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周星驰执导并亲自主演的电影《功夫》上映,这部影片被影迷们誉为周星驰在2000之后的巅峰之作。在这部影片里,周星驰用一个超现实的故事,讲述了生活在平凡世界中的人们,在内心深处不平凡的梦想。而影片中所谓的“功夫”,不过是人们对生活愿景,对人生理想的寄托。

功夫里拿棒棒糖的小孩(中那个破碎的棒棒糖)(1)

在这部影片中,影迷们能够明显看到很多经典电影的元素,在周星驰饰演的游走在繁华都市中的男主角身上,很容易看到默片大师卓别林的影子,只是“那个谁”的身上,不再有卓别林那样明显的包装和形式。但是从他们的神情中,观众们依然能够看到,他们在生活中遇到尴尬的事物时,脸上所呈现出的不自然的笑容,在穿越百年光影之后的共通之处。在那个笑容之下,所掩盖的生活中的无奈和辛酸,往往透过银幕,在周星驰神情僵硬的一瞬间,那种情愫被深深地刻印在了银幕前的观众的内心深处。

功夫里拿棒棒糖的小孩(中那个破碎的棒棒糖)(2)

这部影片刻意的淡化了男主角的具体身份,但是周星驰又在极具生活化的表演细节中,将男主角和银幕外的观众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而这种情感、身份、处境的共鸣,又让这个没有名字,没有具体身份定位的男主角,成为了银幕前每个观众,在银幕剧情里的化身。所以在观影的过程中,观众们表面上看到的是一个功夫传奇的故事,但是在情感体验上,完全是在被周星驰幻化出的光影左右的潜意识中,无意间游走在了关于自己的梦想和现实中。

影片开始时,关于斧头帮、鳄鱼帮、警察局的桥段中,看似完全没有平常人的生活场景,周星驰实际上是在表现,在这个世界里,平常人根本没有力量去左右自己的生活。因为平常人的生活中,没有人可以做到罔顾正义,草菅人命。但是在现实社会里,又总有一些超越正常人生活的力量,用一种残酷荒谬的手段,左右着社会的发展,影响着正常人生活的环境。而这种力量完全有别于人们对生活最初的愿景和追求,这也造成了很多甘愿平凡的人,与这个荒谬世界的割裂。

功夫里拿棒棒糖的小孩(中那个破碎的棒棒糖)(3)

而影片中这种割裂的具体表现,则是隐藏在猪笼山寨中的武林高手。周星驰扮演的男主角,是一个游手好闲,满嘴胡说八道的街头小混混,他开始的时候一心想加入斧头帮扬名立万,咸鱼翻身。影片开始时他靠着自己长相凶神恶煞的朋友,来到猪笼山寨中冒充斧头帮坑蒙拐骗。在这个桥段里,通过男主角的遭遇,观众们感受到了生活中的荒诞和尴尬。男主角表面上看似光鲜和嚣张,实则在和猪笼城寨住户的对比中,满是嘲讽和卑微。而他的行为,也反衬出,猪笼城寨的住户们看似贫困的处境中,也有他们的充实和幸福。

在男主角敲诈受挫之后,他无意中碰到了真正的斧头帮,他巧舌如簧的挑唆,和斧头帮的想法一拍即合。斧头帮恰好以男主角的遭遇为借口,对猪笼城寨这个“法外之地”大开杀戒。以达到自己罪恶黑暗的目的,不巧的是,林雪饰演的斧头帮头目,被暗藏在猪笼城寨中的隐世高手打了个下马威。

功夫里拿棒棒糖的小孩(中那个破碎的棒棒糖)(4)

而这几个隐藏在猪笼城寨中的武林高手,也拉开了本片关于“功夫”话题的序幕。在影片中,斧头帮所代表的社会力量,是一种“势力”,这种“势力”超越了社会的基本法则,严重的干扰了人们正常稳定的生活。斧头帮所表现的势力和猪笼城寨居民的矛盾,与猪笼城寨中包租婆与居民的矛盾完全不同。包租婆和居民们以一种对等和可协商的关系来相处,并且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会回到互敬互爱的范畴中,并以此为最终目的,来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斧头帮则完全是一种势力欺人的方式,他们的力量,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技巧和能力,而是他们的残忍和无情,这也是他们的势力,和“功夫”在影片中所代表的另外一种力量,完全不同的地方。

