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殿建筑结构特点(宫殿古代宫殿建筑布局特点)(1)

宫殿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建筑,是专供皇帝处理政务和日常生活起居的建筑。宫殿以其巍峨壮丽的气势、宏大的规模和严谨整饬的空间格局,给人以强烈的精神感染,突现帝王的权威,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

宫殿建筑结构特点(宫殿古代宫殿建筑布局特点)(2)

同西方相比,在古代中国这个以儒教为国教的君主制国家,宫殿是古代最重要的建筑。

宫殿的历史发展

作为⼈类⽂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宫殿名称的内涵有⼀个演变过程。

上古时期,⽳居是原始人民常见的居住⽅式。古语道:“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居,⽳⽽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

在先秦以前,⼈们经常将“宫”、“室”连起来使⽤,⽽且,“宫”、“室”可以通⽤,均指⼈们居住的场所,没有⾼低贵贱之分。

秦汉以后,“宫”和“殿”开始连在⼀起使⽤,并且具有了等级的差别,专指皇帝⾏使权⼒和⽇常⽣活的场所。

根据⽂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早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就出现了宫殿建筑。秦始皇统⼀六国之后,⼤修宫殿,建造了⽓势磅礴的朝宫,它与汉三宫(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共同形成了中国宫殿建筑发展史上的第⼀次⾼潮。

宫殿建筑结构特点(宫殿古代宫殿建筑布局特点)(3)

此后,伴随着江⼭易主与王朝更替,华夏⼤地上掀起了建造宫殿的热潮。

隋朝有仁寿宫、⼤兴宫,唐朝有太极宫、⼤明宫和兴庆宫,以及随后辽宋⾦元明清的宫殿,⽆不⽓势雄伟,规模庞⼤。然⽽,令⼈扼腕叹息的是,这些⼈类建筑史上的杰作⼤多在王朝杀戮的战争中灰飞烟灭,成为断壁残垣,能够传世的仅仅是北京明清故宫和沈阳清故宫。

其中北京故宫是现存最⼤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也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顶峰。⽽沈阳故宫从它的规划布局、建筑形式以及建筑装饰⼏⽅⾯⼜充分展现了清朝早期建筑的特点,尤其是清朝建⽴者满族的政治⽂化与民风民俗,使其成为中国现存皇室建筑群中地位仅次于北京故宫的重要建筑。

宫殿建筑结构特点(宫殿古代宫殿建筑布局特点)(4)

在我国古代社会,朝代名称虽然不同,宫殿布局却⼤同⼩异。《周礼·考⼯记》是我国最早的⼀部技术书籍,书中记载都城的规划时写到,“匠⼈营国,⽅九⾥,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朝后市。”

可以看出,都城布局以王宫为中⼼,象征着紫微帝宫,作为四⽅之极,统治天下。以王宫为中⼼的这种布局思想⼀直持续了3000多年,唐朝时期的长安城、元朝的⼤都和明清时期的北京城都按照这种布局思想⽽建。

宫殿的建筑规制

1、中轴对称

宫殿建筑结构特点(宫殿古代宫殿建筑布局特点)(5)

为了表现君权受命于天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宫殿建筑采用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

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低小简单。这种明显的反差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中轴线纵长深远更显示了帝王宫殿的尊严华贵。世界各国,惟我国对此最强调,成就也最突出。

2、左祖右社

宫殿建筑结构特点(宫殿古代宫殿建筑布局特点)(6)

又称左庙右社,体现了中国礼制思想中崇敬祖先、提倡孝道、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的重要思想。

所谓“左祖”,是指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祖庙是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因为是天子的祖庙,也称太庙;

所谓“右社”,是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社为土地,稷为粮食,社稷坛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的地方。

清代以左为尊、以东为上,所以左在前,右在后。

3、前朝后寝

宫殿建筑结构特点(宫殿古代宫殿建筑布局特点)(7)

宫殿自身的布局一般分前后两部分。

前朝是帝王上朝治政、举行重大典礼、朝贺和宴请的地方。如明清北京故宫,前朝主要有太和、中和及保和三大殿;

后寝是皇帝与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寝宫,内有御花园等供享用。如北京故宫在中轴线上的建筑就分前朝和后寝两部分。后寝有皇帝的寝宫宁寿宫、皇太后居住的慈宁宫、妃子们居住的东西六宫、花园等。

3、三朝五门

是指宫殿建筑群的门殿布局。

宫殿建筑结构特点(宫殿古代宫殿建筑布局特点)(8)

“三朝”是根据帝王朝事活动内容的不同,分别在三处不同规模的殿堂内举行,即举行重大仪式和政治活动的外朝、处理日常政务的内朝和起居生活的燕朝。如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及保和殿。

“五门”是在举行大型朝事活动的宫殿庭院前,沿中轴线以五道门及辅助建筑构成四座庭院,作为大朝宫殿前的前导空间。这五道门由内而外顺次称为朝门、宫门、宫城前导门、皇城门和皇城前导门。如北京故宫的太和门、午门、端门、天安门、前门。这种布局早在周代即已形成制度。之所以如此门阙森森,宫殿重重,无非也是为了炫耀皇权崇高威严罢了。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象征,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每一座宫殿建筑都有着属于它的独特历史和建筑风貌,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它是活着的历史,因为世人细心的保护,如今的我们乃至后人才能有幸见证这些历史和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