川、内蒙古、青海274个县市,云南、西藏、新疆210个县市,海南、台湾111个县市。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出故事(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5)


地名和村名

  山西移民来到中原地区,看到那么多肥沃的土地无人耕种,一时间慌了手脚,有的跑马占地,以马蹄印为界,谁圈起来就是谁的;有的以犁占地,围着大地犁上一圈,这地就归我所有了。

  有了地,就张罗着盖房造屋,建立村落,有的依据地形建造,叫某坡、某坑、某河口、某湾;有的依据自己的姓氏,叫某村、某庄;也有的依据不同的行业,会种菜的叫某菜园;会打油的叫某油坊;会造纸的叫某纸坊。还有的依据盖的房子取庄名,盖瓦房多的就叫某瓦房;盖平房多的就叫某平坊;盖楼多的就叫某楼等。

  还有不少地方以“屯”、“营”取名的村庄很多。如:丁官屯、马坊屯、欧山屯以及张营、李营、孟营等。

  这些屯和营的来历,大都是明朝洪武至永乐年间,实行军屯田、民屯田、商屯田所致。

  据部分调查资料显示,中原特别是河南、山东一带,半数以上的村庄都是明代建立的。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海内外“寻根热”的出现,洪洞移民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关于洪洞移民的研究论著,数量也颇为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