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电视剧《甄嬛传》一度热播,虽然这部宫斗爱情大剧中对历史情节有些许移花接木,东拼西凑,对礼法有不少扑风捉影,胡编乱造。但演员精彩的演绎和夸张的剧情还是吸引了无数目光,创造了非常高的收视率。
除了众多的主角外,比较让人们留意的角色就是剧中的苏培盛,虽然不是主角,但其作为太监,亦正亦邪的性格和待机而发的城府贯穿主线,尤其与宫女槿汐真挚缠绵的对食关系让人们印象深刻。
在电视剧的最后,雍正驾崩后,熹妃“甄嬛”最终晋尊皇太后,告别了惊心动魄,你死我活的宫廷斗争,享受上了“尊崇至极,以天下养”的大清圣母太后的新生活。
而作为“功臣”的总管太监苏培盛则拉着“”槿汐姑姑”的手,本应该在太后的保全下,背对沧林面朝夕阳的唯美景色中(来去是梦),在乾隆新朝选择安度晚年,过起了不问世事,躺在床上同看一张春宫图的美好生活。
事实果真如此浪漫吗?在本人之前的文章中详细地介绍过清朝太监的编制、收入和生活。这让我们得知,有清一代对太监管理最为严苛的就是乾隆朝,太监连自己的姓都必须改掉,只能姓赵、高、王、秦,而乾隆朝对太监严苛制度的开始,实则就是起于对大太监苏培盛的处理。
苏培盛生于康熙十二年九月二十三日,比雍正皇帝胤禛大五岁,是潜邸雍亲王府的近侍太监,从禛贝勒府到雍亲王府,再到紫禁城,他也算一路“刀剑荆棘”的陪着胤禛最终走到了皇帝御座面前。
胤禛继位伊始(雍正元年正月十七日)他担任懋勤殿首领太监,品级为七品执守侍。雍正五年八月二十二日,升职为副总管太监(宫殿监副侍),此后在雍正八年五月初四日晋升为宫殿监督领侍(敬事房总管太监),赏赐四品官职,一直到雍正驾崩。
苏培盛作为雍正朝内廷的太监总管,皇帝身边的红人,可谓是一时风光无限。加之雍正皇帝雷厉风行,眼里不容沙子的作风,在对总管太监前朝诸皇子夺嫡的清算中毫不留情,导致他的兄弟们人人自危。
作为雍正的内监主管,苏培盛本应在这场风暴中更加低调做人,以免引火烧身,可他偏偏狐假虎威,忘了自己本是奴才的身份,以至于做了很多违背尊卑礼法的事情。
比如如下事件:
例一:
内臣宦官见到皇子、亲王等宗室,要双膝跪地叩头行礼,而苏培盛见到宝亲王(乾隆)等皇子亲王,仅单膝虚点行半跪礼请安,敷衍了事。甚至连跪都免了,直接像安答师傅(长辈)一样上去和皇子拉手(成败皆空),行宗室长幼间的执手礼,这让当时身为宝亲王的弘历十分恼怒。
在雍正十三年十月,雍正驾崩后乾隆刚刚继位登极就下谕内务府,痛斥道:
即如苏培盛、乃一愚昧无知人耳。得蒙皇考(雍正)加恩。授为宫殿监督领侍。赏赐四品官职。非分巳极。乃伊不知惶愧感恩。竟敢肆行狂妄。向日于朕弟(弘昼)兄前。或半跪请安。或执手问询。
乾隆帝登极开始就重塑朝纲,为了尊卑有序,同时又为了兼顾宗室间的亲亲之谊,所以在雍正十三年九月(未改元前)下旨叔辈非朝免跪:
庄亲王、果亲王、召见便殿、赐坐之时。俱行拜礼。朕心深为不安。王等皆圣祖仁皇帝之子。大行皇帝之弟。于朕为叔。行辈甚尊。岂可常行拜礼于朕前乎。君臣上下。分义固所当遵。然便殿燕见之时。非朝会大典可比。礼以义起。古人所贵。朕心所未安之处。即礼之所当随宜斟酌者。嗣后如升殿朝贺。典礼攸关之处。诸王等仍遵定例行礼外。若便殿燕见时。朕亲叔辈。均不必叩拜。以昭朕敬长亲亲之意。
皇帝的叔叔可以免跪行礼,你苏培盛作为太监怎能能享受如此待遇?
