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一条万转的微博,真实地逗乐了我:
评论里不少共同看完《信条》的情侣,女朋友都在“控诉”男朋友的讲解行为,耳朵听着,脑子里充满了问号???说好的一起周末约会看个电影,怎么搞得像要切磋高考模拟真题一样?
嗐,要我说啊,大家同样是坐在电影院看的,其实没必要秀出什么观影优越感。要是人家什么都没问,你上来就一顿画思维导图梳理逻辑,那确实是有点招人烦。要是对方看不懂,向你真诚发问,那再展开分析分析也不迟。
这回《信条》上映,给各位朋友整的都怪紧张的。仿佛这部电影成了个智商区隔的分水岭,看了没看懂,就是脑子不好使。看了看懂了,那就是智商过人的观影小天才。
我觉得这倒是大可不必。
导演诺兰最爱玩的游戏,就是用物理概念的外壳,来包装“爱”。不管是《盗梦空间》,还是《星际穿越》,你细品,无一不是如此。
《盗梦空间》剧照
《盗梦空间》中,小李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赎罪。关于爱情,他有放不下的执念,关于孩子,他有极大的愧疚。梦境只是他的手段罢了。
《星际穿越》剧照
《星际穿越》中,马修饰演的父亲忍痛告别了女儿,去拯救糟糕的世界。可最终还是因为这场父女情的力量,才得以让这场拯救最终成功。
诺兰的每一个故事,究其根源都是「爱」的力量,而非大家热衷于讨论的「物理概念」和「逻辑」。正在上映的《信条》也是如此,看似复杂的时间线,其实都是在讲述一场特殊的兄弟情。
所以说看电影的时候,男女朋友之间去秀智商的优越感没啥必要,因为烧脑就对电影望而却步也没啥必要。比起庞杂的思维导图讲解,倒不如互相聊聊,你们从自己的视角中,对于诺兰表达的「爱」,到底都看懂了什么。
(以下为个人观后感,涉及剧透,介意者勿读)
《信条》剧照(左侧为主角,右侧为尼尔)
《信条》的男主角在电影中是没有具体名字的,所有人都称呼他为“主角”。这一点我觉得还挺幽默的,明显地暗示了“信条”这个组织的成立,就是来自于“主角”未来的决定。
电影的前二十分钟,对于主角的性格塑造起了极大的作用。但在我看来,电影主线真正走上正轨,其实是从上图的那一幕开始的。
在男主角的视角中,这是他第一次遇见尼尔。但从尼尔的视角中可并非如此。事实上,他已经认识男主很多年了,俩人并肩作战,对彼此的了解都很深,哪怕是饮品这种微小的偏好,喜欢可乐而非苏打水,都熟记于心。
至于为什么两个人会有记忆偏差呢,则是因为电影的设定中,人是可以在时间轨道上逆行的。尼尔是从未来来的,带着俩人共处多年的记忆,来到这一次相遇,自然是对男主再熟悉不过了。
电影结尾的对话也能印证这一点,离别之时尼尔对主角说,这并非是他们的第一次相遇,他在起点等着主角。(原话不记得了,大概是这个意思)
先不用去管这个时间轨道是怎么运行的,此刻我们只需要理解,尼尔是穿越时空来拯救男主角的就可以了。
如果稍微复杂一点说,那就是尼尔在时间轨道上“穿针引线”,反复利用时间的“正”和“逆”,只为拯救此刻的男主角。
这绝美的兄弟情,简直想让人拍手大呼一句浪漫!铁血!好兄弟一生一起走!
《信条》上映至今,有越来越多人锁死了这对CP,倒是也不难理解。这为了兄弟赴汤蹈火的劲儿,很难不让人动容,爱了爱了。
关注细节的朋友也不难发现,只要特写镜头给到拴在尼尔书包上的那根小红绳儿时,就是尼尔在悄悄拯救男主的瞬间。来来来,快把「浪漫」这两个字打在公屏上!
当然,诺兰向来会在一部电影里融入不止一条感情支线。除了尼尔和男主的兄弟情之外,片中凯特与老公的反“婚姻PUA”斗争,以及凯特对于儿子的抚养权争夺,都算是情感线的亮点。
凯特的女性意识在影片中是逐渐觉醒的。
从最初的瞻前顾后不敢反抗,到最后在男主和尼尔的帮助下,对老公一直以来的PUA实施彻底反击,整个过程非常精彩,哪怕不去关注时间轨道的变动,仍然看的很解气。
顺便说句题外话,饰演凯特的女演员,德比齐实在是太美了。190cm的身高在片中太出挑了,举手投足的优雅引得我身边所有看完电影的男性都会惊呼一句她好美。
自从《信条》上映以来,几乎对于它的解读都是「诺兰的物理游戏」,将影片中时间的逆转和熵的逆转作为最重点的讨论话题。
甚至还有人将这部电影作为“成年人的智商考核”,数理化不好的,就被劝诫别进电影院了。
但这么单一的解读维度确实有点曲解《信条》的原意了。无论从名字,还是从故事的主线来看,这其实都是一部与“爱”和“信仰”深深相关的影片,所有时间的穿梭,也无非是为了更好地诠释“爱”与“拯救世界”的命题。
这样来说的话,关于感性的表达,跟智商高低是没啥关系的,跟数理化好不好更没啥关系。所以各位大可放心去电影院看,哪怕冲着这份爱的内核和电影优秀的音画表现,都能放心值回票价。
毕竟这部电影是我觉得这个院线档期中,甚至是本年度,最值得一看的电影了。
头图 / 阿仁Aaren
插图 / 《信条》
「今晚22:22的报时员」
,