功夫里拿棒棒糖的小孩(中那个破碎的棒棒糖)(5)

斧头帮在猪笼城寨中遭遇了挫败,引申出了猪笼城寨中的居民和斧头帮之间的“功夫”较量。这种“功夫”的较量,实际上也是两种生活态度的较量,在猪笼城寨中的居民,以苦力强和裁缝为代表的功夫高手,他们为了过上正常的生活,已经远离江湖纷争多年,他们之所以会用功夫奋起反抗,完全是因为看不惯斧头帮恶势力的欺压。他们反抗斧头帮的态度,也正是他们当初学习功夫的初衷之一。在这个桥段里,周星驰还特意安排几个高手在黄昏的时候,在知道了对方的身份之后,进行了一场纯粹功夫技巧上的切磋,这场切磋是为了表达他们单纯地对这项技艺的热爱。

功夫里拿棒棒糖的小孩(中那个破碎的棒棒糖)(6)

与之形成反差的,是斧头帮请来的功夫高手,这些高手们,以虚荣和金钱来自我标榜,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功名利禄当中,他们利用功夫扬名立万。而周星驰饰演的男主角,则在两种力量之间游走,游移不定。这种游移不定表现在,他没有坚定的完成一个杀人的任务,以一种坚决的态度加入斧头帮,他也没有完全的放下本就不存在的“身段”,过城寨居民的生活。他嘴巴上叫嚷得很凶,却在行动时左右徘徊,这种徘徊也表现在,他身上发生的那些让观众啼笑皆非的故事情节。

功夫里拿棒棒糖的小孩(中那个破碎的棒棒糖)(7)

就在猪笼城寨和斧头帮双方通过功夫争斗的过程中,男主角也联想到了自己的一段童年往事。这段童年往事对本片的主旨有了明确的说明,也对“功夫”的内涵,进行了精准的定义。原来男主角在童年时,曾无意中拿到了一本名为《如来神掌》的功夫秘籍,关键的是,在得到这本秘籍时,那个乞丐告诉他,学好功夫之后,可以拯救世界。就在小男孩觉得自己学有所成时,却在完成第一个正义的任务时,便遭遇了重重的挫败,这次挫败严重的打击了小男孩心中的功夫梦想,这次事件之后,让他从最初的一心向善,变成了在善恶之间的徘徊不定。

功夫里拿棒棒糖的小孩(中那个破碎的棒棒糖)(8)

在这段电影情节里,小男孩和哑女之间的那个棒棒糖,周星驰明显的借鉴了卓别林的代表作《城市之光》中,盲女送给卓别林花的片段。而无论是棒棒糖还是那束花,都是对“英雄救美”这个浪漫故事很好的现实解读,这个片段,升华了正义和浪漫的现实意义。而在本片中,也升华了“功夫”的含义。这个破碎的棒棒糖,代表了男主角在面对残酷的现实和美好梦想之间的挣扎和纠结。而和棒棒糖情节相关联的,用来支撑英雄救美的“功夫”,则是每个现实生命中的不堪承受之重。

功夫里拿棒棒糖的小孩(中那个破碎的棒棒糖)(9)

影片最后的时候,男主角意外成为了万中无一的高手,他的这次蜕变,不仅仅是在功夫上,还在于他对于现实世界的超脱,正是有了这种超脱的意境,他才完全领会到了“功夫”的奥妙。这个桥段在某种意义上,和《大话西游》里至尊宝带上紧箍咒变成孙悟空的桥段很像,而“功夫”在本片中,就有了《大话西游》里至尊宝的紧箍咒和孙悟空金箍棒的双重含义。在这个双重含义里,是一种凡身肉体不堪承受的生命之重。这里面既有“功夫”的力量,更有“功夫”的责任。

功夫里拿棒棒糖的小孩(中那个破碎的棒棒糖)(10)

所以在影片结尾时,周星驰又将整部故事,通过一个镜头的切换,回归到了一个小男孩关于功夫的梦境当中,回归到了小男孩和哑女的美好现实生活里。只是在这次关于“功夫”的光影里的游走之后,银幕前的观众对“功夫”和生活,对现实和梦想,有个更充分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