例二:
雍正驾崩,庄亲王允禄任总理大臣,兼管内务府,内臣宦官都由他统管,内务府是敬事房上级“主管单位”,庄亲王允禄是苏培盛的顶头上司,而且允禄是康熙第十六子(过继博果尔,袭庄亲王),雍正的亲弟弟。一个是主子一个是奴才,苏培盛见到庄王,居然与庄王并排而坐,侃侃而谈。
新君乾隆帝痛骂苏培盛道:
庄亲王总管内务府事务,苏培盛与庄亲王并坐接谈。毫无礼节。凡内廷大小太监。均属统辖。而苏培盛即目无内务府。独不思庄亲王、乃圣祖仁皇帝之子。大行皇帝之弟乎。昔者塞思黑之子弘晸呼魏珠为伯父。皇考曾严切教训。此风、不可长也。
例三:
这还不算什么,乾隆帝谈到自己当亲王时,一次到圆明园九州清晏觐见雍正帝,自己亲眼见到总管太监苏培盛居然与众皇子阿哥同坐共餐,推杯换盏,见到宝亲王入内,苏培盛不仅不回避,反而更加放肆,气的宝亲王弘历在九州清晏待了一会立即离开,并且决定自此不再九州清晏用餐。
前朕与和亲王(弘昼)等、在九州清晏瞻礼时。值苏培盛等在彼饮馔。伊等不但不行回避。且复延坐共食。而阿哥等亦有贪其口腹。与之同餐者。朕躬后至。稍坐而出。嗣是朕即不复在九州清晏用饭。夫阿哥等一时失于检点。而苏培盛狂妄骄恣。公然与皇子等并坐而食。似此种种悖乱。不可枚举。此皆朕躬所亲见者也。
当时已经六十三岁的苏培盛在此之前,显然没有给“未来的储君”弘历留下什么太好的印象,自己的叔叔尚且知道君臣有别,苏培盛作为一个伺候先帝总管太监,不分主仆的倚老卖老就说不过去了。
苏培盛作为反面教材,乾隆帝又向朝野举了一个正面的例子,他提到苏培盛的前任老太监总管张起麟,首先张起麟侍候雍正极其细致,比如夏天天气热,他与造办处“绞尽脑汁”进献了“绳控抽拉式一体半自动六叶(羽毛组成)风扇”,凉爽切高效的清风为雍正帝解除了夏日的燥热,这给弘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在于张起麟的自知之明,他不论冬寒夏暑,始终怀着对君主的敬畏之心,虽然年龄体衰,但见到皇子弘历,弘昼依然长跪请安,即使赐座也是叩首谢恩后席地而坐,不敢与君王同坐,这种夹着“尾巴做人的学问”到真是值得后辈苏培盛学上一学的。
张起麟乃效力最久之人。年纪老迈。见朕兄弟、犹必长跪请安。不敢怠忽。或我辈赐坐伊必叩头。席地而坐。此宫中太监所共见者。至今思之殊可悯念。
另外还表彰了陈福、李英、王常贵、张玉柱等太监,奉先皇之命传旨时严肃认真(来去是梦),于公对弘历及弘昼十分严厉,于私时却是尊卑有序,敬谨谦恭,所谓公是公私是私,他们代表君王时有天子威严,代表自己时则恭敬有度,得到了乾隆帝的高度表扬。
为了杜绝秦汉宦官掌权乱政,刹住太监日益骄横的歪风,乾隆最后说到:“一岁主,百岁仆,自此之后总管太监见到阿哥必须拜跪请安。阿哥等赐坐,只能席地而坐。见到内宫之宫眷,即便等级是答应,太监总管也必须跪拜。阿哥的家眷,就算是官女子的身份,太监总管也不可不跪拜。外朝即使是公事接见王公大臣时,也必须礼貌必恭,言语必须谨慎,不可稍涉骄纵,以失尊卑大体,违反者正法。
