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解说《血色浪漫》这部电视剧,主要是钟跃民一代人的故事,里面很多的北京情节,很有年代感,很多朋友问我,钟跃民常去的那家“老莫”是个啥餐厅,感觉很有故事,这里我也为大家说说。

北京老莫餐厅历史(给你讲讲血色浪漫里那老北京)(1)

这是一家俄式餐厅,开业于1954年,已经有六十多年历史了,算是西餐中的老字号吧!它是不是北京第一家西餐厅我没考证过,最起码算是北京最早的西餐厅之一吧!虽然是俄式餐厅,但也不全是俄餐,他们是以经营俄式大菜为主,主要是俄罗斯、乌克兰、高加索等具有前苏联民族特色的传统菜肴,同时也兼营英、法、德、意式西餐。

北京老莫餐厅历史(给你讲讲血色浪漫里那老北京)(2)

老莫儿位于西直门外大街135号,离北京动物园不远,就在北京展览馆旁边儿。门口是豪华的旋转门,一进门是挑空七米的大厅,顶上装着镀金水晶大吊灯,两边有四根金黄色的大铜柱,耀眼的灯广映衬着淡黄色的桌布、明亮的高脚杯、和精致的餐具,加上俄罗斯风情的雕像和装饰物、身穿布拉吉的金发碧眼的女服务员,就连厨子都是从苏联请来的专业大厨(虽然在进入新世纪之后老莫儿重新装修过,但是总体的格局和格调没怎么变)。

北京老莫餐厅历史(给你讲讲血色浪漫里那老北京)(3)

这样的装修、设施和氛围搁到现在也算高档的,那在当年更是了不得,它的奢华和气派堪称震撼整个儿北京城。您要知道,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国家刚刚解放没多久,正处在一穷二白的阶段,如此奢华的餐厅,即便是开在首都北京,也显得十分"不合群儿"。那么为什么在那个很多人还都吃不饱饭的时代,开这么一家高级西餐厅呢?

北京老莫餐厅历史(给你讲讲血色浪漫里那老北京)(4)

因为它压根儿就不是为老百姓开的,话说回来了,普通老百姓让您去您也消费不起。了解那个时代的朋友都知道,那时的中国和(前)苏联关系很好,大批的苏联专家来华援建,更有许多的学生、学者、技术人员被派往苏联学习和交流。这些专家学者们主要云集在北京,为了照顾他们的"思乡之情",所以才在中央领导的关怀下,开了这家俄式西餐厅,为了充分展示两国的友好,就以苏联首都、莫斯科来命名。

北京老莫餐厅历史(给你讲讲血色浪漫里那老北京)(5)

所以老莫儿在开业之初(当时还不这么叫),主要的服务对象是苏联援华专家、赴俄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以及一些其他国家的驻华官员。建国初期的国家领导人,还经常在这里接待重要的外宾。所以莫斯科餐厅一开业,就迅速被广大北京群众知晓,但是让它名声大噪的,不仅是它的高贵、华丽和异域文化色彩。因为有很多的人没去过,都没从外面看看莫斯科餐厅什么样儿,更没进去过(因为没票儿)。但是如果您不知道莫斯科餐厅,那您是落伍的,而且是不关心国家大事的。

北京老莫餐厅历史(给你讲讲血色浪漫里那老北京)(6)

众所周知,七十年代初,中苏交恶,两国关系从沸点降到冰点,在华援建的苏联专家一转眼儿撤的一个都不剩,就连莫斯科餐厅的厨师也都走干净了。从此进老莫儿吃饭不再凭票儿,但是去的人反而更少了,因为真心吃不起呀!七十年代普通职工的月收入不过三四十块,俩三人儿进去消费一次,估计一月工资就没了,搁您您舍得花吗?

北京老莫餐厅历史(给你讲讲血色浪漫里那老北京)(7)

2000年,"老莫"第二次停业。但与上次停业不同在于,老莫迎来的并不是萧条。 扩建装修后的"老莫",营业面积达1300平方米,可容纳600人同时就餐。增加了对外承办企业产品发布会、商务会议等各种活动,让"老莫"与中国的经济脉动联系得更为紧密。 现在,莫斯科餐厅的人均消费一般是一百多元人民币,尽管并非西餐厅中最昂贵的,但无疑高于普通百姓的接受能力。所以,来这里就餐无形中也显示了经济实力。 菜单上虽有法式焗蜗牛、意大利面等西欧菜品,但主打的还是红菜汤等俄餐。这里还供应国内不多见的俄产"波罗的海"啤酒。 挂着俄罗斯风格油画的餐厅内,回荡着《喀秋莎》《小路》《纺织姑娘》等中文版的苏俄歌曲——"老莫"的品位显示了其厚重的文化底蕴。 餐厅工作人员曾到俄罗斯驻华使馆寻找音乐资料,后来发现,那位三十多岁的俄罗斯官员对苏俄老歌的熟悉程度好像还不如中国人,因为他所提供的都是俄罗斯现代音乐,被中国客人认为缺少"俄罗斯味"。 如今的"老莫",在保持原有俄式西餐正宗口味的同时,也推出了更加符合中国人口味的特色菜肴。而每逢中秋节之际,"老莫"还推出自制月饼。虽然其价格明显高于同类产品,但在"老莫"品牌的感召下,人们还是纷至沓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