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档》一书由著名曲艺理论家、作家高玉琮先生主编,曲协主席姜昆担任顾问并亲自撰写序言。书中详细介绍了23对相声名家搭档的艺术经历和成果。内容详实生动,有很强的资料性和趣味性。
高玉琮先生曾是《今日头条》知名创作者,发表过很多相声、曲艺方面的理论和趣闻史实。我有幸结识高先生,私信、微信交流颇多,受益匪浅。高先生于去年10月24日不幸逝世,周年忌日将近,陆续转载高先生最后的大作,也算是对先生的深切怀念吧。
(高玉琮先生)
书中有关相声搭档的文章分别为演员本人或熟悉演员的业内专家执笔。本篇介绍郭荣启、朱相臣两位大师的文章是由秦珂华先生撰写的。
1 先“请”后“辞”名搭档对口相声搭档的组合形式可谓形形色色,其中有一类搭档是两代演员的合作,一般是晚辈逗哏,长辈捧哏。但也有个别情况,比如郭荣起与朱相臣的合作,师叔郭荣起逗哏,师侄朱相臣捧哏,不过师侄长师叔九岁。我们不妨先扒一扒这一侄一叔的“老底儿”,而后再细说二人的合作。
(郭荣启朱相臣二位大师)
郭荣起,祖籍山西太原,1917年出生于天津。相声行业的辈分这个事很微妙,也自有其道理。俗话说“萝卜不大,长在背(辈)上”,郭荣起的父亲郭瑞林是第二代相声艺人范长利(艺名范有缘)的徒弟。爹的辈分大,儿子也沾光,辈分自然就大了,这叫“自然辈”。所以比他年长的或与他年龄相仿的一些艺人,像刘宝瑞、赵佩如,王长友、侯宝林、罗荣寿、李润杰等,就得管他叫“叔”。在相声界,这种情况并不少见。郭荣起从呱呱坠地时起,耳边索绕的就是相声的包袱,河北梆子、大鼓的唱段,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各地的口音------这些声音都来自他的父亲。父亲郭瑞林很有能耐,先学京剧再学相声,曾与“万人迷”李德炀搭档。侯宝林后来说过:“使柳儿活好的演员太多了,我服气的,一个是我的晚辈刘文亨,再一个就是我爷爷辈的郭瑞林了。”郭瑞林的相声非常出色,当年他在沈阳演出时,还常被请到军阀张作霖的大帅府演出堂会。
(郭荣启先生)
郭荣起虽然接触相声比较早,但真正开始学习相声却比较晚,1928年他才跟着父亲的搭档,也是父亲师弟的李瑞峰学说相声。后来郭荣起拜“相声八德”之一、马三立的父亲马德禄为师,他使的《夸住宅》《拴娃娃》《铃铛谱》等对口段子以及《古董王》等单口段子,都来自师父的真传。
郭荣起很有天赋,生就一副好嗓子,无论学南昆、北弋、东柳、西梆,还是学曲艺中的各个曲种,都非常见功力,尤其是学唱河北梆子,堪称一绝。他还十分好学,在连兴茶社演出时,他暗暗向同辈的马桂元、李寿增、马三立等人学习,也向低自己一辈的李洁尘、杨少奎、刘奎珍等人学习。能耐大了,在名家云集的启明茶社,他还曾压轴攒底。朱相臣,1908年出生于河北武清(今天津武清)。小时候学徒期间他就特别爱听相声。一次,一位叫何少亭的相声艺人在天津三不管撂地说相声,朱相臣听得如醉如痴,他主动上前搭话:“您能不能教我说相声?”何少亭何许人也?他的艺名是何寿亭,是“相声八德”之一卢德俊的徒弟。那年朱相臣才十岁。何少亭看这孩子十分诚恳,便说:“我教你!“朱相巨一听,扑通跑下,喊了一声:“师父”。
(朱相臣先生)
相声行有个规矩,拜师需要摆枝。朱相臣只靠这一跪就有了师父,有些前辈不承认。但是朱相臣不在乎,他十三岁时就离开天津,到沈阳、抚顺、大连、营口等地演出。他的人缘很好,许多名艺人如张庆森、李润杰、汤民一、汤化民、白万铭等都曾与他合作。特别是他还为白银耳(原名连仲友,艺名连春仲,北京人,拜侯一尘为师)量过活,成功的合作催生了“关内的蘑菇,关外的银耳”之说。朱相臣于1941年返回天津,因其捧哏艺术高超,受到张寿臣的格外赏识。1946年张寿臣正式收朱相臣为徒。(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