此朕防微杜渐之举。后世子孙。世世遵行。若总管太监等、仍改蹈袭前辙。妄自狂纵。不遵定制。经朕察出。将首犯之人。立行正法。众太监官职。并行革退。着将此旨、亦晓谕阿哥等知之。内务府总管衙门。仍登记档案。若太监略有放纵。许内务府总管、先挐后奏。
最终,对于曾经服侍过雍正皇帝的苏培盛,乾隆本着孝道还是网开一面,留其一命,但依然革职驱逐出宫禁。
乾隆下旨曰:
今朕绍登大宝。恐太监之风渐炽。故降旨训谕。想苏培盛等、此时必心怀忧惧。与其忧惧于今日。何不敬谨于当时。朕今即将苏培盛、问以不敬之律。未为不可。即揆之于理亦未为过当。然朕君临天下。惟以大公至正为心。因念苏培盛之偶尔失仪。尚属糊涂可赦之罪。未至汉唐宋明宦寺之放纵也。然星星之火。尚能燎原。涓涓不杜。终成江河。从前皇考因太监等敬谨畏法。小心供役。是以特沛殊恩。赏赐官职。实为荣幸。伊等在皇考前。固知戒谨恐惧。而愚昧无知之辈。于外面遂渐加骄纵。不似皇祖时之守法矣。伊等既不能仰副皇考加恩之至意。朕独不能执法以惩其罪乎。倘苏培盛等、仍复怙恶不悛。朕不但重治其罪。且必将众太监之官职。尽行削革。
作为太监总管的苏培盛,给乾隆帝留下极其负面的印象。自乾隆皇帝继位伊始(成败皆空),对内臣的监管力度大大加强,在乾隆朝完全杜绝了太监干政的渠道,打击了太监在群臣面前那种狗仗人势的嚣张气焰,自此重新定位清朝内廷太监与朝野尊卑:
尊卑有一定之体统。上下有不易之礼仪。自宜循分遵行。岂容稍有僭越。太监等乃乡野愚民。至微极贱。得入宫闱。叨赐品秩。已属非分隆恩。况朕八旗满汉、旧人甚多。岂尽得如太监等、日觐天颜出入内廷乎。尔等当自揣分量敬谨小心。常怀畏惧。庶几永受皇恩。得免罪戾。
伊等纵不自惜。独不为众太监、稍留余地耶。嗣后尔太监等、各宜凛遵制度。恪守名分。如遇奉宣谕旨之时。朝廷自有仪制。设有严饬之旨。自宜庄厉传宣。不可稍顾情面。而寻常以公事接见王公大臣时。礼貌必恭。言语必谨。不可稍涉骄纵。以失尊卑大体。即在街市行走。不可出言詈人父母。若太监等有詈人父母者。许。被詈之人。即行重责。至接奏内廷阿哥等事件。必当庄重敬谨。不可曲意顺从。而奉朕旨传宣。又当仰体朕意。告诫谆谆。不可稍有瞻狥。尤不可略通信息。
苏培盛革职被驱逐出皇宫后,他并没有得到皇太后“甄嬛”娘娘的隆恩眷顾,也没有“槿汐”姑姑的温柔伴随,而是孤苦伶仃,苟延残喘,地在乾隆十二年七月十二日去世,终年七十三岁,死后被人埋在了恩济庄的太监坟。
所以与《甄嬛传》电视剧中人物描写恰恰相反,苏培盛飞扬跋扈到连弘历、弘昼等皇子,庄王、果王等亲王都不放在眼里,无论其是有心的恃宠而骄还是缺心眼的不知深浅,总之他最终迷失,忘记了他的身份,所谓得之其幸,失之其命也。
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您的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