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又称昆剧、昆腔,因发源于昆山而得名,于2001年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昆曲表演不仅包含演员在台上的“唱念做打”、出将入相,还能给观众带来器乐、服饰以及文学上的美感,是别具特色的舞台艺术。作为全国主要剧种的昆曲,延续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其悠久的历史和经久不衰的艺术风格在一代代传播中不断被其他剧种所吸收、转化,因而被称为“百戏之祖”。

一、昆曲的起源

昆曲戏曲文化特色是什么(昆曲为何会被誉为)(1)

早在元末明初的4世纪中叶,苏州府的昆山县流传的南曲原有腔调经顾坚整理和改进后,被称之为“昆山腔”,这就是昆曲的雏形。到了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改良昆山腔,一方面吸收海盐腔、弋阳腔、南曲和北曲的不同长处和优势,另一方面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点,是昆山腔的演唱也融合北曲的的特点,又在伴奏中加入了笙、琵琶等乐器,最后形成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之后,昆山人梁辰鱼,袭承前人的基础,进一步对昆曲加以改革,并于隆庆末年,编写出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这部传奇的上演,使昆腔的影响得到扩大,尤其是受文人学士的追捧,出现了大批由文人学士编写的昆曲传奇,民间习昆腔者日益增多,尤以歌妓为主。昆曲逐渐作为一个独立剧种来排演和传播。

昆曲戏曲文化特色是什么(昆曲为何会被誉为)(2)

二、昆曲的发展成熟

明朝中后期,得益于昆班的四处活动,昆曲的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已经逐步成为各类传奇剧本的标准唱腔。明末清初,昆曲流传更广,成为了全国性的剧种。在传播过程中,昆曲从业者广泛吸收了不同地域的语言特色和民间音乐风格,进一步丰富了昆曲体系。清代中期,昆曲的流行程度达到极盛,成为国内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昆曲也形成了自身成熟的风格体系。许多地方戏曲,如京剧,都从昆曲成熟的表演体系中加以借鉴。

三、为何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戏曲文化特色是什么(昆曲为何会被誉为)(3)

1.昆曲拥有长时间的发展形成的完整体系

昆曲的发展过程对于文学、音乐、舞蹈、服饰乃至演出的身段程式、虚拟意象的演绎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京剧、黄梅戏、川剧、湘剧等其他剧种都在以上方面或多或少的化用了不少昆曲的元素为己用,使其艺术风格兼具典雅和浓厚的地方特色。例如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便是先学习的昆曲,而后才转为京剧;其他剧种的演员也有许多曾经进行过昆曲的学习,比如曾小敏表演的粤剧《西厢记·佳期》也是移植自昆曲。尤其在身段的程式方面,几乎可以认为是所有剧种的身段动作都来源于昆曲。直至今日,昆曲细致的做工,载歌载舞的形式依然在是戏曲行业首屈一指的存在。

2.丰富多样且广泛流传的昆曲剧本被其他剧种广泛借鉴

自明朝开始,昆曲剧本的主要来源便是文人学士创作的传奇。这一方面丰富了昆曲的剧本题材,使得昆曲的受众扩大;另一方面,文人学士创作的传奇剧本拥有更高的文学素养,使得昆曲剧本具有了辞藻华丽,唱腔优美的特点,更富有艺术性;第三这样的传奇剧本更容易为上层士大夫所接受,昆曲得以在统治阶级中传播,提高了昆曲的地位,赋予了昆曲以“高雅”的地位。因此,昆曲的剧本创作在明清两朝都十分繁荣,其中《牡丹亭》《长生殿》《白兔记》等广为人知的剧目被许多剧种移植改编并上演,其改编过程不可避免的需要吸收和借鉴原有的昆曲元素,促进了昆曲元素不断地被其他剧种化用融合,也帮助其他剧种在昆曲剧目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的艺术风格。

3.昆曲中方言很少,能为大多数观众接受

昆曲戏曲文化特色是什么(昆曲为何会被誉为)(4)

昆曲主要以中州官话进行演唱,对白上,南昆多采用韵白和苏白相结合的形式,北昆则用韵白和京白。因此对于大部分观众而言,昆曲在语言上的隔阂很小,多数唱念内容可以被理解,比起方言运用较多的其他剧种,如粤剧、越剧等更容易传播,也更容易被使用官话的多数观众接受,因此在明清时期能够成为国内强势的主流剧种。在当时条件下,发展阶段不如昆曲成熟的其他剧种必然向昆曲靠拢学习,借此更好向观众推广。

4.昆曲市场的长久繁荣和稳定

昆曲一直拥有良好的演出市场,虽然清中后期京剧的崛起给昆曲市场带来了较大冲击,但是昆曲的市场基础依然难以动摇,昆曲仍然是主流剧种。这也意味着在明清两代,昆曲都拥有繁荣稳定的市场,尤其是得到社会中上层的普遍青睐。清初成书的《红楼梦》借林黛玉之口念出了《牡丹亭》的戏词可侧面反映出当时的大户人家对昆曲的爱好。因此,昆曲在当时应该是最能得到社会上层投入的剧种,加上社会经济中心集中在江南一带,当地人娱乐消费的能力更强,昆曲无疑拥有非常宽裕的资金用于发展自身,相应的也能吸引到其他剧种的从业者加入和交流。

四、昆曲在近现代的传承情况

昆曲戏曲文化特色是什么(昆曲为何会被誉为)(5)

昆曲在清中后期,由于南北差异过大、过于高雅的特点逐渐被梆子腔、皮黄腔等超过,初露颓势,而博采众长的京剧则后来居上,进一步分流了昆曲的观众,昆曲逐渐退出北方尤其是北京市场。近代的炮火和枪声打破了我国稳定和平的环境,昆曲的延续在近代一度面临中断。。建国后,昆曲发展迎来了新的阶段。20世纪初,梅兰芳、韩世昌、俞振飞等艺术家坚持昆曲演出,为昆曲艺术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1921年创办的昆剧传习所培养了施传镇、顾传介、周传瑛、朱传茗、沈传芷、王传淞、华传浩等一批“传”字辈艺术家,成为我国昆曲艺术传承的火种,目前活跃的中青年昆曲艺术家很多都传承自这一批“传”字辈的艺术家。1956年由陈静改编的昆剧《十五贯》重新打开了昆曲市场,在当时被《人民日报》称赞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昆曲戏曲文化特色是什么(昆曲为何会被誉为)(6)

目前,在中国大陆现有江苏省苏州昆剧团、江苏省昆剧院、上海昆剧团、杭州浙江昆剧团、北京北方昆曲剧院、湖南省昆剧团6家昆剧专业艺术团体,以及浙江永嘉昆曲传习所,被称为“六团(院)一所”。这几家院团都承担着昆曲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同时运用媒体向公众介绍、弘扬昆曲艺术,更和多所高等院校合作,推广昆曲艺术,培养具有欣赏能力的年轻观众。

2001年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的传承与保护得到了更多关注。

五、总结

昆曲戏曲文化特色是什么(昆曲为何会被誉为)(7)

昆曲的表演艺术凝结了中国传统的古典美和婉约美,其柔美婉转的艺术风格和江南地区小桥流水的地域特色相映成趣。即使在节奏很快的现代商业社会,悠扬清丽的“水磨腔”依然活跃在剧场里,为观众带来别具一格的表演。绵延六百余年依旧富有生命力的昆曲,在未来也将继续向观众传递她的美和感动。带着“百戏之祖”古老而又规范的表演程式走向下一个六百年。

参考资料

1.中国戏曲网

2.昆曲的历史沿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