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五行学说,不仅用于观察世界、归纳世界、认知世界,广泛用于中医、堪舆、命理、相术和占卜等方面,特别是秦汉之前,对五行学说很认可,并且严格按照五行学说去实施。

五行起源于商周,古人认为,世界的组成元素是金、木、水、火、土,万物都是这五种元素组成,并且由此衍生出五行相生相克的五行学说,并且把五行与万物都联系起来。

根据五行学说: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为青色,土为黄色,水为黑色,火为红色,金为白色。

古代有几种五行次序(我国各朝代的五行)(1)

战国时齐国人邹衍用五行相胜说来解释朝代的变更,创立了五德终始说。按他的说法,黄帝是土德,夏禹是木德,商汤是金德,周文王是火德,而将来代周的一定是水德。因为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

这种学说把王朝的更替和五行,说成是无限循环的。既是神学,也是神秘的历史循环论。而这五行相克,前朝多被新朝所克,历朝历代所谓顺应天命,都与崇尚的五行学说密切相关,

当然,按邹衍的说法,商朝是尚白,但夏朝尚青色存疑,目前找不到夏朝尚青色的依据,其实在秦汉之前,黑色一直是主色。

周朝是火德,所以尚红色,天子和大臣的服装基本是以红、黑为主,秦国认为自己是水德,因此尚黑,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黑色成为全中国的主色,就连朝堂装修也以黑色为主基调。

古代有几种五行次序(我国各朝代的五行)(2)

但到了汉朝,刘邦比较有意思,秦朝时间太短,不承认秦朝水德,就认为自己是水德,这样就克周朝的火德,刚开始尚黑,汉武帝刘彻即位后,感觉还是不行,毕竟秦朝是存在的,就改成土德,尚黄。

到了西汉末年,刘向父子融入八卦方位的学说,“新五德学说”由此诞生,即王朝更迭并不是血腥的一个克一个,而是一个生一个,是相生的,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以前的王朝“德性”全弄错了,刘向父子从伏羲开始,推导出一系列世系及“德性”,

伏羲(木)-炎帝(火)-黄帝(土)-少昊(金)—颛顼(水)-帝喾(木)-尧(火)-舜(土)—夏(金)—商(水)—周(木)——汉(火)。

重新排定位于“西方”的秦为“白统”,属金;而汉为“赤统”,属火,火克金。于是便有了“汉高祖斩白蛇”这样一个赤帝之子把白帝之子杀掉的故事,也就有了崇尚赤色的说法,“改德”太麻烦,服装得全换,这个学说当时没人响应。

而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后,为了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采用刘向父子的“新五德学说”,新朝是火生土,土德,尚黄。

而在汉光武帝刘秀光复汉室之后,相生的“新五德说”已深入人心,也正式承认这个说法,从此确定汉朝为火德,尚红色,因首都在洛阳,火克水,还把洛阳改为雒阳,汉朝也被称为“炎刘”。

到了三国时期,曹丕、孙权皆尚土德,尚黄色,蜀汉延续汉的火德,尚红色。

两晋时期,晋朝取代魏,土生金,自然定为金德,但是晋朝很乱,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有用“相生”,也有用“相克”,也有认为自己是正统的,直接用前朝的德,是个德性混乱的时代。

隋朝重新统一中国,由北周木生火,火德,尚红。

唐朝替代隋朝,火生土,属土德,尚黄。

古代有几种五行次序(我国各朝代的五行)(3)

宋朝是篡后周立宋,为木生火,火德,因此宋朝皇帝的龙袍一般用红色。当北宋灭亡之后,为了表明自己继承的是最正统的政权,宋高宗特地将南宋开朝的年号定 为“建炎”。

宋朝时,女真金国兴起,自认属金,灭宋朝时,为火生土,因此金朝人从金德改成了土德。

元朝代金,为土生金,金德,尚白。

明朝弃用相生之理,改为相克,火克金,崇尚火德,且明朝皇帝姓朱,朱就是红,因此明朝尚红。

古代有几种五行次序(我国各朝代的五行)(4)

清朝延续相克原理,水克火,定水德,相传,明有“三重火”之说,一重为炎汉之火,一重为朱姓火赤火,一重为“明”之拆为日月,皆火,于是国号为“大清”,以三点水专克明朝的三重火。

所以到底是相克还是相生,完全是人的解释,战国邹衍认为是相克,西汉刘向认为是相生,双方各有各的道理,每个朝代采取什么“德”,那就看学者的争论和皇帝的喜好,无论相生还是相克,对普通老百姓影响不大,但五行学说走进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五行相生相克在中医、养生、建筑、相术等各方面广泛运用。

自隋唐以来,皇帝的服饰都是以黄色为主的,特别是到清朝。今天我们的国旗,依然使用了红、黄两种颜色,也可说这多少受到自汉代以来崇尚“赤”、“黄”二色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