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李白应该是知名度最高,粉丝最多的诗人。他留下了近千篇诗歌,让整个唐诗都熠熠生辉,不同凡响。在李白的诗歌中,主要有咏物、送别、壮志等等主题。他的诗歌之中,对于酒和月亮的写得很多,酒是李白的最爱,月亮则是历代文人雅士永恒不变的话题。既写月,又醉酒的,李白也写了不少,其中这首《把酒问月》应该是经典之作: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这首诗并不算脍炙人口,但它却一首兼具哲理,又有艺术感染力的佳作:天上的皎月是何时出现的,我现在停下酒杯想要问一问。人要攀援明月自然是不可能的,但月亮却跟人一同行走。月亮皎洁如镜,宫阙都能被照到,附近的云霭散发出清冷的光辉。只能看到它在夜晚从海边升起,又有谁知道它在早晨于云间悄然隐没。
周而复始年复一年,月宫中的玉兔在捣药,而嫦娥这么孤单,到底与谁相邻?现在的人看不到古代的月亮,而现在的月亮却照射过古人。古人和今人都是历史岁月中的匆匆过客,共同看过的月亮都是如此。只愿我们举着酒杯纵饮高歌时,月光能长久洒在酒杯之中。
这首诗的风格就是诗仙擅长的浪漫主义,第一句中劈头一问“青天有月来几时”,很可能是受了屈原的《天问》的影响,只不过,《天问》更多的是从哲学角度出发,对自然的考究。这首《把酒问月》,则是以此为契子,借物抒情为主。它的这种风格,应该又影响到了苏轼,从而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受到李白此诗影响的,应该还不止苏轼,宋朝另一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在《木兰花慢•中秋饮酒》中,更是在《把酒问月》的基础上,穷根究底,甚至无意间触碰到了月球绕地运转的公理: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接下来,诗人又连发两个问题:月亮早晨到何处去了?月宫之中的嫦娥与谁为邻?再加上第一句中的问题,就切合了本诗《把酒问月》的题目。这些问题,几千年来,不光李白问过,很多人都曾经问过。但在当时,并不会有答案,没有谁会告诉他。
因此,诗人只能暗自琢磨,发出了一番富有哲理的感慨。他将古人、今人与月亮相联系,现在的月亮和古时的月亮其实是一个,但是所有人类却如同流水一般匆匆而过。诗人就是要将人生苦短的道理,在对比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性情洒脱的李白,并不会像忧心忡忡的屈原一样,对此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他迅速将主旨转移到及时行乐上来。“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明显是运用了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典故。李白发完感慨后,又回到了手中的酒杯之中。他只希望,酒杯的酒永远喝不完,月光永远能洒在酒杯之中,这种畅饮之情,也是李白将壮志雄心付诸酒中。
这首诗想象力奇特,读起来荡气回肠,这种行云流水般的叙事方式,更是让读者反复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驻足。它前承屈原,后启苏轼、辛弃疾,是一首千古奇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